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不止是钢货”对27家主要上市钢企的三季报总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深入剖析其利润状况:
当前钢铁行业的利润状况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弱复苏”格局,其核心特征可以概括为 “环比改善,同比承压,绝对水平仍处历史低位”
盈利能力依然薄弱
年化ROE为2.9%:这个数据是衡量股东回报的核心指标。2.9%的水平不仅远低于社会平均资本回报率(通常可参考GDP增速或长期国债利率),甚至低于很多低风险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这表明从投资角度,整个钢铁板块的吸引力非常有限,资产运营效率低下。
利润环比改善显著,但基础较低
扣非归母净利润环比增长26%: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表明相比今年第二季度,钢企在三季度的盈利状况有了明显好转。这通常与三季度以来钢材价格的小幅回升、原材料(如铁矿石)成本的阶段性回落以及企业积极的降本增效措施有关。
绝对利润水平揭示行业困境
较单季历史最高点下滑89%:这个对比极为强烈,清晰地指出了当前行业利润与辉煌时期(通常是需求强劲、钢材价格高企的时期)的巨大落差。这表明行业面临的周期性下行压力巨大,曾经的盈利高度难以复制。
亏损面仍达30%:接近三分之一的钢厂仍在亏损,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信号。这说明行业的复苏是结构性的而非普惠性的,部分企业,尤其是成本控制能力弱、产品竞争力不足或区位劣势明显的钢厂,依然在盈亏平衡线上挣扎。
数据清晰地揭示了行业内部巨大的分化,这是本次分析的重点。
利润改善的“领头羊”
新钢股份(环比增15倍)、马钢股份(274%)、方大特钢(108%)、宝钢股份(41%):这些企业利润大幅改善的原因可能包括:
产品结构优势:例如方大特钢、中信特钢等以特种钢材或高附加值产品为主的企业,受普通钢材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小,盈利稳定性更强。
阶段性因素:如新钢股份15倍的惊人增长,可能源于二季度基数过低(可能进行了大额计提或设备检修),三季度的恢复正常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环比增幅。
卓越的成本控制:龙头公司如宝钢,凭借其规模优势、先进的管理技术和采购议价能力,能更好地应对市场波动,在行业微利时代率先实现盈利改善。
资本市场的“估值洼地”与“价值陷阱”
多家龙头钢企年化PE为10-15倍:宝钢、华菱钢铁、南钢股份等优秀企业的市盈率处于历史低位。从传统估值角度看,它们非常“便宜”。
背后的市场逻辑:如此低的市盈率反映了资本市场对钢铁行业未来盈利能力的极度悲观预期。投资者担心当前的低利润甚至亏损状态将成为常态,担心周期性下行会持续更长时间,因此不愿给予高估值。这形成了所谓的“估值洼地”,但也可能是“价值陷阱”——即看似便宜,但股价可能长期低迷。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展望:
需求端是核心制约:当前钢铁行业利润低迷的根本原因在于下游需求疲软。房地产行业的持续深度调整,基建投资虽有一定托底作用但难以完全对冲地产下滑,制造业需求增长动能不足,共同导致钢材消费量增长乏力。
成本与价格的“剪刀差”:钢企利润取决于“钢材售价”与“原材料成本”之间的差额。尽管铁矿石等价格也有所回落,但往往出现“钢价跌得多,矿价跌得少”的局面,挤压了钢厂的利润空间。
未来展望:兼并重组与高质量发展是出路
短期:利润的环比改善态势能否延续,取决于四季度的需求旺季成色以及宏观稳增长政策的力度。但整体盈利水平难以大幅提升。
中长期:行业将加速洗牌。“30%的亏损面”是不可持续的,部分竞争力弱的企业将被淘汰出清或被迫整合。未来钢铁行业的趋势将是:
集中化:通过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龙头企业的议价能力和市场稳定性。
高端化: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特种钢材,以摆脱同质化竞争,提升盈利水平。
绿色化:“双碳”目标下,环保成本日益内部化,绿色低碳转型将成为钢企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结
当前上市钢企的利润状况描绘出一幅 “整体弱复苏,内部大分化” 的图景。行业整体已告别高利润时代,正在经历周期性下行的阵痛。然而,危机中也孕育着机遇。那些具备成本优势、技术实力和高端产品结构的龙头企业,正显示出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和盈利韧性。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要摒弃对钢铁板块的“贝塔”性整体投资思维,转而进行“阿尔法”式的精选,重点关注在行业寒冬中依然能够保持盈利、且估值被极度低估的优质公司。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