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央媒点赞活力涌动的“钢铁丝路”!

央媒点赞活力涌动的“钢铁丝路”!

“十四五”期间

铁路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硕果累累

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1万列

西部陆海新通道不断取得新突破

雅万高铁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建成投运

近期

中央媒体纷纷将镜头对准

铁路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

斐然成绩

↓↓↓

人民日报

匈塞铁路塞尔维亚段全线开通运营

《人民日报》10月4日3版

上下滑动阅读全文

匈塞铁路塞尔维亚境内诺维萨德至苏博蒂察段(以下简称“诺苏段”)3日建成通车,标志着匈塞铁路塞尔维亚段全线开通运营。

  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乘坐列车从首都贝尔格莱德至苏博蒂察并参加通车仪式。武契奇在致辞中感谢中国政府和中国建设者,表示诺苏段开通运营是一个历史性时刻,将使塞尔维亚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为塞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李明表示,匈塞铁路是两国元首亲自关心和推动的旗舰项目,是新时代中塞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体现,必将成为中塞铁杆友谊新的里程碑。

  匈塞铁路连接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和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全长341.7公里,其中塞尔维亚境内长183.1公里,设计最高时速200公里。此次开通的诺苏段全长108.1公里,共设12座车站。匈塞铁路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旗舰项目,也是采用中国铁路自主研制技术装备并通过欧盟铁路互联互通技术规范认证的首个项目。

匈塞铁路塞尔维亚段全线开通后

发出首趟客运专列——

感受“中国速度” 迎接发展机遇

《人民日报》10月19日3版

上下滑动阅读全文

10月的塞尔维亚秋意正浓,首都贝尔格莱德中央火车站内,一列崭新的高铁列车停在站台旁,电子屏幕显示终点站是边境小城苏博蒂察。这是匈塞铁路塞尔维亚段全线开通后发出的第一趟客运专列,当地民众踏进车厢,一同体验一段全新旅程,一起感受列车的“中国速度”。

  连接贝尔格莱德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匈塞铁路全长341.7公里,其中塞尔维亚段长183.1公里,设计最高时速200公里,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旗舰项目。项目多数路段由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融资,中国铁路国际有限公司牵头,联合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组建中方联营体负责建设。

  正午12时,列车正式发车。经过短暂的提速后,车厢内的电子显示屏提示,列车开始以最高时速200公里行驶。许多乘客纷纷拿出手机与朋友们在电子显示屏前合影留念。乘客德拉甘对记者表示:“这条铁路将塞尔维亚的城市以高效方式连接在一起,这是我们国家迈向现代化的重要象征。塞尔维亚能拥有这样的高铁,证明了国家在进步、在发展。”

  另一名乘客亚历山大对记者说:“高铁列车和以前的老火车完全不同。车厢非常平稳,咖啡杯放在小桌板上也不会晃动。速度快得让人难以置信,车内却很安静。相信未来高铁列车将成为越来越多人首选的出行方式。”

  不久前,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亲自体验了前往苏博蒂察的试运行列车。他表示,此前火车从贝尔格莱德至苏博蒂察需要近5个小时,这趟列车只需要一个多小时就能抵达。他感慨说:“没有中国朋友,我们不可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

  匈塞铁路塞尔维亚段全线采用由中国铁路自主研制的列控系统,引进中国国产自主化通信信号、电力及电气化、钢轨、道岔、桥梁钢结构等装备,量身打造匈塞铁路高速动车组。作为中国高铁进入欧洲的第一单,匈塞铁路也成为中国铁路技术装备通过欧盟铁路互联互通技术规范认证的首个项目。

  2022年3月,匈塞铁路塞尔维亚境内贝尔格莱德至诺维萨德段(贝诺段)开通运营,开启了巴尔干地区高速铁路新时代。贝诺段开通后,两地运行时间由90分钟以上减少至30分钟左右,日均开行客运列车62列,截至目前已累计发送旅客1260多万人次,深受塞尔维亚政府和民众的好评。塞尔维亚铁路总局代理局长亚历山大·阿达莫维奇表示,匈塞铁路以高标准完成建设,为沿线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将不断改变国家发展的面貌。

  13时22分,列车到达苏博蒂察站,乘客们陆续下车。从苏博蒂察站向远处眺望,铁轨继续延伸至塞尔维亚与匈牙利边境,匈塞铁路匈牙利段正在加紧建设中。匈牙利建设和交通部副部长切普赖格伊·南多表示,匈塞铁路匈牙利段将于明年春天开通运营,届时这条铁路将完全发挥出潜力,为匈塞两国和地区经济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走市场 看韧性 强信心】

开放筑高地 内陆变前沿

——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一线观察

《人民日报》9月17日1版、3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上下滑动阅读全文

从陕西西安出发,穿山越海15天,产自中国的厨卫产品运抵欧洲;7天左右,产自哈萨克斯坦的面粉送进西安市民的厨房,“变身”油泼面……一列列“钢铁驼队”,让这样的场景不再新奇。

  截至目前,中欧班列(西安)累计开行突破3万列,超过全国总量1/4;平均每80分钟,就有一趟中欧班列从西安出发或抵达。

  设点、走线、联网、布局……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稳步推进。作为服务全国向西开放的物流枢纽,这里已成为西安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的重要抓手。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在西安实现了集结交会,基本形成面向亚欧、通达全球的现代物流体系。

  以中欧班列为纽带,以开放平台为支撑,不靠海、不临江、不沿边的西安,在扩大开放中打开发展新天地。近日,记者来到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探访,感受从丝路驼铃到班列汽笛、从内陆腹地到开放高地的巨变。

 拓网

  携手共建,联通亚欧货畅其流

  清晨,西安国际港站,汽笛声划破寂静。

  “这趟车12天后到阿塞拜疆。”目送班列远去,西安国际港站值班站长路铭的思绪回到了2013年11月28日——那天,陕西首列中欧班列发车。

  “开行初期,中欧班列(西安)每个月只有两三列。”路铭说,“现在班列日均开行18列,西安国际港已经成为联通亚欧的物流枢纽。”

  西安克米克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向南深有感触:“以前,我们的货物从浙江出发,海运转汽运,到阿塞拜疆巴库要几十天。货物运去巴库港,中间隔着里海,没想过会有铁路运输的可能。”

  2023年,西安浐灞国际港与哈萨克斯坦国有铁路公司(以下简称“哈国铁”)携手,推进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建设。2023年11月,从西安开往巴库的中欧班列首发,一路向西抵达巴库港,全程仅用12天。

  效率高、稳定性强,需求节节攀升。截至今年6月底,跨里海班列累计开行390列。“自从搭上跨里海班列,公司合作客户数量从15家增至40多家。”陈向南说。

  目前,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已开通国际干线18条、覆盖亚欧大陆全境,集结国内线路26条、辐射国内主要货源地。

  “线路通到哪里,机遇就延伸到哪里。”陈向南对未来充满期待,“我们正在密切关注跨黑海班列,打算拓展罗马尼亚市场。”

 增效

  数智赋能,运行效率大幅提升

  最近,西安普菲特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想正忙着“抢车票”——一名客户打来电话,请他帮忙预订15天内去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的中欧班列舱位。

  打开中欧班列(西安)综合服务平台,李想发现,半个月内只剩2趟班列有余舱。确定箱型、箱数等信息后,李想顺利为客户的货物“抢到了票”。

  “在综合服务平台里录入装箱清单等单证,就可生成国际铁路联运运单等材料。”李想告诉记者,这些信息会同步传至哈国铁进行预审,“货物到达口岸换装时,等待时间大幅减少。”

  2024年初,西安浐灞国际港与哈国铁携手构建数字化平台,关键单据实现云端即时共享。“事前‘鼠标一点’,代替现场‘手工递单’。”西安国际港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小军告诉记者,数智赋能,中欧班列(西安)的运行效率提高30%以上,综合成本下降15%以上。

