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阳市第六人民医院的病房里,光线总是柔和的。百岁老人刘昌武躺在病床上,大多数时候闭着眼,像在梳理一团缠绕了百年的线——线的一端是青岛黄海的浪,另一端是都拉营铁路的轨,中间缀着大刀的寒光、弹片的钝痛,还有一枚在8月27日送来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
护工说,老人现在听不大清楚了,但只要凑到耳边说“115师”“临沂”,他的手指会轻轻动一下,像是触碰到了遥远年代里的某个记忆片段。
从少年到战士
大刀映寒光,热血铸忠魂
1944年,19岁的刘昌武揣着半块玉米饼子,没跟家人打招呼,就走进了八路军115师独立团。没人知道他当时怕不怕,只知道后来他成为大刀队的一员,在胶东半岛的芦苇荡里,用厚重的刀劈开日军的封锁线。
抗战时期的艰苦,刻在刘昌武的骨血里。饿了,就挖野菜、啃树皮充饥;冬天,布鞋磨穿了底,就裹着破布在雪地里行军,渗血的脚印连成一串暗红的印记。最险的一次是临沂遭遇战,部队伤亡过半,刘昌武被炮弹震晕在尸体堆里,醒来后摸起一件日军呢子大衣裹身取暖。这件战利品后来成为了家里的“传家宝”,叠得方方正正。“父亲说,这是他从鬼门关爬回来的证据。”刘昌武的儿子刘小英说。
在那场战斗中,一枚弹片永远留在了他的腿里,每逢阴雨天就会引发疼痛。刘昌武却总拿它开玩笑:“这是小鬼子给的‘纪念’。”玩笑的背后,是对战友的深切思念,“好多人没能活着看见鬼子投降。”他很少提及自己的英勇,只反复说:“老百姓能吃上饱饭,比啥都强。”
青年刘昌武(AI修复)
抗战胜利后,刘昌武的脚步并未停歇。他随部队转战东北,亲历四平战役的炮火、辽沈战役的风雪。抗美援朝时期,他担任通讯连连长,在冰天雪地里用嘴咬开冻硬的电线,确保前线通讯“一次没断过”——提及这段经历,老人嘴角总会抿出一丝骄傲。
从硝烟到建设
钢轨承使命,初心从未改
1964年,响应“三线”建设的号召,刘昌武揣着铺盖卷南下贵州,成为东北铁路工程局21处的一名铁路工人。此时的都拉营,“草棚比房子多,野草比人高”,他扛石砟、铺钢轨,夜里住在漏风的棚子里,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铁路通了,国家就安稳了。”
“三线”建设时期资料图
从南宫山石砟场场长到凯里车务段石砟场管理员,湘黔铁路的枕木下,浸着他的汗水。1977年,20岁的大女儿因工伤离世,刘昌武没在人前掉一滴泪,只申请调回都拉营站当客运员。“看着火车载着旅客平安往来,父亲也许就想起大姐要是还在,会不会也坐上这些火车。”刘小英读懂了父亲沉默背后的思念与坚守。
老遵义站
这份坚守也传递给了下一代。刘小英继承父志,成为遵义车务段一名货运员。刘小英退休那天,父亲刘昌武比往常沉默,用那只曾握过刀、架过线、扛过石砟的手,轻轻拍了拍他的手背。
百年映初心
一枚纪念章,情深岁月长
8月27日下午,阳光透过窗户,在病房地板上洒下长影。刘昌武倚靠在病床边,凝望着眼前的红绸盒子,思绪片刻后,慢慢打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的鎏金纹路,在温柔的阳光里亮了一下,像接住了当年战场上的光。“刘老,给您送纪念章来了。”老人的手被轻轻托起来,指尖一点一点触到纪念章的纹路。
刘昌武的手指顿了顿,像是在确认这枚章的温度,接着慢慢把章拢在掌心。他没说话,浑浊的眼睛里却慢慢漫上一层水光,顺着眼角的皱纹往下滑。工作人员没多打扰,轻声说“您好好歇着”,就把纪念章小心放在床头的小桌上。那里正对着阳光,老人醒着时抬眼就能看见。
之后的几天,刘小英每天都会帮父亲擦一擦纪念章。刘昌武醒着的时候,就会望着它,眼神很静,像望着黄海的浪,望着都拉营的钢轨,也望着那些再也回不去、却永远不会忘的日子。
这枚勋章,承载着这位百岁抗战老兵的人生,闪烁着今朝岁月静好的恬静,亦镌刻着往昔的波澜壮阔。
供稿:《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四川记者站(成都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
文图:姚华 刘晓 戴铁军 陈俊龙
视频:李富彬 李锴 秦健力
编辑:金炫美 苏凡
审校:高珊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