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大干轶事讲述人
张宏凯:项目经理
陈钢:设计经理
朱广军:施工经理
陈威:采购经理
朱利强:中冶天工达力普项目技术质量负责人
中冶京诚达力普高端石油管项目建设轶事
文字实录:
张宏凯:达力普高端石油钻采及能源装备用管生产项目不仅是中冶京诚历史上首个无缝钢管总包工程,更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标杆之作。项目位于渤海之滨黄骅港,依托环渤海经济圈区位优势,以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为转型方向,助力达力普公司突破国际技术壁垒,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智造”品牌,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注入强劲动能。
陈钢:这个项目对我们来说是一场冒险,但正是这样的挑战,让我们更想交出一份“划时代”的答卷。作为项目的设计负责人,我希望能在满足业主需求的前提下突破传统,打造行业标杆。智能库的设计是一大创新——常规智能库仅具备中间库功能,我们实现了中间库与成品库的合二为一,并且取消照明系统,构建了真正的“黑灯工厂”。我之前没做过“黑灯工厂”,但正因为没做过,才更有示范意义,也让我们设计人员更有干劲。
张宏凯:钢管的接驳方式是全国首创,我们独立开发了一个钢管横移装置,通过这个钢管横移装置,将各产线的输入/输出钢管与智能库的入库/出库钢管进行接驳,解决了传统接驳方式的效率与兼容性问题。
陈钢:集控中心是自动化程度的“终极体现”。目前各大钢厂虽在推进集中控制,但多数仍停留在集中管控阶段,而我们的目标是实现真正的集中控制——通过集控中心操作台的按钮直接控制设备。当前项目已实现部分区域控制,但全场集中控制仍面临数据延迟的挑战。目前中冶京诚正在推进解决方案,但实际效果需待集控中心投产后再验证。现阶段的操作和控制仍以就地为主。
张宏凯:为支撑产线自动化,团队还应用了钢管逐支跟踪、工业机器人、智能检测、物联网等技术,与传统产线相比减少定员40%,产品不良率降低2%。每一项技术落地,都是设计、工艺、设备多方反复碰撞的结果。
陈钢:车丝线布置的调整是设计阶段最棘手的难题。成套厂家返回设备资料后,我们发现产线呈“N”型,导致车间跨间宽度不足。当时就紧急调整方案:缩小设备间距、取消部分转运装置,将产线布局在两个跨间内。但新问题随之而来——部分设备进入了吊车死区。为此,我们通过非标设计的轻量化处理,优化设备检修调运方案、调整通行通道布局解决这个问题。整个过程涉及成套设备、非标设备、工艺方案等多方协调,工艺、设备、检测的同事天天泡在现场,反复调整了一个多月,最终确保了设计的可行性和施工的便利性,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朱广军:2024年12月是我们施工团队最艰难的阶段。当时的施工目标是2025年1月25日前完成厂房钢结构安装、屋面封闭、主要附属建筑封顶及设备基础浇筑,但土建图纸还没全,钢结构仅完成了20%,想要按时完成任务的难度是巨大的。我们技术、施工、质检全员驻场,连续攻坚45天,最终在1月23日提前达成目标,为后续施工赢得了关键时间。车丝线基础的提前交付也是一道考验,原计划4月交付的场地,由于实际情况变动,提前到了1月10日。此时设备布局没有完善、施工图没有下发,且正值冬季严寒。在2024年12月8日拿到图纸后,我们第一时间进场施工,克服低温影响,仅用一个月时间完成基础浇筑,比业主要求提前2天交付。那段时间,现场工人裹着棉衣作业,技术员蹲在基坑边核对数据,质检员全程跟踪,最终确保了基础质量。
陈威:作为采购负责人,我们面对的是“三新”设备多、供应商资源少、供货周期短的挑战。为此,我们制定了针对性策略:一是建立标准化需求流程,通过强制提资模板和图纸复用,将首批设备制造周期缩短50%;二是早期技术型采购提前介入,在需求萌芽阶段参与资料分交,避免后期返工;三是采用多元化采购策略,对超长周期设备“提前锁定产能+分批下单”,确保三大主机、非标设备等300余台套设备平均提前2个月到场;四是引入水印相机、质量闭环二维码等数字化工具,实时监控设备制造进度与质量;五是构建“韧性供应链”,高峰期60余家供应商、100余位服务工程师驻场,确保问题随时解决。采购的核心价值不在于压价,而在于构建一条富有韧性的价值流动通道。当你能将供应市场的波动转化为企业的稳定优势,将供应商的能力转化为企业的竞争力时,采购就从成本中心蜕变为价值引擎了。
张宏凯:作为项目经理,我见证了团队从设计到施工、从采购到调试的全过程协作。那时候我们常说,这个项目没有小问题,任何一个小失误都会放大成全场的大难题,正是这种压力,让我们更团结。如今,项目已进入热试投产冲刺阶段,预计2025年中下旬实现全线贯通。这条产线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团队精神的结晶,这个项目,我们不仅建设了产线,更练就了一支“精诚之师、赤诚劲旅”。
朱利强:项目施工面临多重挑战,不仅工期紧张,施工环境复杂,场地交叉作业密集;而且安装工程量大、难度高,设备安装对精度要求严苛且工艺复杂;再加上极端天气频发,环保管控持续处于高压态势,为项目推进带来不小阻力。为攻克难题,我们多措并举。在施工模式上,采用“平行作业+交叉施工”“分区移交、穿插施工”模式,实现厂房基础施工与钢结构制作安装同步推进,设备基础施工与采购调试无缝衔接,大幅减少工序等待时间。施工高峰期,超700名建设者、200余台套设备协同作战,创下了多项施工纪录。针对交叉作业问题,运用阿米巴经营模式细化施工单元,明确各单元职责,显著提升协同效率,有力保障了施工的顺利进行。
与此同时,我们采用BIM技术为项目建设深度赋能,在钢结构深化设计阶段通过三维建模提前发现多处管线碰撞点,优化后的节点构造使安装效率提升30%,厂房钢柱定位误差控制在2mm以内,堪称“毫米级精度典范”;精密安装实现“毫米级管控”,车丝线设备安装现场,技术人员用精密水准仪在穿孔机底座调试中实现0.05mm/m 的水平度控制,配合数字建模让49吨重的核心设备穿孔机吊装误差小于5mm;质量管控构建“铁三角”体系,严格执行“班组自检 - 工序互检 - 专检复验”三级质控要求,以“工匠精神”筑牢品质根基。
专题策划
梁喆 谷俊杰 张宏凯 丁哲 王深鹏 肖倩 李杨 张英菲 王伟 曹海艇
2025197387
来源丨中国中冶党群部 中冶京诚 中冶天工
在这里
美好中冶
第2466期
5838篇
与您相遇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