经北京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2022年北京市将继续实施“3个100”市重点工程,突出扩大有效投资促进新需求,集中推进100个重大科技创新及高精尖产业项目、100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100个重大民生改善项目。
据了解,今年“3个100”市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约1.2万亿元,年内计划完成投资2802亿元。
100个科技创新及高精尖产业项目
加快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两区”、数字经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以“科学+城”理念高标准打造“三城一区”,构建集设计、制造、设备和材料于一体的集成电路创新高地,打造世界级智能网联汽车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孵化基地,建设一批产业应用场景和国际合作产业园。当年计划完成投资505亿元。
一是全力推进怀柔科学城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安排重大科技设施平台集群项目7个。
二是着力扩大智能制造投资,推动集成电路、汽车、生物医药等制造业投资项目集中落地,安排先进制造业项目33个。
三是加快提升金融业、现代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安排金融业、服务业扩大开放项目14个。
四是加快布局工业互联网,实施区块链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推进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安排数字经济项目14个。
五是加力发展创新型总部经济,推进科技创新资源在空间上的合理高效配置,安排科技创新空间资源项目21个。
六是加快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推动产业蓬勃发展,安排文化旅游项目11个。
100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新增一批服务重点功能区、重点产业园区的配套项目,以四网融合、站城一体、区域联通的交通基础设施支撑京津冀现代都市圈建设,带动城市发展框架和功能布局调整。当年计划投资630亿元。
一是扎实推进京津冀协同交通一体化,搭建市郊铁路“一干多支、对角交叉”主骨架,安排铁路、高速公路项目16个。
二是加快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一体化交通体系,安排轨道交通项目11个。
三是推动站城一体化发展,优化枢纽周边地区功能布局,安排站城一体化交通枢纽项目11个。
四是织密城市道路网络,畅通各重点功能区间交通联接,完善轨道交通和地面交通接驳换乘,安排城市道路及交通基础设施配套项目28个。
五是不断提升能源、供水等城市运行保障能力,促进源头减量和垃圾分类,安排能源、水务、固液态废物处理等市政设施项目34个。
100个重大民生改善项目
聚焦“七有”“五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同时,围绕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新增一批能源安全保障、水毁修复、应急物流保障项目;围绕激发社会投资活力,新增一批国际医院、国际学校和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的城市更新项目。当年计划投资1667亿元,占比近六成。
一是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等政策性住房建设力度,安排政策性住房项目8个。
二是全面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安排教育项目22个。
三是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建设,推进一批优质医院新院区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着力补齐养老服务设施缺口,安排医疗养老项目23个。
四是打造供给丰富、便捷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批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健身设施,安排文化体育项目17个。
五是推进林业碳汇发展,完成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统筹推进连续开放、全龄友好、近民亲民的绿色空间建设,安排绿化项目11个。
六是持续强化能源安全保障,加快推进水毁修复,加强应急物流设施建设,安排城市应急保障设施项目11个。
七是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推动传统商圈提升改造,不断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安排老旧小区改造及街区更新项目8个。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