  “过去急单不敢接。现在,客户今天下单,明天就能装箱。”李想说,去年公司发往中亚的货柜只有1200柜,今年上半年就发了4500柜。

  数字化助力班列运行效率提升,也在改变场站作业模式。

  在西安国际港站,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构建的智能场站系统,在车辆进出、货物装卸等环节,可实时监控、智能调度。

  “集装箱卡车不仅10秒便可通过智能门禁入站,还能直接导航到指定货区货位。”陕西浩荣运达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客户经理高斌说,“过去1小时的流程,现在压缩到5分钟。”

  “今年以来,西安国际港站已8次打破单日装车量纪录,最高达1530车。”西安国际港营业部值班主任刘顺利说。今年上半年,中欧班列(西安)开行3055列,同比增长28.8%。

共赢

  优化服务,企业班列共同成长

  陕西康佳智能家电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每20秒就有一台洗衣机下线。

  “刚生产的家电,当天就能运到港口待发货。”公司总经理陈钊说,“供不应求,订单已排到今年10月份。”

  康佳集团在西北地区最大的生产基地,2022年建成投产,距西安国际港站仅1.5公里。以往走海运,货品40多天才能到欧洲;现在搭乘中欧班列,只要12天到15天。“公司在其他省份生产的空调等家电,也会在西安集结,乘班列销往海外。”陈钊说。

  “服装、家具、家电‘老三样’市场火热,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也很受欢迎。”刘顺利介绍,截至今年6月底,搭乘过中欧班列(西安)的企业达1.7万家。

  优化运输服务、深化国际合作,外贸企业和中欧班列共同成长。

  “门到门”运输。今年初,满载1300吨哈萨克斯坦成品面粉的中欧班列,直接开进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的园区,运输成本大幅降低。

  “枢纽对枢纽”联通。去年2月,位于西安国际港站的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投运;今年6月,位于阿拉木图的中国·西安哈萨克斯坦码头正式投用……东西呼应,提升了中哈两国货物集结、分拨能力。

  班列运行“客车化”。2022年10月,全国首趟中欧班列(西安—杜伊斯堡)境内外全程时刻表班列开行,货运列车和客车一样按时按点开行。截至今年6月底,中欧班列(西安)全程时刻表班列已累计开行534列。

  夜幕降临,又一趟班列驶离西安国际港站,路铭目送其远去,“十几年来,枢纽越来越忙,我们的路越走越宽”。

人民日报海外版

《人民日报海外版》10月9日5版

中外网红博主拍摄幽默风趣的短视频:

把高铁故事讲给世界听

上下滑动阅读全文

窗外风景飞驰,车厢内却平稳如常。美国网红主播“甲亢哥”坐在中国高铁列车上,兴奋地对着镜头展示手机的5G信号:“在隧道中居然有满格的5G信号!”作为一位在社交平台拥有数千万粉丝的博主,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真实的体验,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铁路的飞速发展。

  今日的中国,高铁承担了铁路76%左右的旅客发送量、69%左右的旅客周转量,成为中长途旅客运输主力,越来越多的目光汇聚在中国高铁。从普通乘客到一线工作人员,中外网红博主们用镜头记录自己与高铁的故事,用不同语言,在不同平台,把高铁故事讲给世界听。

高铁旅程快乐有趣

  “大家都知道中国走在铁路创新的前沿,今天我来到国家铁道试验中心,去看看最新最好的铁路先进设备。”在日前举办的第12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现场,英国博主亚当(Adam)来到国家铁道试验中心,站在展出的复兴号动车组前兴奋地拍摄着。这段视频被他上传至社交平台后,引发了大量网友浏览与点赞:“好厉害”“这些列车不仅快,安全系数也很高,让人放心”“看着这些列车,能感受到科技的力量”……除了亚当,还有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老外”网红博主,他们活跃在抖音、微信视频号、哔哩哔哩、YouTube等各大社交网络平台上,因为热爱与好奇,与中国高铁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在江苏南京第一次乘坐高铁时,宽敞明亮的高铁站、井然有序的安检流程、列车惊人的准点率都给德国博主“木马爸爸”(Claus)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高铁对我来说几乎是完美的,乘坐体验很舒服。”而来自美国的博主快克(Craig)则是中国高铁的“铁粉”:“在中国旅行,我经常乘坐高铁,它带着我探索了很多地方。在我拍摄的很多视频里都有高铁的身影,它是我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之一。”亚当在自己的账号简介中写到“励志替你走遍中国每个角落”,高铁成了他在中国出行时最常选择的交通工具:“我非常喜欢高铁,我觉得它非常方便。”从北国冰城到热带海岛,从西北大漠到江南水乡,高铁网串联起神州大地。

  “快速”“舒适”“便捷”是这些“老外”网红博主们体验中国高铁后共同的感受,中国高铁不仅在速度上领跑世界,更用贴心的人文关怀温暖世界。

  来自美国的博主刘莱恩(Ryan)拍摄了好几个关于体验中国高铁的Vlog,在中国旅行的时候,乘坐高铁出行成为他的日常选择:“在中国旅行期间,我经常乘坐高铁,乘坐体验很舒适,快速而且充满乐趣。”其中一次体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从上海乘坐高铁到陕西西安时,他不小心坐错了车:“我自己没有意识到弄错了,列车工作人员发现了这个问题。”工作人员随即联系了列车即将停靠的车站,他被顺利安排搭乘返程列车。整个过程中列车员的耐心指引与高效的工作流程给刘莱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系列的流程,是非常了不起的旅客服务,帮助我解决了大麻烦。”

  从乘客到记录者,从体验者到传播者,越来越多的外国网红博主用影像记录、讲述自己与中国高铁的故事,明亮整洁的候车大厅、稳定的5G信号、掌上APP订票的便捷,从首度体验高铁的惊喜到深入了解高铁后的赞叹,他们用镜头架起沟通的桥梁,把中国高铁的先进技术与细致服务传递给世界观众。

“影老板”的东北话自带喜感

  “武汉站竟然把高铁开进了候车厅?旅客可以拍照打卡!”7月15日,抖音网红博主刘影带网友到武汉站感受高铁开进候车厅的独特设计。这一视频迅速刷屏网络,引得不少旅客寻找最佳机位打卡。视频中,刘影带大家体验便捷换乘。“武汉站是我走过所有站点里面换乘最方便的一个。沿路可以看到不少‘便捷换乘’的醒目标识,主打一个‘高效乘车,快速换乘,随到随走’。”刘影高兴地说。

  刘影不仅是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的职工,还是一名科普铁路知识的网红博主。刘影难忘她第一个爆火的视频。2019年春节,她拍摄了《初一上班的铁路人》短视频。从梳妆打扮、出门打车、抵达单位、刷脸签到、领取备品、值乘出发,到帮助旅客上车、验码验票、防疫消杀、检查旅客行李、整理车容车貌、照顾重点旅客等,全程打卡式记录,揭秘了动车乘务员作业流程以及紧张繁忙的工作。由于短视频配上了轻松欢快的音乐和刘影自带喜感的东北方言解说,一下子吸引了网民的眼球,当天点赞量3700个,浏览量过万次。

  “乘坐高铁能带插排和吹风机吗?”“我能送家人到站台吗?”“我的东西掉进车和站台之间的缝隙里该怎么办?”……以上问题,都能在刘影的短视频主页找到答案——“家人们,插排能带,直板夹、卷发棒、玉米须夹也都能带哈。”“谁东西掉站台下面了?我能给你夹出来嗷,看到没,挠挠的(很厉害)!”作为一名铁路工作人员,刘影经常遇到旅客不会调座椅、不会使用开水阀门、找不到座位和充电孔等情况。她逐渐意识到,自己可以通过抖音账号为旅客科普乘车常识。她发布的《坐高铁最全攻略》《高铁商务座有哪些服务》《如何正确使用高铁厕所》《没上去车怎么办》等视频被多家媒体转载。刘影通过短视频的方式,用一口地道的东北话,将铁路安全乘车事项和旅途中发生的感人故事以诙谐幽默的语言展现给广大网民,被网友亲切地称为“影老板”。

