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碌铁矿以铁矿石质优品位高而闻名海内外,
但过去受采矿工艺、选矿技术限制,
对尾矿渣石未能做到高效利用。
海南昌江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将石碌铁矿近70年积累的约3亿吨尾矿渣石转化为高价值资源,实现了“变废为宝”的绿色转型。
一、尾矿渣石的背景与挑战存量规模:尾矿渣石主要分布于石碌矿区172和280排土场,总量约3亿吨,占海南省尾矿渣石总量的90%以上。
历史成因:受过去采矿工艺和选矿技术限制,大量低品位铁矿石(含铁量35%-53%)未被高效利用,长期堆积占用土地并潜在污染环境。
分选工艺:通过粗碎、中碎、细碎、筛分、跳汰、脱水等工序,将尾矿渣石分离为5类产品:
块矿(铁含量53%)、粉矿(铁含量35%)、碎石机制砂(优质建材)、尾泥
每100吨尾矿渣石可提取6吨块矿,其余产品均可直接变现。
企业协同:培育绿华、绿峰、智欣等专业企业,2024年处理尾矿渣石800余万吨,产值近6亿元;2025年预计处理量达千万吨,产值近7亿元,带动上千人就业。
尾泥处理难题:每100吨尾矿渣石产生10-20吨尾泥,传统堆放可能引发粉尘、重金属污染。
技术解决方案:海钢集团联合海南大学研发专利技术,建设低碳水泥混合材和环保墙材项目,采用“隧道窑+内燃烧结”工艺,年产能达28.5万吨环保墙材和9万吨水泥混合材,解决固废利用“最后一公里”问题。
绿色循环产业园:在昌江县叉河镇建设2100亩海钢绿色循环产业园,已引入建筑固废综合利用、新能源综合补给企业,10余家企业正在洽谈入驻。
转型价值:将环保成本转化为经济增长点,为海南自贸港探索“生态优先”产业模式提供样本,推动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环境效益:减少土地占用与污染风险,提升资源利用率。
经济效益:形成从固废处理到建材生产的产业链,创造显著产值与就业机会。
政策支撑:昌江被列为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助力“无废城市”建设目标。
通过全链条技术攻关与产业布局,昌江实现了尾矿渣石从“负担”到“宝藏”的转变,为资源型地区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