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中国中铁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力军勇担使命、砥砺前行,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时期。五年来,中国中铁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为职责,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在服务交通强国建设、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深化企业改革攻坚等方面迈出坚实步伐,书写了无愧时代的壮丽篇章。中国中铁官微开设《图鉴“十四五”》专栏,以一张张精彩的图片,回顾我们一起走过的非凡五年。本期为您带来第二期《开路先锋,挺起装备制造产业脊梁》。
“十四五”时期,中国中铁始终深入践行“三个转变”重要指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在隧道掘进机、道岔、架桥机等装备领域持续领跑,突破国外技术垄断、引领绿色创新转型、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批批大国重器精彩亮相,有力推动了装备制造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制造强国建设贡献着工业力量。
隧道掘进破壁攻坚,贯通地下新动脉
中国中铁在隧道掘进装备领域持续突破自主创新“天花板”,以一系列“首台套”硬核装备撑起地下工程建设“脊梁”。研制的世界最大直径高铁盾构机 “领航号”,在崇太长江隧道实现 “有人值守、无人操作”,开创高铁隧道智能施工新范式;国产首台高原高寒大直径硬岩掘进机 “雪域先锋号”,助力高原铁路隧道突破冻土难题,让掘进装备首次适配海拔4000米以上极端环境;国产首台39度向上大倾角斜井TBM“永宁号”,突破大倾角施工瓶颈,为水利水电等复杂能源工程提供新方案…… 从隧道施工到后续运维,从轨道交通到水利水电,从煤矿开采到抽水蓄能,已形成覆盖多领域、多场景的全系列产品矩阵。截至目前,中铁盾构机累计完成隧道掘进里程超5000公里。
国产首台高原高寒大直径硬岩掘进机 “雪域先锋号”,攻克低气压、强冻融等技术难题,其模型获习近平总书记检阅,助力高原铁路工程建设
国产首台大倾角(39度向上)斜井TBM“永宁号”,填补了我国大倾角斜井施工建设领域的技术空白,应用于洛宁抽水蓄能项目
界最大断面组合式矩形盾构顶管机“大禹·掘进号”,开创了世界上首次成功采用超大断面机械暗挖地铁车站施工的先河,对于城市地铁车站建设工法具有革命性意义
世界首台绿色盾构机“中铁1237号”,兼具“智能控制”和“低碳环保”两大特色,应用于意大利西西里岛高速铁路隧道项目
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项目首台硬岩掘进机“江汉先锋号”,公司共为该工程提供6台硬岩掘进机
世界最大直径高铁盾构机“领航号”,应用于我国目前在建标准最高、掘进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高铁越江隧道——崇太长江隧道项目
世界首台掘爆机试验装备将传统钻爆法与现代TBM掘进有效结合,是隧道掘进领域的一种突破性原创性技术成果
世界首台矿用小转弯半径TBM“贵能一号”应用于煤矿高瓦斯矿井掘进施工。“极小半径硬岩TBM”项目,成功摘取2024“年度装备与设备创新”奖,成为本年度中国唯一获奖设备
世界首批土压泥水双模联络通道掘进机“中铁1062/1063号”,隧道联络通道掘进机成功应用国内外100余条联络通道施工,该产品荣获中国好设计金奖
中国出口海外最大直径盾构机“帕蒂加朗号”,该设备将应用于澳大利亚西部港湾项目建设,开挖直径达15.7米,再度刷新中国出口海外盾构机开挖直径新纪录
国内首台可变径竖井扩孔掘进机“逐梦号”,应用于浙江永嘉抽水蓄能电站竖井工程
世界最大直径竖井掘进机“启明号”集成开挖、出渣、导向等功能于一体,搭载了姿态调整、沉降控制等多项创新技术,具备地质适应性强、导向姿态控制精度高、地层感知识别准等特性