  从和谐号到复兴号,从网上购票到用身份证乘车,从时速200公里到时速350公里……刘影拍摄的短视频见证着中国铁路的发展变迁,目前她的抖音粉丝数量已经突破670万,作品点赞量高达9696万。“我创作的独到之处一是接地气,东北话东北人,自带喜感。另一个就是聚焦旅客实际需求,这和我的日常工作和观察分不开。”刘影说,“我做科普视频,也是想通过网络媒介,把铁路服务、铁路文化、铁路故事传递出去,让更多人了解铁路、关注铁路、支持铁路。”

“学到了、真有用”

  作为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融媒体中心记者,崔迪被网友称为“行走的铁路服务台”。她用视频解答乘客的各种疑问:“哪些东西不能带上火车?”“中转换乘怎么走?”“给孩子买票应该注意什么?”崔迪通俗易懂、活泼有趣的视频风格,赢得了百万粉丝的喜爱。在评论区里,网友表示“学到了、真有用”,还有很多人留言互动,交流感兴趣的铁路知识。

  除了干货信息,崔迪的镜头,还对准了很多平时不被了解的铁路幕后工作人员。崔迪说,有次她去拍摄,发现一个工种叫地勤司机,也叫代驾小哥,他们常年日夜颠倒,深夜里驾驶高铁动车在检修所里来来回回要跑好多趟,还要手动操作,特别考验技术。铁路的工种有上百个,大家看到的主要是售票员、安检员、乘务员,但还有很多幕后工作者——为了让高铁运行平稳而徒步精细维修的线路工、为了保证旅客用水而拖着水管百米冲刺的上水工……在普通旅客眼中,高铁或许只是舒适的座椅和准点的时刻表,但在这背后,是无数铁路人24小时不间断的坚守。

  作为铁路人,崔迪觉得无比骄傲和自豪。“入职的时候,我们省内还没有高铁,现在已经形成从哈尔滨到哈尔滨的‘哈哈’环线高铁,我深刻感受到了高铁的开通带给大家的变化。”她感慨道,“中国高铁代表了中国速度,公益慢火车代表了中国温度,在速度和温度之间,200多万铁路职工用自己的努力奋斗挺起了中国力量。”

  中外网红博主以各自独特的风格,通过幽默风趣的短视频展现了中国高铁的速度、温度与力量。他们用镜头连接起千万乘客的心,传递了中国铁路发展的精神风貌,展示出中国高铁的独特魅力。

“钢铁驼队”书写丝路新篇章

上下滑动阅读全文

被誉为“钢铁驼队”的中欧班列目前已累计开行突破11万列,发送货值超4500亿美元。昔日,丝绸之路上的商贾驼队,联通中外贸易。今朝,往来奔驰的中欧班列,以更多元的货品、更便捷的运输、更紧密的交往,诉说着“钢铁驼队”的新传奇。

种类越来越多元

  山东青岛集装箱中心站内,一派繁忙的景象。穿好工作服、带上工作证,笔者跟随00后货运员曹文晴,走进中欧班列的装载区。32寸的液晶显示板、机械配件、日用品等上万种不同类型的产品映入眼帘,验货单上“中国制造”四个大字显得格外亮眼。

  货物装载是中欧班列启程的第一步。谈起这两年的货物变迁,每天与集装箱打交道的曹文晴指着货单说,“班列上不仅有代表‘新三样’的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还有咱们地道的‘老味道’。”

  曹文晴说的“老味道”是搭乘中欧班列驶向世界的中国风味,青岛鱼制品、淄博大蒜,还有山西汾酒……目前,中欧班列运送的货物品类已经拓展到53个门类、5万多种商品。

  为了保证“中国风味”不变质,中欧班列为不同货物量身定制了专列。“我们的冷链专列,就像一台奔驰在轨道上的巨型冰箱,生鲜、蔬菜送到目的地还是那么‘鲜’。”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济南分公司国际联运部经理尚明珠笑着说。

  如今,中欧班列适应特色货物运输需求,提供针对性强的供应链物流方案,开行跨境电商、食品冷链等特色班列,满足了共建国家企业多元化、个性化、精细化的市场需求。“葵花籽”“铁精矿”“新能源汽车”……越来越长的货物清单,见证了中欧班列的品类之变与贸易之盛。

运货越来越便捷

  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的中鼎物流园内,龙门吊下,整齐排列的集装箱正被装上列车。

  “早些年都是‘货找港口’,成本太高。”山西大旭货物仓储有限公司货物经理陈国威指着正在装载的列车说,“现在不一样了,通过中欧班列,一个内陆城市有了自己的港口。”铁轨延伸,海港联动,陆路畅通,中欧班列通过海铁联运,与河北、山东、天津等港口联合开通内陆港,把“出海口”搬到了“家门口”,大大提升了山西等内陆城市的货运效率。

  陈国威算了一笔账,通过搭乘中欧班列,货物至欧洲基本港运输周期约20至30天,较海运缩短20至25天。目前,中欧班列每开行1万列所需时间,由开行之初的90个月缩短为6个月。

  货运效率的提升成为企业发展的真金白银,又快又稳的中欧班列,为当地企业驶出一串串财富密码。这一份快速与高效,顺着铁路延伸,为更多国家带来便利。

  如今,中欧班列的海外朋友圈日益壮大,德国杜伊斯堡、西班牙马德里等中欧班列主要到达城市,对基础设施进行现代化升级。哈萨克斯坦借由中欧班列,将小麦等优势产品经中国发往东南亚市场。

  越跑越快的中欧班列,成了一张代表中国速度的闪亮的名片,推动着中国与世界在互利共赢的轨道上加速前行。

交往越来越紧密

  面带笑容、一口流利的中国话,青岛上合示范区俄罗斯馆内,俄罗斯小哥迪马一一介绍货架上的商品,夹心巧克力、土蜂蜜,还有各式各样的俄罗斯套娃……“这些都是通过中欧班列拉回来的货物。”他笑着说。

  今年是迪马来到中国的第11年,“中国人讲,‘有朋自远方来’,中欧班列让我认识到了更多朋友。”迪马边说边指了指胸口上佩戴的大熊猫徽章。

  中欧班列飞驰向前,中国文化跨越地理阻隔,在共建国家和地区持续升温。

  今年5月,一声汽笛鸣响,国际人文班列启程,作为特色项目,这趟独特的“文化快车”,吸引了共建国家众多年轻人的热情参与。

  “作为志愿者,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大家的热情。”首次参与此次活动的哈萨克斯坦大学生埃阿斯哈特诺娃说。像她一样的哈萨克斯坦青年,正通过这趟班列,感受中国非遗技艺的精妙,嗅闻中草药的独特芬芳,体验中华文化的深厚魅力。

央视《奋进的中国 我们的“十四五”》

“钢铁驼队”拉来家门口的“世界超市”

10月20日

上下滑动阅读全文

法国的香水、红酒,比利时的巧克力、化妆品,应有尽有,这不是在欧洲,而是在郑州。在郑州东站的这家中欧班列进口商品超市里,中外游客正在选购自己中意的商品。

市民 杜女士:“如今出了家门就能买到全球各地性价比很高的进口商品,特放心还特方便。”

在华外籍工作者 丽莎:“我喜欢这个地方,因为这里有很多在其他地方找不到的商品,比如,我经常在网上买商品,从欧洲买这些要10—20天时间,但是我可以在这个地方随时找到。”

中原铁道中欧班列进口商品超市经理 阮莹:“目前,中欧班列进口商品自营超市已进驻河南多地,进口商品的品类也极大丰富,从营业最初的500种拓展至如今的3000余种。”

河南欧航国际物流有限公司销售经理 宋鹏辉:“随着国内几大电商平台在欧洲的快速增长,国内卖家对中欧运输时效要求越来越高,很多电商企业纷纷把货物转移到中欧班列上面来。”

