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3日,芬兰赫尔辛基的夜晚,被一盏来自东方的“质量之星”点亮。山东临工在此荣获EFQM(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全球卓越奖最高七星认证,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首家登顶世界质量巅峰的企业。荣获这一殊荣,标志着临工在质量管理上的卓越表现获得了世界级认可,而其自2014年起便深入推行的“一全二创三结合”创新管理模式,正是达成这一成就的关键一环。
2014年2月,董事长王志中在总结公司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一全二创三结合"创新管理模式。其中,"一全"即全员参与,"二创"即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三结合"即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生产人员相结合。这一模式既是对过往经验的总结,更为企业创新指明了方向。
三位一体
构建生生不息的创新生态
“一全二创三结合”,这七个字看似简洁,却构建了一个环环相扣、动态循环的创新生态系统,形成了临工独有的“三位一体”创新格局。
“一全”是根基,决定了创新的广度与力量源泉。 在临工,创新绝非研发部门的“专利”。它意味着横向到边,所有部门都是创新网络中的节点;纵向到底,从公司决策者到车间每一位操作工,都是创新的主角。“人人有创新能力,事事有创新空间”的企业创新观,在这里从理念落地为行动准则,确保了创新活力能够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海。
日常培训
“二创”是双翼,决定了创新所能达到的高度与远度。 它强调“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比翼齐飞。管理创新,优化生产关系与流程,为技术突破扫清障碍、构建沃土;技术创新,则攻坚核心难题,打造产品的极致竞争力。二者如同临工“效率至上、科技领先”核心价值观的一体两面,共同驱动企业在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上行稳致远。
“三结合”是枢纽,是产生“化学反应”的关键。 它智慧地将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与生产工人这三类特质各异的人才紧密结合,形成了最具战斗力的创新单元。
董事长王志中曾深刻指出:“管理人员掌握先进的理念、信息和资源,技术人员具备解决问题需要的工具和方法,一线人员最容易感知到问题、提出的问题最能切中要害、更有实效。”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临工在推进“三结合”过程中,让一线工人聚焦问题发现与实操改进,技术人员负责方案设计与标准制定,管理人员统筹协调与资源保障,形成了高效协同的创新闭环。 三者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最终实现了 “1+1+1 > 3” 的系统性效能。
系统落地
从理念到实践的卓越之路
卓越的理念,需要坚实的体系支撑方能落地生根。山东临工围绕“一全二创三结合”,构建了“建制、搭台、造氛围”的保障机制。
“建制”是骨架,让创新有章可循。 公司建立并持续完善了从《创新激励管理办法》到《技术改造管理标准》等一系列制度,并通过年度评比、季度奖励、月度例会等运行机制,将文本上的政策,转化为可执行、可考核的日常行动。
“搭台”是血脉,让创新有所依托。 公司在每个车间设立“改善超市”(Kaizhen Shop),配备从割、焊、车、铣到各类材料的工具设备,成为员工动手实现的“创意工坊”。同时,开发合理化建议提报APP,搭建OA创新项目共享平台,让好点子能够随时随地产生、流通并落地。
临工的第一个KAIZEN SHOP
“造氛围”是灵魂,让创新内化为文化。临工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不仅以员工姓名命名创新成果,在内部进行展示宣传,并将其载入公司记录;还通过媒体渠道、成果发布会、家庭日活动等途径,广泛传播创新事迹。在评优晋级与职称评定中,创新表现也成为重要的加分项。
更重要的是,临工允许试错、包容失败,为员工大胆探索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切实营造出“创新光荣、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文化氛围。
成效卓著
写在发展答卷上的创新成果
这一创新模式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2014-2024年间,直接经济效益达2.5亿元。自动化水平显著提升,焊接自动化率达到85%,挖掘机装配自动化率提升至20%,部分总装线自动化率达到77%,主控阀等部分关键加工线实现24小时无人值守,物流自动化率达到67%。装载机智能标杆线、车架自动组焊项目等一批技改项目,为提升质量、效率和降低成本做出了突出贡献。
荣获国家专利的法兰盘自动备装机
更重要的是,创新已成为临工的文化基因。每年超两万条的合理化建议、数千项改善项目,以及不断涌现的创新人才,共同构筑了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轮胎自动上线装置
从2019年赫尔辛基的荣耀一刻,到今天面向未来的新征程,山东临工用实践证明了,卓越的质量源于卓越的管理,而卓越的管理,其内核正是像 “一全二创三结合” 这样,能够充分激发每一个个体潜能与智慧的创新体系。它不仅是临工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也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份值得深思的“临工样本”。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