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CO的HBI项目(位于西澳大利亚州黑德兰港)与卡里亚拉(Kariyarra)原住民土地所有者的谈判,是该项目推进的核心环节。
结合澳大利亚原住民土地权法律框架、谈判焦点及行业案例,对该谈判的背景、挑战及潜在路径进行详细分析:
一、法律框架:原住民土地权的强制性谈判义务
《1993年原住民地权法》(NTA)的核心要求
协商权触发机制:若项目涉及原住民传统土地,政府需发出《第29条通知》,强制启动开发商与原住民群体的谈判程序。谈判需基于“诚意原则”,原住民方有权就项目对其土地权和文化的影响提出意见,但无项目否决权
协议类型:双方需协商签署《原住民土地使用协议》(ILUA),明确补偿方案(如一次性赔偿、持续特许权使用费)、就业配额、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等。此类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可覆盖采矿权授予条件。
州法律叠加约束
西澳州《1972年原住民遗产法》要求项目方额外评估对圣地、考古遗址的影响。若卡里亚拉部落主张特定区域具文化敏感性,POSCO需调整建设方案或支付保护基金。
经济补偿标准的分歧
行业参照案例
力拓(Rio Tinto)在西澳皮尔巴拉地区的ILUA中,承诺向原住民支付年度土地租金(约0.5%矿石营收)及优先雇佣比例(目标30%原住民员工)。
FMG(Fortescue)则采用“固定赔偿+利润分成”模式,部分项目赔偿总额超2亿澳元。
卡里亚拉诉求预期:可能要求高于行业均值的补偿(因HBI工厂占地大、周期长),并主张参与可再生能源配套项目(如风电场建设)以获取长期收益。
文化遗产与生态保护的博弈
敏感区域冲突:卡里亚拉土地涵盖沿海湿地及岩画遗址,POSCO需承诺避开核心文化区域,并承担考古监测费用。
绿能转型争议:项目计划2049年前实现100%可再生能源供电,但过渡期依赖天然气。原住民团体可能要求缩短绿能过渡期或增加生态修复基金。
就业与能力建设的可行性
原住民就业率低(西澳仅4.2%)是痛点。POSCO需设计可落地的培训计划(如联合TAFE学院开设钢铁操作课程),而非仅设定数字目标。
澳洲原住民权利运动升级
2023年“议会之声”公投虽未通过,但激化了原住民群体对土地权的维权意识。卡里亚拉部落可能以拖延战术施压,参照2025年加拿大海达族(Haida Nation)成功迫使联邦政府承认其土地所有权的案例。
舆论与NGO的杠杆作用
环保组织(如Greenpeace Australia)已质疑HBI项目的“伪绿氢”属性,可能联合原住民发起舆论战,增加POSCO的合规成本。
谈判僵局应对预案
仲裁介入:若6个月内未达成协议,任何方可申请国家原住民土地权法庭(NNTT)仲裁。仲裁倾向“折中条件”,如设定补偿金额区间、分期支付机制等。
法律挑战风险:原住民可能援引《1999年环境保护法》(EPBC)起诉项目破坏生态,导致环评重启(参照POSCO印度奥里萨项目因林地争议被高院叫停的案例)。
POSCO的妥协空间
提高社区投资:承诺建设文化中心、医疗设施等“非货币补偿”,换取土地权快速落地(效仿兖矿澳洲子公司Syntech的社区基金模式)。
绑定政府担保:推动西澳州政府提供税收优惠,间接补贴原住民赔偿支出。
短期(2025-2026年):双方将围绕补偿结构和绿能时间表达成初步ILUA,但文化遗产细节或需附加协议。
长期:POSCO需建立“持续性关系维护机制”(如定期部落协商会),避免像印度项目那样因社区关系恶化陷入十年停滞。
卡里亚拉谈判不仅是法律程序,更是资源巨头与原住民重塑权力关系的缩影——在绿钢转型浪潮中,谁能主导“可持续性话语”,谁就能在谈判桌上赢得更多筹码。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