2021年往返郑州中欧班列每周最多只有34列,而如今,已经稳定在80列以上。钢铁驼队不断跃升的数字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内陆城市面向欧洲市场的开放图景。

“十四五”以来 中欧班列

开行数量和辐射范围不断扩容

10月20日

“十四五”期间,中欧班列的开行数量和辐射范围不断扩容。累计开行数量从2021年突破4万列到今年六月的11万列,5年间突破了8个万列关口;2020年,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1个国家96个城市,而在这五年,已经达到了26个国家229个城市,中欧班列服务网络基本覆盖亚欧大陆全境。

央视《中国新闻》

【“十四五”新画卷 开放新境界】

D87次列车:

中老铁路上的师徒情

10月20日

开放,不仅联通货物,更连接人心。在云南,中老铁路飞架山川,在这条“黄金通道”上,700多名中国铁路人扎根老挝,培养出数百名老挝籍铁路骨干。中国师傅与老挝徒弟之间传递的不仅是服务和技能,更是对这条发展路、幸福路的共同守护,生动诠释着“一带一路”框架下跨越山河的情谊。

【“十四五”新画卷 开放新境界】

阿拉山口口岸:向西开放 接轨世界

10月20日

上下滑动阅读全文

当海南洋浦港以巨轮联通深蓝,中国西陲的阿拉山口口岸正以“钢铁驼队”架起亚欧的桥梁。“十四五”期间,新疆作为向西开放的前沿交出了亮眼答卷: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双口岸中欧班列通行量占全国50%以上,外贸实现“三个千亿”目标跨越,昔日“交通末梢”彻底蜕变为开放高地。接下来,让我们跟随记者一起走进阿拉山口口岸。

  这里是阿拉山口站的一处中欧班列出境站,也是整个口岸最繁忙的站点,每70分钟就有一趟中欧班列从这里出发前往中亚、欧洲。

在这处有17个股道的站场,每天有多趟中欧班列往返国内外,从早到晚川流不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日用百货等200多种中国制造的产品,由此走入国际市场。

  这里是阿拉山口站的一处集装箱室内换装库,这会儿已经是凌晨1点多,可以看到整个现场依旧非常繁忙。离这里不远,一个新的更大规模的换装库也在进行最后的调试,完成后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室内集装箱换装库。

2021年,经过阿拉山口通行的中欧班列数量是5848列,而到了2024年,已经到达7684列,增加三成多。如今,经阿拉山口通行中欧班列全国最多。阿拉山口口岸的高效畅通也带动了当地产业升级、就业增长。在阿拉山口跨境电商产业园内,一家跨国物流公司的工人们正抓紧对一批跨境电商包裹进行卸装转运。

现在的阿拉山口,近800家企业围绕物流、加工、贸易集聚发展,2024年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进出口贸易值突破300亿元,跨境电商年出口包裹量超2700万票。

【“十四五”新画卷 开放新境界】

天津:向西“铁轨丝路”

中亚班列构建物流大通道

10月20日

上下滑动阅读全文

记者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中铁天津集装箱中心站。在记者身后,一辆搭载超50个集装箱、运货总量超1400吨的中亚班列已完成吊装、安检等全部流程,即将从天津出发,经霍尔果斯口岸出境,前往中亚国家。

为何选择这个点位出镜?一起来看这样一张示意图:红点部分就是记者现在所在的位置,能够看到,仅一路之隔,最近的港口距此只有不到300米,滚装码头、集装箱码头也近在咫尺。而除了港口的便利,由唐津高速、绕城高速等组成的便捷路网以及四通八达的铁路运输网,让无论是漂洋过海而来的外国货物还是陆路、铁路运输的国内产品都能在此快速集结。

天津的中亚班列是如何开行的?中亚班列从天津出发,经霍尔果斯或阿拉山口口岸出关,随后进入各个中亚国家。在中亚班列开行前,外国的货物如要送至塔什干,需要从各地港口入关,通过陆路或铁路先在郑州或西安集结,等货物全部到齐后才能运往中亚,效率较低。而如今,天津开辟了直达塔什干的海铁联运中亚班列,进口货物可由天津港直接装车出发一路向西,不仅省去大量货物等待时间,单程距离也节约了超800公里。

记者向我们展示了几样中亚班列常见的货物品类,可以看到,既有来自天津的轮胎,也有来自河北的椅子、来自广东的纸尿裤,以及来自日韩已经装箱的过境汽车配件。

“十四五”期间,这里的变化一直在发生。如今,记者所在点位的年运力已从之前的全年40万标准箱跃升至如今的80万标准箱;中亚班列开行频次也从每周一班增加到如今的一周六班;而就在前几天,天津经霍尔果斯的中亚班列实现“图定化”运行,也就是定时、定点,定线、定车次运行,而它带来的正是经贸纽带的进一步加深。

经济参考报

“钢铁丝路”重塑区域经济版图

《经济参考报》10月27日4版

上下滑动阅读全文

在中老铁路磨憨口岸的海关前置拦截作业区,一列满载热带水果的列车缓缓驶进站台,车轮滚动声回荡在站场上空。如今,这样的跨境往来,已成为中国与周边国家经贸交流的日常图景。

近日,记者随“钢铁丝路好风光”采访团深入云南、广西、广东三地,实地探访中老铁路、中越班列与广深港高铁这三条跨境骨干通道。通道流量带来发展增量,创新加持激发活力,从西南腹地到东南沿海,从边境口岸到国际都会,一张以“硬联通”为基础、“软联通”为支撑、“心联通”为愿景的区域协同发展新图景,正沿着纵横交织的铁路网络徐徐铺展。

构筑跨境“黄金通道”

“舅舅2015年去昆明上学要坐两三天汽车,现在我从乌多姆塞出发,坐火车5个多小时就能到,票价才173元人民币。”老挝留学生威来赛的亲身经历,折射中老铁路带来的时空巨变。

北起中国昆明,南至老挝万象,这条绵延千余公里的“钢铁巨龙”,自2021年12月全线贯通以来,“从通到畅、从畅到快、从快到旺”,已成为中国与东盟“互联互通”的“黄金大通道”。

人享其行。截至今年10月15日,中老铁路累计开行旅客列车8.5万列,发送旅客超6000万人次,吸引了来自全球115个国家和地区的60万名旅客搭乘跨境国际旅客列车游万象、逛云南、看中国的奇妙之旅。

物畅其流。老挝、泰国的天然橡胶、热带水果,中国制造的机电产品、农产品在铁轨上“双向奔赴”,跨境商品种类从最初的十余种扩展至3300余种,货运辐射范围覆盖19个国家和地区。

中越班列的“成绩单”同样亮眼。记者从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获悉,今年以来截至10月22日,广西始发中越班列已累计发运出口货物2.9万标箱,同比增长143%,货源辐射至全国25个省区市。

“我们将各地零散货源集聚南宁后,换乘中越班列销往越南,不仅提升了运输时效,还增强了服务客户的稳定性和市场竞争力,为拓展东盟市场提供有力支撑。”中外运广西有限公司陆运事业部业务经理朱世强深有体会。

而在中国南部的粤港澳大湾区,经常往返深圳、香港两地的商务人士李先生也是区域路网互联互通的受益者。

国庆中秋假期间,广深港高铁以日均开行超210列跨境高铁的密度,让“双城生活”由愿景变为现实。“以前从香港到广州开会要半天,现在一天内就能轻松往返,上午谈项目,下午回家陪家人。”李先生感叹。

据铁路部门统计,截至10月22日,今年跨境铁路旅客运输量已达到2536.8万人次,较去年提前50天达成这一数据。香港发往深圳的旅客占其内地总客流近六成,深圳前往香港的旅客占内地赴港总客流的59.6%,形成双向均衡、往来频繁的跨境格局。

