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李侠,山东能源集团兖矿能源救护大队技术员。在日前闭幕的第十三届全国矿山救援技能竞赛中,夺得矿山组技术员个人全能一等奖、灾害气体分析项目一等奖,是该赛事举办以来首位获此佳绩的女性选手。
在日前闭幕的第十三届全国矿山救援技能竞赛颁奖台上,一位身姿挺拔的年轻女选手格外引人注目。27岁的李侠,来自山东能源集团兖矿能源救护大队,以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夺得矿山组技术员个人全能一等奖,成为该赛事举办以来首位获此佳绩的女性选手。
胸前熠熠生辉的奖牌,见证着这位“90后”姑娘的坚守与付出。面对掌声和赞誉,她目光坚定地说:“这份荣誉不只属于我个人,它属于每一位陪我训练的教练,属于并肩作战的队友,属于默默支撑我的保障团队,更属于所有在矿山深处坚守岗位、时刻准备逆行的救援人。”
守护安全
奔赴矿山的青春选择
2021年夏天,从沈阳化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的李侠,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与多数选择设计院或企业安全管理岗位的同学不同,她毅然投身矿山救援事业,成为山东能源集团兖矿能源救护大队的一名技术员。
“我学的是安全工程,理应去最需要安全守护的地方。”谈及当初的选择,李侠的语气平静而坚定。这个看似“另类”的决定,源于她对专业价值的深刻理解——矿山安全守护,需要的不仅是理论知识,更需要实战能力。
然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很快显现。初入救援队,每天清晨的5公里跑、负重蹲起、爬绳、呼吸器佩戴等高强度训练,让这个刚走出校园的姑娘倍感压力。作训服湿了干、干了又湿,手掌磨出的水泡渐渐结成厚茧,肩膀从酸痛到逐渐适应15公斤装备的重量,这些都成为她成长的印记。
“第一次训练结束后,我连筷子都拿不稳。”李侠坦言,高强度训练和巨大的精神压力曾让她一度怀疑自己的选择。但每当看到队里前辈即使带伤仍坚持出操,听到他们讲述井下救援时争分夺秒的真实经历,她就告诉自己:“他们在危难时刻能豁出命去救人,我吃这点训练上的苦,真不算什么。”
“应急救援永远在路上。我们时刻准备着,为了每一个可能被挽救的生命。” 李侠(中)医疗急救AED项目的成绩让评委专家惊讶 陈杰 摄
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头,李侠从一名救援“新兵”迅速成长起来。她系统研读《矿井通风与安全》《灾害学导论》等专业著作,刻苦钻研各类气体检测仪器的使用要领,反复打磨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的操作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救援效果的环节。
千锤百炼
从挫折中奋起的淬炼之路
冠军之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
2023年,李侠首次参加第十二届全国矿山救援技术竞赛。虽然凭借稳定发挥夺得个人全能二等奖,但这次经历却让她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与顶尖选手之间的差距。“那次比赛让我既兴奋又震撼。”李侠回忆道,“我见识到许多精湛的战术和高效的团队协作,也意识到自己在细节处理和实战经验上的不足。”
带着这份清醒的认识,从赛场归队后,李侠立即投入更加系统的训练。她和教练、队友一起深入复盘每一场比赛、每一个环节,逐项分析短板,制定了更具针对性的训练计划。在接下来8个月的备赛期中,她把每一次模拟训练都当作真实救援,把每一个仪器操作细节都练到形成肌肉记忆。
“她不是最有天赋的选手,但绝对是最肯下功夫、最愿意钻研的人。”队友李云飞这样评价李侠,“别人练一遍就过的内容,她要练三遍五遍,不做到完美决不罢休。”
集训期间,团队为李侠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从专业指导到训练支持,从医疗保障到心理疏导,都成为她勇往直前的坚强后盾。“没有这些支持,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李侠动情地说,“大家拼在幕后,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全力往前冲,用成绩回应每一份付出。”
精益求精
在极限挑战中彰显专业精神
全国矿山救援技能竞赛的技术员个人全能项目涵盖理论考试、应用题笔试、医疗急救单人赛和灾害气体分析四个科目,是对选手综合素质的全面考验。
今年竞赛标准再次升级:医疗急救单人赛中,胸外按压从300次增至450次,人工呼吸从20次增至30次,并新增AED使用考核。这意味着选手要在更高负荷下保持动作规范、节奏稳定,对选手的体能和技能水平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对挑战,李侠迎难而上。她有针对性地加大力量与耐力训练强度,经常练到手臂酸痛抬不起来,只为确保每一次按压动作都精准到位。“按压质量高一分,井下就可能多挽救一个生命。”带队指挥员王锐利表示,“平时训练对每个细节都要千百遍打磨。因为赛场扣的是分,井下付出的可能就是生命的代价。”
李侠参加医疗急救单人赛
竞赛当天,面对如山压力,李侠神情从容:“无论比赛结果如何,我都会全力以赴!”
医疗急救单人赛开始后,她迅速进入状态,判断意识、寻求帮助、心脏按压、开放气道、清理口腔、人工呼吸……整套动作娴熟规范,各项操作精准执行,最终获得该项目满分。
在代表矿山救援技术前沿的灾害气体分析项目中,选手需要在50分钟内使用便携式气相色谱仪对复杂气体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这不仅考验选手的专业水平,更是一场时间与精度的较量。
李侠参加灾害气体分析项目
李侠凭借扎实的功底和稳定的心态,专注操作。气路系统连接、通信连接、建立标气校正曲线、抽取分析未知气样……行云流水般的操作令人目不暇接。当计时器定格在“38分53秒23”时,她提交的数据报告全面、准确,成绩遥遥领先。最终,李侠获得灾害气体分析项目一等奖。
“不少选手在规定时间内没能完成全部操作。这么年轻的女选手能如此又快又准,确实难能可贵。”裁判组专家发出由衷赞叹。
科技赋能
现代救援的技术革新
“过去,救援人员下井就像‘盲人摸象’,对井下气体情况掌握有限,很多时候只能凭经验判断。”李侠介绍,“如今,依托先进的气体快速检测与智能分析技术,我们能够在短时间内精准掌握空气成分,让数据成为决策的眼睛。”
科技赋能应急救援,正在让每一次生命营救更加科学、高效、安全。从传统的呼吸器、自救器,到如今的多参数气体检测仪、生命探测仪;从单一矿井事故救援,到参与地震、隧道坍塌等多类型灾害救援,李侠的成长轨迹正是中国矿山救援技术不断进步、救援内容持续拓展的缩影。
“我们这一代救援人,既要传承老一辈的勇气与担当,也要拥抱新技术、新装备带来的变革。”李侠说,“现代救援不仅要拼体力,更要拼科技、拼智慧。”
当赛场的喧嚣散去,李侠的身影很快又融入了训练场熟悉的晨曦中。“比赛结束了,但备战没有终点。”她深知,真正的赛场不在聚光灯下,而在每一次救援的分秒必争之间。
如今,李侠把竞赛淬炼出的精湛技能和钢铁意志转化为更强大的战斗力,随时准备奔赴救援一线。在她看来,那块金灿灿的奖牌不仅是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守护生命,永不放弃。
“应急救援永远在路上。”李侠说,“我们时刻准备着,为了每一个可能被挽救的生命。”这份执着与坚守,正是新时代矿山救援人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在李侠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年轻一代矿山救援人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担当。
作者:高文静 陈玉超版面编辑:于红
编辑
来源:中国煤炭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