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多项水利科技成果入选!

多项水利科技成果入选!

近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重要成果发布会”发布了“生态文明领域20项重大科技成果”。在由百名院士终选的这20项重大科技成果中,黄河调水调沙理论与实践、流域水循环演变机理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生态节水型灌区建设关键技术及应用、水沙灾害形成机理及其防治的关键技术等多项水利科技成果入选。

20项成果涵盖了水处理与安全、大气污染治理、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水文水利、新污染物、遥感监测、清洁能源、地质灾害防治等。这些重大科技成果展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彰显了科技创新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核心驱动力,是广大科技工作者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特别是“两山”理念,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奋力建设科技强国的一座座丰碑。

入选的重大水利科技成果为——

黄河调水调沙理论与实践:黄河调水调沙利用干支流水库对水沙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最大程度减少水库河道淤积。调水调沙成功将35.5亿吨泥沙送入渤海,实现了下游河道主河槽全线持续冲刷,过流能力由2002年的1800立方米每秒恢复到目前的5000立方米每秒左右,向河口湿地补水16.1亿立方米,取得了显著的防洪减淤生态效益。项目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黄河水沙调控理论和指标体系;揭示了下游河道水沙输移和水库异重流运动规律,形成了协调的水沙过程塑造技术、水库异重流塑造技术、跨年度水库河道接力输沙等完整的调水调沙技术。已在黄河防洪规划与调度方案、高等院校教学等多方面得到应用,在黄河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对多沙河流治理提供借鉴该成果获得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流域水循环演变机理与水资源高效利用:我国是世界上水循环演变最剧烈、水资源问题最突出的国家之一,其中又以海河流域最为严重和典型。依托水利部牵头组织的第一个国家973计划项目“海河流域水循环演变机理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经过五年的联合攻关,在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学发现,揭示了强人类活动影响下流域水循环演变机理,构建了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的解析工具,提出了水资源“量—质效”综合评价与调控技术,为实现水分利用从低效到高效转化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和实现途径,在海河流域的应用取得了重大的经济与生态效益。成果引起国际广泛关注,国际水文十年IHD将变化中的“自然社会”水循环定为今后十年的唯一发展方向,提升了我国水科学研究的国际地位该成果获得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生态节水型灌区建设关键技术及应用:针对我国灌溉水资源少、农田面源污染重、工程生态影响大的突出问题,创建灌排系统工程高效节水新方法,研发水肥精准灌溉和水量水质监控、灌排沟渠系统生态化、污染物源头控制和截留净化、农田退水循环利用与洼陷湿地构建等核心技术和创新装置,构建农田面源逐级截留净化“四道防线”及调蓄湿地水肥药循环利用的综合防控系统,形成完整的生态节水型灌区建设关键技术体系,为实现灌区“灌溉高效、排涝防渍、水肥节约”等水利功能与“面源截留、水质改善、生物多样”等生态功能的耦合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成果广泛应用于我国灌区规划设计和建设运行中,支撑灌区由传统单功能灌排向生态节水防污智慧型综合功能的转变,取得显著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该成果获得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水沙灾害形成机理及其防治的关键技术:本项目构建了“江河泥沙灾害学”理论体系,涵盖灾害概念、分类、成因与防治方法,推动了泥沙学、灾害学与地貌学的交叉融合。突破传统模型参数难定、数据复用性差等瓶颈,基于泥沙灾害链、成因链、措施链分析,开发了水土流失快速评估、突发性灾害危险性区划、高含沙洪水过程预测等技术,显著提升大范围灾害研判效率。融合智能算法与物理机制,构建了黄河游荡性河道高含沙洪水演进模型和长江蓄滞洪区河网模型,解决了复杂水沙关系下计算精度和速度协同的难题。基于黄河“悬河”溃堤模拟及洞庭湖河网调控技术,提出可推广的灾害链式防控工程范式。成果为泥沙作为原生灾害的江河水沙链式灾害防治提供了核心科学工具,引领国际水沙灾害防治科技发展该成果获得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该活动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林学会、中国海洋学会、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气象学会、中国农学会、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土壤学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等11个国家学会组成的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组织开展,由联合体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牵头,组织领军专家初选、百位院士终选,从2005—2023年400多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项目中遴选。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