创新加持迸发活力

智能查验系统和电子申报平台高效运转,电子屏实时更新货物信息,机械臂精准搬运集装箱,整个作业流程井然有序……这是记者在磨憨铁路口岸现场看到的场景。

作为中老国际铁路通道的关键节点,磨憨铁路口岸通过“铁路快通”“提前申报”等创新模式,配合H986机检设备、辐射探测门等智能设施,实现了跨境通关效率的显著跃升。

“过去跨境货物通关约需40小时,现在最快2小时就能完成。”国铁昆明局普洱车务段磨憨站党总支书记自力介绍,只需26小时,“澜湄快线”国际货物列车就能将老挝万象的新鲜货物运抵中国昆明。

这样“软联通”的故事并不是个例。从中越班列到广深港高铁,机制创新与智慧升级正为跨境往来合作注入新动能。

走进南宁国际铁路港,随着电子放行指令自动下达,一列满载货物的中越班列正缓缓驶离站台,奔向越南安员站。借助“铁路快速通关”模式,该班列在始发站即可办结全部通关手续,途经中越边境时无需二次查验,将一路畅通直达安员。

“通过重点推介中越班列‘当天发运、当天抵达、当天清关’的时效优势,并持续优化运输组织,更多外贸企业正选择铁路运输。”南宁铁路物流中心南宁南营业部副经理覃劲松说。

在粤港澳大湾区,通过“一地两检”和“灵活行”创新服务的叠加,广深港高铁正重新定义跨境出行。

香港西九龙站内,自动闸机前旅客有序排队,语音提示、行李箱滚轮声与站内广播交织回响,构成跨境枢纽特有的忙碌节奏。得益于“一地两检”模式,旅客在站内即可一次性完成出入境手续,通关流程更加顺畅高效。一位正在执勤的海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超过八成的中国旅客能在五分钟内完成通关查验,享受“一站式”高效出行体验。

共享区域发展红利

“巨龙”飞驰,活力迸发。一条条铁路不仅重构跨境贸易新格局,更挖掘出沿线的产业潜力,一批经济合作区、产业园区正拔地而起。

在老挝万象南站,配套建设的物流产业园已吸引近百家企业入驻,让“货物过境”升级为“产业落地”。而在中国一侧,云南磨憨口岸依托铁路优势,已成功建成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

越来越多的民众享受到了发展红利。步入云南普洱市思茅区南屏镇南岛河村白沙坡小组,白墙青瓦取代了昔日的彩钢瓦房,石板路通向家家户户,干净整洁的村道两旁绿意盎然,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中老铁路的开通,让这座原本偏僻的山村驶上了发展“快车道”。

“铁路修通后,从西双版纳乘高铁一小时就能到我们村。”美丽星村改造项目负责人代晓燕说:“自2024年试运营以来,村里已接待游客25万人次。”

游客多了,产业也活了。过去村民收入主要依赖咖啡豆销售,价格一旦波动,生活就会受到影响,只能“靠天吃饭”。如今,随着“美丽星村”项目的推进,村民们纷纷在家门口创业,当起了“小老板”:咖谷烘焙坊、茶艺体验馆、精品民宿、有风农场等新业态蓬勃兴起,村民实现了从单一咖啡种植到多元经营的跨越。

村民罗雅琼便是转型的受益者之一。她与运营公司合作开办烘焙坊,实行平等分红机制。“上个月,仅靠带游客体验披萨制作,我就分红6000多元!”她笑着说。

车轮滚滚,载来发展新机遇;轨道延伸,通向共同繁荣路。面向未来,新时代的“钢铁丝路”将以坚实的基础设施和持续的创新活力,铺就互联互通之桥,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经济日报

生日快乐,雅万高铁

《经济日报》10月25日12版

上下滑动阅读全文

10月17日,阳光洒在雅加达哈利姆站的站台上,红白相间的“Whoosh(雅万高铁的昵称)”动车组静静停靠——这一天,连接印尼首都雅加达与西爪哇省首府万隆的雅万高铁,迎来了开通运营两周年的重要时刻。这条全长142.3公里、最高运营时速350公里的钢铁动脉,不仅是印尼土地上第一条高速铁路,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整个东南亚迈入高铁时代的大门。

两年来,雅万高铁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累计发送旅客超1200万人次,动车组安全运行里程突破565万公里,单日最高发送量达2.67万人次。这些数字背后,是两地民众出行方式的改变,是区域经济活力的迸发,更是东南亚交通格局的重塑。

时间回到高铁开通前——

雅加达与万隆之间相隔140多公里,往返于两座城市之间非常辛苦。无论是依赖高速公路还是普速铁路通勤,都需要3个小时以上,若遇上节假日或早晚高峰,5个小时也是常有的事。两地间的人员往来、货物运输,都被这漫长的路途束缚着。

2023年10月17日,雅万高铁的开通打破了这个僵局——

46分钟,这是高铁给出的全新答案。从站上雅加达的站台,刷票、进站、上车,不到一小时就能坐在万隆市的咖啡馆里,品尝当地的特色糕点,“一小时交通圈”从梦想照进了现实。

雅万高铁带来的不仅是时间成本的降低,更是出行体验的升级。准点率超过95%的可靠保障,让人们不用再为堵车焦虑;列车由初期每日14列增加到高峰时期的62列,席位从8400多个扩容至3.7万多个,越来越多的人主动选择高铁出行。曾经拥堵的高速公路压力大减,普速铁路也得以腾出运力服务货运,区域交通格局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次华丽转身。

雅万高铁不仅是一条钢铁动脉,更是一条流动的经济走廊。沿着雅万高铁一路向西,万隆的德卡鲁尔站与帕达拉朗站周边,变化最为直观。两年前,这里还是大片的稻田和荒地;如今,小吃店、零售店、旅游服务点鳞次栉比,中小微企业在这里集聚,形成了热闹的“高铁经济圈”。当地村民从农民变身店主、服务员,家门口的就业机会让收入翻番。

高铁的带动效应还远不止于此。从建设到运营,雅万高铁带动了建筑材料、设备制造、技术服务等整条产业链的发展。项目本地化采购率超过75%,大量印尼本土企业参与其中,学到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据印尼国有企业部统计,2019年至2023年间,雅万高铁为雅加达和西爪哇地区贡献了约57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心剂”。

对普通民众来说,生活上的改变更加直观。用节省下来的通勤时间看看书、陪陪家人、看看风景,不香吗?幸福,其实不过就存在于这些日常的小细节里。

此外,这条连接两座城市的高铁,还成了印尼的“旅游名片”。两年来,超过50万人次的外国游客乘坐雅万高铁,他们沿着这条线路探索印尼的文化与风景——在雅加达感受都市的繁华,到万隆体验火山与茶园的静谧。“高铁+旅游”的模式,让印尼的旅游资源被更多人看见,也为当地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为东南亚首条高铁,雅万高铁的成功运营,在整个区域掀起了“高铁热”。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纷纷加快本国高铁项目的规划,不少代表团专程来到印尼考察,希望借鉴雅万高铁的经验。而印尼政府也早已规划好了更宏大的蓝图,雅万高铁延伸至泗水的可行性研究正在加紧推进,这条高铁未来将贯穿整个爪哇岛,成为纵贯印尼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除提振经济、改善民生外,雅万高铁还践行着绿色发展理念。印度尼西亚大学的研究显示,雅万高铁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6.9克/公里,远低于燃油车。电力驱动的动车组还降低了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更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印尼热带多雨、地震频发的环境特点,高铁配备了中国自主研发的地震预警系统和智能化运维平台,既保证了安全运行,也展现了先进技术对复杂环境的适配能力。

两年来,雅万高铁不仅带来了现代化的交通设施,更培养了一批本土化的专业人才。项目累计培训印尼员工超4.5万人次,涵盖焊接、电工、机械、调度等多个领域。如今,高铁的驾驶、调度、维护等关键岗位已全部由印尼员工负责,他们熟练地操作着设备,守护着这条线路的安全运行,从技术到管理,高铁运营团队在实践中快速成长。

