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决战决胜十四五 | 铁建重工:破壁追光拓新篇

决战决胜十四五 | 铁建重工:破壁追光拓新篇

这是破壁攻坚的五年,这是奋力奔跑的五年——

长江之畔,16.64米直径的“江海号”盾构机,在75米深江底稳步穿行,以每天16米的速度突破高水压地层“禁区”,掘进里程已超2000米。

“江海号”吊装现场

雪域高原,定制化硬岩掘进机在高原铁路的崇山峻岭间,凭借极硬岩刀盘,将破岩效率提升3倍,在零下20摄氏度环境中稳定运行。

北京东六环地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及的“京华号”盾构机,曾创下单月542米的掘进纪录,如今这条隧道已成为城市交通新动脉。

“京华号”入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第 243 页)

从“京华号”彰显的“中国智造”实力,到新疆棉田智能采棉机打破进口垄断,这些“国之重器”在超级工程与产业一线的每一次突破,正是铁建重工在“十四五”期间的坚实实践——以“一定五新、六化六高”战略为引领,在高端装备制造赛道突破技术壁垒、重构产业生态、拓展全球版图,用硬核实力书写了制造强国建设的铁建重工篇章。

攻 坚

技术破壁铸就硬核实力

创新,是高端装备制造的生命线。“十四五”期间,铁建重工以破解行业难题、满足国家需求为导向,在核心技术自主化、智能装备升级、标准话语权构建上实现全方位突破,让技术“卡脖子”成为转型“突破口”。

——核心技术向“自主”跨越。针对盾构机主轴承等关键部件“受制于人”的困境,组建跨学科攻关团队,联合高校与上下游企业构建协同创新模式,成功研制全球最大直径8.61米整体式盾构机主轴承,搭建全球最大主轴承工况模拟试验台,彻底打通全产业链自主化“最后一环”。五年来,累计突破百余项关键核心技术,斩获两千余项授权专利,“超大直径盾构机关键技术与应用”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数十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跨越式提升。

主轴承系列产品

——智能装备向“智慧”升级。隧道掘进装备搭载2000余个传感器,以每秒1次的频率实时传输工况数据,自主研发的L3级自动驾驶系统实现地质可视化、路线自主控制与姿态自动纠偏,在引江补汉工程“江汉新石器号”上常态化应用;全球首台大坡度螺旋斜井掘进机“北山1号”,破解560米垂深、10%大坡度掘进的世界级难题;高原纯电动凿岩台车首创智驱双模补能技术,动力性能提升10%、能效提升50%,这些智能装备成为超级工程“攻坚主力”。

全球首台大坡度螺旋斜井掘进机“北山1号”生产现场

——标准体系向“制标”突破。主动牵头或深度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其中多项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行业技术规范空白;联合海外伙伴推进工业数据技术领域国际标准制定,实现中国在该领域近20年来主导国际标准的新突破;5项成果入选国资委《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成果产品手册》,全断面隧道掘进机蝉联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荣获第七届“中国工业大奖”,技术硬实力转化为行业话语权。

布 局

“3+N”生态筑牢发展根基

产业,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铁建重工紧扣国家战略需求,构建主导产业筑基、新兴产业破局、产业生态协同的“3+N”发展格局,推动多元业务协同发力、韧性增长。

掘进机生产车间

——主导产业持续领跑全球市场。隧道掘进机产销量长期稳居世界前列,核心技术指标国际领先,16.64米直径“江海号”盾构机攻克海太长江隧道水下施工难题,“京华号”助力北京东六环最长盾构高速公路隧道贯通,“深江1号”在海底106米深度刷新世界高铁盾构隧道最深纪录;轨道系统装备远销海外,济郑高铁73组高速道岔支撑动车组相对时速870公里明线交会创世界纪录,中老铁路152组定制化道岔实现通车以来“零故障”运行,成为“一带一路”装备出口标杆。

“深江1号”盾构机刀盘吊装现场

——新兴产业开辟增长新蓝海。高端农机打破进口垄断,新疆石河子采棉机、自走式番茄收获机推动农业生产效率提升数十倍;矿山装备破解“采掘失衡”痛点,智能掘锚一体机实现“掘进+支护”同步作业,批量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原装配式智能建筑攻克极端环境人居难题,在海拔5000米的西藏双湖构建舒适科考营地,将室内等效海拔稳定在2600米左右。五年来,战新产业营收持续增长,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产业生态构建自主可控网络。作为产业链“链长”企业,牵头打造“研发-生产-服务”协同体系,新疆农机产业园带动本地齿轮、轴承等核心部件本地化供应,成本大幅降低;意大利米兰海外中心实现欧洲地区4小时配件快速供应,搭配远程运维平台构建“属地响应+全球驰援”服务模式;长沙生产基地实现盾构机主轴承、控制系统等核心部件自主量产,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形成覆盖全球的产业协同网络。

