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气温日渐走低,但山东能源集团兖矿能源转龙湾煤矿全线生产依旧热火朝天。今年1月至9月,该矿各类工程计划完成率均超100%,职工主动承揽零星工程200余项,实现内部创效421.35万元;开展8项精益改善课题攻关,实现直接经济效益2160.5万元,并荣获一项国家级成果。
亮眼数据的背后,是转龙湾煤矿以精准劳动定额为抓手,撬动全员工作积极性、释放内生动力的生动实践。
定得准,劳动价值看得见
“打1根锚杆47元,喷浆1平方米98元,每掘进1米巷道2802元。每项工程、每道工序都明码标价,干得多、挣得多,心里踏实!”转龙湾煤矿掘进二区班组长王新指着手机里的结算明细说。
王新所在的班组9月完成23304回风顺槽半煤岩进尺540.7米,加上承揽的6项辅助工程,人均工资比工资指导线高出2312元。这把让职工有“价”可依的“公平尺子”,源于该矿系统构建的劳动定额体系。
该矿制定下发《市场化工资结算管理办法》等80项制度文件,系统修订完善三级人工单价40项、材料单价34项、人工定额131项,并针对复杂施工条件,创新设定采掘特殊施工系数48个、地坪(喷浆)工程阶梯价格24个,形成覆盖全面、层次分明的定额标准库。
“我们不照搬上级定额标准,而是结合智能化矿井实际,自主制定了采煤、掘进等7个专业的32项定额标准。”该矿运营管理部部长张景洪介绍。
随着智能化建设的推进,采煤机截割、支架跟机、运输联动效率大幅提升,让采煤告别了人海战术。“设备都变得‘聪明’了,定额还按老皇历,那就是浪费。”该矿生产技术部副部长郑召图说。
经过反复跟班写实和数据分析,该矿将450米超长工作面单循环割煤用时定在49.6分钟。实施新定额后,采煤一队单班作业效率提升5.55%,同等条件下月均多产商品煤2.5万吨,人均绩效工资增加860元。
信得过,“阳光晒账”心中有数
“上个月,我们队人均收入比采煤工区高了500多元,但结算明细清清楚楚,他们也服气。”该矿掘进二区区长于齐场笑着说。
这份服气,源于转龙湾煤矿推行的“阳光晒账”机制。该矿每月召开市场化工资结算通报会,所有区队的劳动定额、完成量、结算收入等数据全部公开“晾晒”,接受共同监督。综采工区结算率98%,掘进一区结算率107%,喷浆零活队因巷道断面问题无法使用喷浆车申请调整系数……数据一目了然,过程公开透明。
劳动定额调整,同样“阳光”运行。专业技术人员根据数据和写实结果提出修订意见后,该矿组织生产、技术、安全、经营等部门集中会审,进行论证。所有审定通过的新定额,都会及时更新至《市场化工资结算管理办法》附则或专项规定中。管理办法内容全部对外公开,做到人人可查、事事有据。
同时,该矿定期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区队一线,讲解市场化结算政策,收集一线反馈。通过双向、透明的沟通,让定额标准不断优化、管理闭环持续完善。
“我们设定了工资指导线和借支红线。”张景洪介绍,“当月市场化工资总额未达到指导线时,借支不得超过90%,且借支部分管理人员不得参与系数分配。”这一硬约束,倒逼基层管理者从生产组织者转变为经营核算者,学会精打细算、主动创效。
干得好,全员创效活力涌动
定额定准了,收入算清了,职工干劲自然就上来了。“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大不同”,已成为转龙湾煤矿全体职工的共识,“主动创效、多劳多得”的热潮在矿区涌动。
最典型的例子是掘进区队。通常,掘进区队人均工资普遍低于采煤区队人均工资。但1月至9月,该矿掘进区队人均工资却有7个月反超采煤队。
“我们不光干掘进,还抢着干喷浆、设备安装等工作,主动承揽完成大量辅助工程,市场化结算收入自然攀升。”于齐场说。
收入不看岗位,只看工作量。9月,该矿综合服务中心自主实施油脂库精益示范点改造等项目,实现创收1.68万元。这支仅有42人的队伍,实现人均月增收400元。“虽然钱不多,但这是自己挣的,特别有成就感。”该中心维修工李海涛笑着说。
洗选发运中心组织职工利用业余时间维修被暴雨冲毁的道路,节约外委费用超20万元;生产准备工区利用生产间隙承接原计划外委的管路转运任务,为工区增收10万元,节约外委支出15万元……“富余工时”成了“创效资源”,职工主动“找活干、挣工资”的意识空前强烈。
在精准定额的基础上,该矿大力开展群众性质量改善活动,有效改善纳入工序标准和结算体系。1月至9月,该矿共征集优秀改善提案136项,其中90%以上得到推广应用,累计创效1311万元。
作者:陈玉超 版面编辑:张翔
编辑
来源:中国煤炭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