如今,雅万高铁的故事还在继续。未来,它不仅会优化现有线路的服务,还将从“一条线”向着“一张网”的目标迈进——延伸至泗水的线路、连接新首都努山塔拉的轨道交通,都将带着雅万高铁的经验,在印尼的大地上铺开。其意义甚至早已超越了交通线路,成为中印尼合作的典范、“一带一路”合作的样板、区域互联互通的纽带。可以想见,继续飞驰的雅万高铁,将在印尼乃至东南亚的土地上,书写更加壮丽的华章。

“钢铁丝路”带来中塞发展新机遇

《经济日报》10月10日4版

上下滑动阅读全文

10月3日,匈塞铁路诺维萨德至苏博蒂察段(以下简称“诺苏段”)顺利开通运营。至此,继2022年3月贝尔格莱德至诺维萨德段(以下简称“贝诺段”)率先投运之后,匈塞铁路塞尔维亚段正式全线贯通。这不仅标志着巴尔干地区正式进入高速铁路时代,也意味着“一带一路”合作在中东欧地区结出又一丰硕成果。

匈塞铁路是中匈塞三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与欧洲发展战略深度对接的重大项目,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旗舰项目,其北起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南至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为客货共线、双线电气化铁路,线路全长341.7公里。其中,塞尔维亚境内长183.1公里,设计最高时速200公里;匈牙利境内长158.6公里,设计最高时速160公里。项目由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中国铁路国际有限公司牵头,联合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组建中方联营体,以设计—采购—施工(EPC)工程总承包模式承建。

这条“钢铁丝路”不仅连接起两国重要城市,更连接起中国与中东欧合作的愿景与未来。

作为中国高铁进入欧洲的“第一单”,匈塞铁路必须通过欧方多项技术考验。经过中方团队不懈努力,贝诺段铁路率先获得德国铁路和塞尔维亚国家技术委员会的联合验收。2022年3月实现通车后,贝诺段铁路承包商相继获得欧盟有关机构颁发的轨旁通信信号结构子系统、基础设施和能源认证等证书,由此成为中国铁路技术装备与欧盟铁路互联互通技术规范(TSI)成功对接的首个项目。

贝诺段铁路两年来安全高效的运营充分证明,凝聚着“中国智慧”的接触网、牵引变电、通信信号、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等技术装备,经受住了复杂运行环境的考验,这进一步打消了塞方乃至欧盟有关国家的顾虑。2024年11月,欧盟认证机构里卡多(荷兰)向匈塞铁路诺苏段颁发全线各子系统TSI最终认证证书。这一成果标志着塞尔维亚境内全段完全符合欧盟技术规范,中国铁路自主研发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再一次赢得欧洲市场的信任。

多次负责匈塞铁路塞尔维亚段动态测试验收的欧盟第三检测机构——德国铁路公司负责人马丁在多次检测后赞叹道:“这是我们跑过的最佳新建线路,几乎接近完美。”

如果说TSI认证让中国铁路赢得了欧洲市场的信任,那么全线贯通则让匈塞铁路真正走进了塞尔维亚人民的生活。

贝诺段铁路通车3年多来,日均开行旅客列车62列,单日最高发送旅客超过1.5万人次,为区域交通注入了全新活力。诺苏段开通后,从首都贝尔格莱德直达北部边境城市苏博蒂察最快仅需70多分钟,相比过去的5个多小时实现大幅压缩,极大便利了沿线居民的出行。

“每天骑车几分钟到车站,乘高铁一小时就能到公司上班。”诺维萨德青年德叶科维奇的通勤新体验,已是许多当地年轻人日常生活的共同写照。工程师布兰卡也感慨:“高铁节省了时间,让我有更多机会陪伴家人。”

高铁带来的不仅是便捷,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契机。贝诺段的开通,让诺维萨德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每到节假日,高铁车票常常一票难求。在彼得罗瓦拉丁要塞,游客在欣赏古老建筑的同时,也被远处飞驰而过的高铁所吸引;多瑙河上的大桥与高速列车同框的画面,更成为塞尔维亚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结合的生动象征。

中塞自贸协定签署后,直航航班不断增加,中国游客纷纷选择将塞尔维亚作为欧洲旅行第一站。在这里,他们可以亲身体验乘坐由中国企业建设的高铁穿越多瑙河、游览两座历史名城的独特旅程。未来,随着高铁经济圈逐渐形成,弗尔巴斯、苏博蒂察等城市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匈塞铁路不仅是一条现代化交通线,更是一条友谊之路、合作之路。

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10月3日在通车仪式上表示,匈塞铁路项目对塞尔维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成功,首班列车时速200公里,从贝尔格莱德到苏博蒂察时间大幅缩短,促进沿线经济融合,为塞尔维亚地区平衡发展和国家经济繁荣注入强劲动力,显著提升塞连接巴尔干地区与欧洲中心的交通枢纽地位。武契奇感谢中国领导人和中国朋友们的支持,他认为中国企业非常出色,未来两国将继续开展更加广泛的合作。

全线贯通的匈塞铁路,犹如一条延伸的“钢铁丝带”,把贝尔格莱德、诺维萨德和苏博蒂察紧密相连,也把中国与塞尔维亚的深厚友谊和广阔合作前景紧密相连。这条钢铁大道,不仅为沿线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与福祉,更为中欧合作谱写了新的篇章。未来,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中塞两国将继续携手前行,在这条友谊与发展的轨道上不断书写新的辉煌。

光明日报

“从中国式现代化看到老挝的希望”

《光明日报》10月13日12版

上下滑动阅读全文

“一轨相通,并肩同行……”,老挝歌手阿提萨创作的歌曲《腾飞于老中铁路》,唱出了老挝民众发自心底的声音。

  老挝与中国山同脉、水同源,是前途相关、命运与共的社会主义友好邻邦。老挝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是内陆国家,没有自己的出海口,资源一直处于沉睡状态。长期以来,经济基础薄弱的老挝一直在探索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自2013年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老挝逐渐改变“陆锁国”的状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民众切实感受到了中老合作的温度。

“山不再高、路不再长”

  2021年12月3日,经过10余年的艰苦奋战,全长1035公里,穿越处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缝合带、地震频发的磨盘山、哀牢山、无量山三座大山,跨越澜沧江(湄公河)、元江、阿墨江、把边江四条河流,地质条件极端复杂,施工难度极大的中老铁路正式开通运营。

  “铁路一通,昆明到万象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长。”中老铁路,犹如昆明和万象之间舞动的彩带,让天堑变通途,一路畅行,朝发夕至,从昆明至万象所需时间已缩短至9小时26分钟。

  从万象乘坐动车到琅勃拉邦,即使在不是旅游旺季的5月底,车厢也全部满员,既有中国和老挝旅客,也有不少日本、韩国和欧美国家的旅客。与笔者同行的老方翻译夏彤说,过去从万象到琅勃拉邦走公路要一天的时间,翻山越岭,路上常常险象环生,十分不易,现在只需要两个小时。

  对老挝来说,中老铁路的开通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它从根本上改变了老挝的经济发展环境,彻底改变了该国过去几乎没有铁路的历史,推动老挝实现了从“陆锁国”到“陆联国”的转变,为老挝实现全面互联互通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和动力。截至2025年10月8日,中老铁路已累计发送旅客超6000万人次,吸引了来自全球115个国家和地区的59.5万名游客。今年上半年,中老铁路首次实现半年度旅客发送量突破千万人次,货运量达1260万吨,同比增长25.9%。通过“澜湄快线”国际货物列车,只需26小时,就能将榴莲等老挝热带水果运抵中国昆明。

  中老铁路的开通,不仅改变了落后的交通,更展示出巨大的溢出效应。中老铁路在当地新增超10万个就业岗位,通过“中国技术+老挝运营”的模式培训了数以千计老挝籍学员、直接招聘老挝员工3500余人。游客井喷式增长,2025年第一季度到老挝旅游的外国游客超过120万人,同比增长28%;中国游客到访量达33.1万人次,同比激增36%。以历史文化名城琅勃拉邦为例,2025年上半年接待游客超过190万人次,同比增长109.75%,其中通过中老铁路到访的游客占总数的87%。