出 海

全球拓展擦亮中国名片

开放,是企业迈向世界一流的必由之路。铁建重工践行“海外优先”战略,以“技术适配、服务落地、生态共建”为路径,在全球市场实现从“产品出海”到“标准输出”的跨越,让“中国智造”赢得全球信赖。

——高端市场突破实现里程碑跨越。针对欧洲严苛标准与复杂地质,专项优化“三腿美杜莎号”盾构机刀盘切削角度与泥浆支护系统,通过欧盟CE认证,成功应用于意大利西西里岛高铁隧道;波兰利马诺瓦-克莱恰尼高铁隧道工程中,首台出口的土压平衡盾构机顺利始发,设备适配当地标准与复杂地质,以优化刀盘、输送系统及智能控制系统实现高效作业,为高铁建设注入“中国动力”,夯实中国装备在中东欧市场的地位。

2023年9月15日,铁建重工自主研制盾构机出口意大利,助力西西里岛铁路建设

——“一带一路”沿线深耕成效显著。东南亚地区,中老铁路152组定制化道岔适配高温高湿环境,成为跨国轨道交通合作典范;西非地区,尼日利亚拉伊铁路236组道岔首次敲开非洲铁路道岔市场大门,带动本地化技术服务团队建设;南美地区,智利圣地亚哥地铁盾构机优化黏性土连续掘进系统,秘鲁圣加旺水电站TBM创下单月掘进超千米纪录。五年来,产品更新覆盖24个国家和地区,为沿线基础设施升级提供“中国方案”。

——全球服务体系彰显中国温度。建立“定制研发+文化融合”适配机制,在韩国海底电力隧道项目中,将太极元素融入盾构机刀盘设计,实现技术与文化双重认同;构建“属地服务+远程运维”保障网络,海外配件基地与智能监测平台联动,为海外项目提供全天候设备保障;联合国内高校为海外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推动中国标准与当地需求深度融合,“铁建制造”品牌形象在全球高端装备市场影响力持续提升。

2022年10月,出口智利,用于圣地亚哥地铁的土压平衡盾构机在铁建重工生产

改 革

机制创新激活内生动力

改革,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活力之源。铁建重工以“科改示范企业”建设为契机,深化治理体系优化、人才机制创新、管理模式升级,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企业制度,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优化治理体系。落实“两个一以贯之”,将党建工作纳入《公司章程》,构建“一委三会一层”治理框架,外部董事占董事会多数,明确各治理主体权责边界;推进总部“瘦身健体”,机构从23个优化至18个,压降比例22%,实现扁平化、集约化管理;搭建“大风控”架构,覆盖研发、生产、海外等多业务领域,“十四五”期间未发生重大风险与涉外法律合规事件,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盾构机生产制造现场

——激活人才机制。构建“岗位制、职衔制、技能制”三条职业发展通道,推行经理层任期制契约化管理,常态化开展中层干部竞聘上岗,每次竞聘均有10%左右人员因落聘调整层级;建立“个人资历+业绩+能力+岗位系数”四维考核体系,考核结果直接与薪酬、晋升挂钩,针对科技人员设立研发设计特别贡献奖等专项激励,五年来累计储备各类人才超千名,核心研发团队人均成果转化收益大幅增长。

2025年4月7日,铁建重工召开人力资源系列制度讲解宣贯会,宣布基于“丛林法则”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做出重要修订

——推进智慧管理。打造高端地下工程装备柔性智能工厂,入选工信部卓越级智能工厂项目,关键部件机器人焊接覆盖率超30%,订单交付周期缩短40%,生产效率提升32.31%;开发“铁建重工服务平台”小程序,集成在线报修、智能诊断功能,AI运维助手在郑渝高铁等项目中及时规避设备故障风险;构建“1+N”市场化激励体系,科学拉开收入差距,全员劳动生产率连年增长,企业运营质量持续优化。

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十四五”铁建重工以创新实干交出亮眼答卷;“十五五”将持续攻坚技术、深化产业、竞逐全球,以“铁建智造”为制造强国注入“铁建力量”,在新征程续写“国之重器”新图景。

推荐阅读

图片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