  中老铁路开通后,带动沿线形成多个跨境经济合作区,促进中老贸易额高速增长,从2021年的280.88亿元,2022年的380.44亿元,2023年的500.65亿元,到2024年的586亿元,可以说一年跨上一个大台阶。三年多时间里,中老铁路的跨境货物列车从每天两列增至最高20余列,货物种类从10多种增至3000多种。

  据琅勃拉邦商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老挝与中国的经贸合作非常顺利,贸易额快速增长。老挝每年都参加中国的进博会和广交会,在重要节日还与中国伙伴共同策划消费者喜欢的商品展览展示会,都获得了良好效果。“共建‘一带一路’给老挝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好处。”他说,中老铁路不仅缩短了空间距离,更重要的是重构了区域经济版图。随着中老铁路的延伸和未来泛亚高铁经济圈的形成,中国、老挝和其他东南亚国家将更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智慧与经验的分享

  在绿意盎然的老挝首都万象,凯旋门大道车水马龙,道路两旁店铺林立,映入眼帘的满是中老两国语言的店铺招牌和广告牌。在这里,中国元素随处可见。到了位于万象西北郊区的老挝国家政治行政学院,更能真切感受到中老两国之间的思想共鸣。

  这里的图书馆专门设置了“中国馆”,一排排书架摆满了中国书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被摆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老挝国家政治行政学院副院长岛萨弯·坎米赛说,老挝党政干部对中国政治、历史、文化、社会治理方面的书籍非常感兴趣,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就非常令人震撼,为老挝现代化树立了典范。中国共产党各大重要会议的文献都会第一时间被翻译成老挝语,及时供学员们学习讨论,“我们十分关注中国共产党人在想什么、说什么,准备做什么”。他说,越来越多的老挝党政干部已经自觉地形成一种思维,遇到问题,就会从中国的经验中找寻答案。

  “虽然老挝经济欠发达,但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能够看到老挝的希望,坚定了我对老挝现代化道路的自信。”院长普冯·温坎显说,“一带一路”倡议为老挝经济增长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让老挝人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红利,也看到了现代化的希望。他说,近年来已有1000多名老挝党政干部通过各种途径到中国学习经验,尤其是越来越多的老挝年轻学生非常乐意到中国学习。学院已有5位教师在中国取得博士学位,成为教学骨干,还有一些教师正在中国攻读博士学位。

  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既有共同规律,也有特殊性。学院办公厅主任凯山·占西娜自信地说,西方国家给老挝带来的是累累伤痕,三权分立、两党轮流执政不适合老挝国情,老挝决不走西方现代化的老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老挝现代化提供了范例和宝贵经验,“我们正在探索适合老挝国情的现代化道路”。2015年曾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的占西娜,对中国当时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记忆犹新。

共建美好未来

  努力推进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跨越的老挝,正大力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从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中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

  第一条高速公路、第一个国家综合开发区、第一个现代商务中心、第一个大型体育场、第一栋高层建筑、第一个国家级工程质量检验检测机构……中国企业为老挝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老两国共同建设的万象塞色塔综合开发区,是中国在老挝唯一的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也是老挝国家级经济专区,已被写入《中国共产党和老挝人民革命党关于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并入选中国在发展中国家开展的“10个低碳示范区”合作项目之一。

  开发区计划投资总额50亿美元,构建全产业链体系,吸引城市人口聚集,已经建成10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和可容纳5000人的8栋厂区宿舍楼。截至2025年6月,已有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的165家企业入驻园区,其中已建成投产企业94家,投资总额超过23亿美元。2025年上半年,开发区已有8000多人在此就业,预计年底就业人数将超过1.5万人。

  这些喜人的数据背后,是一张张老挝人民动人的笑脸。

  在开发区贝德服装(老挝)有限公司上班的女工洛迈来自万象塞塔尼县农村。过去她一家主要依靠种植水稻为生,家庭极度贫困。现在她有了固定工作,收入也很满意,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和期冀,“我的梦想是去中国旅游”。

  在开发区一家中草药公司工作的女工阿伞说,她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满意。她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我将来要在万象盖个小房子,把父母从农村老家接过来住”。

  她们都说,是开发区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对更多老挝民众来说,是中老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助推着老挝人民的现代化梦想,也让幸福的生活不再遥不可及。

中国日报

《中国日报》10月14日7版

Rail reliability delivers

steady success

上下滑动阅读全文

The multiple shock waves that hit global shipping in 2021 forced Shandong Linglong Tire, one of China's largest tire manufacturers and exporters, to reexamine its logistics.

A solution was quickly found in the China-Europe freight train network, a vital trade artery connecting manufacturing centers in China with markets in Central Asia and Europe.

"Sea transportation was so unstable," said Pan Wenfeng, head of Linglong's inland logistics department. "Prices skyrocketed and space was difficult to book. That gave us an opportunity to cooperate with the China-Europe Railway Express."

What began as a stopgap measure has since matured into a long-term and stable partnership.

"For overseas market expansion, sea transport is slow, with long delivery cycles that cannot ensure supply chain stability for our overseas production bases," Pan said.

"For critical raw materials and equipment where time efficiency matters, we now choose the China-Europe freight train. The train offers speed, lower costs and customized services. By using the rail service, our key raw materials and machinery arrive swiftly at overseas plants. Transit times are 50 percent faster than sea transport, greatly improving cash flow, reducing logistics costs and enhancing our global competitiveness."

Headquartered in Zhaoyuan in East China's Shandong province, Linglong has invested heavily abroad, with plants in Thailand and Serbia — the latter marking China's first tire factory in Europe.

Around 10 percent of Linglong's exports move via China-Europe freight trains.

Though sea freight still dominates its logistics, rail transport has become a strategic supplement, supporting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oosting China's opening-up, and helping secure stable supply chains in an uncertain global environment.

Decade of expansion

From making just a handful of trips in 2011, the year of the network's launch, the China-Europe Railway Express has grown to handling 19,000 round trips in 2024, 10 percent up on the year prior, transporting over 2 million twenty-foot equivalent units, according to Xinhua News Agency.

In total, as of July, it's estimated that the service had completed more than 110,000 round trips, carrying goods worth over $450 billion.

The network has grown to cover nearly the entire Eurasian landmass. Inside China, three main routes — the western, central and eastern — attract cargo from different regions.

Beyond China's borders, three corresponding corridors stretch into Europe. Recent years have seen successful trial operations of the southern corridor, opening new gateways to the continent. Close coordination with foreign railway companies has expanded and diversified these international routes, creating a transcontinental network that is efficient, extends in multiple directions, and connects land and sea transport.

A total of 128 Chinese cities run freight trains to 229 cities in 26 European countries, and over 100 cities in 11 Asian countries. Customs procedures have also been streamlined. With the rollout of the "95306 System" digital platform, customs clearance that once took half a day now takes less than 30 minutes on average.

There are 14 regional consolidation hubs inside China that channel goods into outbound trains, ensuring smoother distribution. Cargo from different regions is gathered at these hubs and organized before being shipped to Europe. Nearly nine out of 10 China-Europe freight trains are assembled and dispatched through these hubs nationwide.

In the early year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trade imbalance flowing east to west, with many empty containers on the return journey.

To address this, China Railway Container Transport, a State-owned logistics operator, established subsidiaries in Kazakhstan, Germany and Russia to forge closer partnerships with local railways, ports and logistics companies.

This deeper integration has gradually created a more balanced two-way flow, reducing empty runs and boosting overall efficiency.

A growing number of European exports, ranging from machinery and pharmaceuticals to luxury goods, are now heading east on trains that once returned half-empty.

This has contributed to lower costs for Chinese exporters and more reliable schedules, as the network no longer bears the inefficiencies of empty backhauls.

Transportation hubs, such as Xiamen in Fujian province, have felt this transformation.

"The China-Europe trains from Xiamen not only carry Chinese products abroad but bring back foreign goods into China," said Wu Wei, marketing manager at Xiamen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Port.

In recent years, the logistics port has received Belgian chocolates, Belarusian beef jerky, Polish yogurt, and cosmetics such as face masks and eye creams.

China and beyond

In Shandong, the first cold-chain train departed from Jiaozhou in May 2021. Since, the specialized service for perishable goods has expanded, with regular trains running from Qingdao, Jinan and Zibo, carrying fresh vegetables, seafood and frozen products to European markets.

"The growth has been transformative in the past decade," said Shang Mingzhu, a manager at the Jinan branch of China Railway Container Transport. "Cold-chain trains, designed to match Shandong's strengths in fresh produce and seafood, support Shandong products going global."

Across inland hubs, from Xi'an in Shaanxi province to Chengdu in Sichuan province, local governments and logistics providers are leveraging the railway to connect their industries to global supply chains.

For exporters of high-value goods, from electronics to auto parts, the railway has become a reliable bridge to European markets.

European partners are equally enthusiastic. "The China-Europe Railway Express provides customers with stable and fast transportation services," said Alona Toprak, managing director of DB Cargo Eurasia, a subsidiary of Germany's Deutsche Bahn, specializing in cross-border rail logistics for China, Central Asia and Europe.

"Many high-quality products are transported between Europe and China via the service. Now, with more frequent departures, our cooperation has expanded from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to green energy, new energy vehicles and cross-border e-commerce, further facilitating consumer markets," she said.

Chinese goods, including consumer electronics, home appliances and daily-use products, can reach Europe faster and at better prices. At the same time, specialty products from Europe and other parts of Asia, such as Spanish wine, Dutch cheese, Polish apples, Thai durian and Laotian bananas, are increasingly available to Chinese consumers. This has created bigger markets and improved people's daily lives along the route.

The railway's rapid growth has also boosted industry, trade and investment. Railways, freight companies and logistics providers along the route are earning more stable income, while local people have gained jobs. Major cities served by the trains, including Lodz in Poland, Duisburg in Germany, and Madrid in Spain, have modernized their infrastructure, helping related industries grow quickly.

In June, the 110,000th train departed from Qingdao, Shandong province, carrying 55 containers of LCD displays and refrigerators worth 20 million yuan ($2.75 million) on a three-week journey to Moscow.

For Gao Yitian, head of the Jiaozhou branch of Jinan Railway Logistics Center, the milestone was another ticked off on his 25-year career in the railway industry. Gao began handling international trains in 2016, when services were still in their infancy.

"At the start, we were unfamiliar with the processes. Customs checks and documentation were slow. Sometimes we couldn't even gather enough cargo for one train in two weeks," Gao said.

"Now, the systems are optimized, efficiency has soared and trains depart daily.

"In 2016, cargo mainly consisted of clothing and footwear. Today, shipments range from home appliances to high-end manufacturing equipment. The trains now run at 120 kilometers per hour, up from 80 km/h a decade ago," he said.

Innovation and growth

A recent development has been the introduction of set-scheduled China-Europe freight trains. A total of 17 set-scheduled trains run a week, with transit times cut by more than 30 percent compared with regular China-Europe freight train services. Unlike regular cargo carriers, the trains adhere to a set schedule along the entire route, further reducing transport time and also allowing customers to accurately calculate journey times between cities.

Beyond bulk goods and consumer staples, specialized services cater to cross-border e-commerce, cold-chain food, postal shipments and automobiles. The range of goods has broadened to over 50 categories and 50,000 products, with three types of goods in particular — auto parts, machinery and electronics — making up more than 60 percent of exports last year.

New industries are also benefiting from the China-Europe Railway Express. Rail operators have addressed safety challenges in transporting new energy vehicles, lithium-ion batteries and solar panels, allowing these high-value exports to reach global markets more efficiently and reliably.

A China-Europe service center and a dedicated online portal offer one-stop platforms for contracts, customs, insurance, cargo tracking and smart containers with real-time monitoring. Overseas, 131 container depots in 17 countries provide convenient pickup and return options across most rail-linked cities.

Human effort behind

monumental tasks

上下滑动阅读全文

Each successful departure of a China-Europe freight train reflects not just a cross-border shipment, but the culmination of meticulous coordination and firm determination. Behind the scenes are professionals like Huang Jiaxuan and Yu Chenhuan, whose stories reveal the human engine powering this transcontinental corridor.

As the lead locomotive driver at China Railway Jinan Group, Huang Jiaxuan, 25,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operating China-Europe freight trains from Jiaozhou Station. His daily work includes navigating one of the most dangerous segments of the Jiaozhou-Jinan Railway — a mountainous stretch.

"Driving here is like walking a tightrope while holding a bowl of water," Huang said, referring to the steep incline and sharp turns on the line.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Huang has driven on rail more than 165,000 kilometers — a testament to skill and focus beyond his age. In June, he was entrusted to operate the milestone 110,000th China-Europe freight train.

As the first locomotive driver of the 110,000th China-Europe freight train, he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segment from Jiaozhou to Jinan West — a 326-km route that crosses more than 400 bridges.

"Near Weifang, the train must climb a slope nearly seven stories high within just 3 km, and navigate five sharp turns. During the journey, I will double-check every key parameter and operation, continuously optimizing procedures in real time to ensure safe, punctual and smooth operation," Huang said. The train left China via the Ereenhot border in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and arrived in Moscow via Mongolia.

"My biggest mission is to deliver this 'steel camel caravan' to the next driver, safely and on time," Huang said.

Each China-Europe freight train journey typically involves a team of more than a dozen locomotive drivers, working in coordinated shifts to ensure the train reaches its destination safely and on schedule.

On the commercial side, Yu Chenhuan, assistant general manager at Shandong Hi-Speed Qilu Eurasia Railway Logistics, ensures that every train has the right cargo, and that it gets where it needs to go.

Since joining the company in 2019, Yu has led efforts to serve over 22 major manufacturers, including Haier and Linglong Tire, and has helped launch more than 500 trains customized to their supply chain needs. "Each China-Europe train is a 'super-link' involving multiple stages across borders and modes of transport," Yu said.

Yu and his team provide highly personalized logistics planning. "We offer a one-on-one service model to ensure customized and high-quality logistics for each client," he said.

Managing a China-Europe train involves much more than booking a container. It requires mapping the client's supply chain, coordinating domestic rail schedules, reserving containers and railcars abroad, and integrating road, sea, air and rail segments — all while monitoring progress and troubleshooting exceptions.

"We need to understand each client's supply chain and design tailored solutions, while ensuring real-time tracking and issue resolution. Every successfully delivered container is backed by teamwork and professionalism."

From Huang's precision on the tracks to Yu's orchestration of global cargo flows, both men exemplify the expertise and dedication powering China-Europe freight trains.

"We're not just running trains," Huang said. "We're connecting countries and people."

山海联动,钢轨延伸

一趟趟国际货运班列鸣笛启程

一条条新线在海外落地

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注入澎湃动能

来源:中国铁路

编辑:陈丽媛

审核:徐洁

推荐阅读:

标准引领 技术赋能——预制混凝土检查井生产技术工程应用交流会于浙江丽水成功举办混凝土行业数智化裂变:融合、监管与重塑——2025年混凝土行业人工智能启动元年关于举办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第二期数智化技术专项培训班的通知成都对决,喷射混凝土“绿色之战”将打响——第三届全国喷射混凝土设计大赛暨第五届喷射混凝土产业技术发展与创新应用论坛11月启幕首期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技术培训班在武汉成功举办“基于管桩(柱)的新型全装配式桥梁抗震性能研究”科技成果鉴定会召开用数智化为预拌混凝土行业“换芯”——对话砼联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混凝土行业数智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士红数智化浪潮下混凝土行业未来已来——协会执行会长吴文贵详解数智化发展路线图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