世界首台原位连续大尺寸可变径盾构机“变径一号”,填补了“原位、连续、大尺寸可变径”盾构装备在轨道交通领域的空白,更标志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正式迈向“小创面、低影响、微干扰”的绿色发展新阶段
自主研发的智能重载拼装机器人,是全球范围内软土地层下隧道收敛变形钢环加固作业向智能化转变的领先科技成果,可实现隧道加固拼装钢环自动识别、抓取、移动路径规划、钢板搬运和拼装全程无人化作业,较传统作业质量、效率、安全性大幅提升
中隔墙拼装机器人和弧形件拼装机器人,均具备毫米级拼装精度,不仅满足了隧道结构全预制拼装超高精度要求,同时实现了拼装与掘进的同步施工、协同作业
隧道结构智能综合检测车集隧道结构内部病害、表观病害、几何空间形变等三大检测功能于一体,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基于非接触多通道空气耦合探地雷达系统、机器视觉和三维扫描等技术,解决了隧道结构质量非接触高效无损综合检测难题
桥梁架设联通山河,绘就大地新飞虹
在架桥装备研制与应用领域,中国中铁持续突破性能极限与施工场景限制,从深山幽谷到江河湖海,从高原雪域到平原沃野,从城市集群到边境口岸,不断推动我国桥梁建造技术迈向世界前沿,以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的实力,为全国铁路网贯通、跨境交通联通铺就坚实通道。
世界首台桩梁一体架桥机“共工号”,比传统施工效率提高了3倍以上,引领桥梁建造技术进入3.0时代,获评2022年度“央企十大国之重器”
全球首台千吨级新能源架桥机“应龙号”是我国推进高铁建设大型装备设备更新、绿色低碳转型和数智化转型的生动实践,获评2024年度“央企十大国之重器”
世界最大吨位整孔预制箱梁运架装备“越海号”,作业时能够经受8级大风,能轻松应对多种复杂工况,保证运梁、架梁时的平稳和安全
国内首台单主梁过隧架桥机“陆吾号”,是目前国内首台轮胎驱动过孔走行一次性纵移到位的双模式单主梁架桥机,配置的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使运梁车驮运箱梁通过隧道的效率提高3倍
国内首台建筑构件装配机器人“赤沙号”,可通过高低不平台阶、塔吊以及现浇镂空处等严格的施工要求,填补了我国装配式建筑施工装备领域的一项空白
世界额定起重量最大的1800吨步履式架梁起重机,首创了超大构件多吊点均衡吊装与同步控制、前支点三桁压力均衡分配系统等先进技术,应用在池州长江公铁大桥、马鞍山长江公铁大桥建设
LZD900型缆载起重机主要由主梁、起升系统、液压系统、电气控制系统、走行机构、吊具、牵引系统等部分组成,是国内同类设备中吨位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工程尖端装备,其额定起重量为900吨,相当于吊起600辆小汽车的重量
第六代桥梁拉索检测机器人主要由强度高、重量轻的材料制造,眼睛是高清分辨率数字式摄像头,心脏则是电磁探伤无损检测系统,可实现缆索表面的高清图像采集和病害识别,还可以对缆索断丝等情况进行研究及分析,只需10分钟即可完成一条钢索的检测,同时覆盖了索体表层和内部的损伤探测,大大提高了桥梁检测速度和精度
轨道纵横织就经纬,赋能中国新速度
在轨道交通工业制造领域,中国中铁持续刷新中国速度、领跑技术前沿。中国标准“简统化”接触网设备走向海外,国内首组纯净钢辙叉成功下线,国内首条磁浮空轨车辆“兴国号”惊艳亮相,道岔自动化生产线、智能化焊接机器人相继投产,每项突破都在夯实轨道交通的“筋骨”,真正实现了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
由中国中铁自主生产的“简统化”接触网装备应用于雅万高铁项目。“简统化”就是接触网零部件及安装实现“简单统一标准化”,具有“三统、一提高”特性,即“统一技术参数、统一并简化装备结构形式、统一并减少零部件种类,提高关键零部件服役性能”,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接触网。与传统接触网装置相比,“简统化”接触网装备腕臂零部件数量减少了39%,施工安装时间减少了1/3
接触网附加线架设车组,主要用于新建高速铁路铺轨前的接触网附加线架设作业。该车主要由附加线臂架车和附加线线盘车组成,在国内高铁建设领域首次实现6线同架:同时架设高铁上、下行线路6根附加线(2根AF线、2根PW线和2根避雷线),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该车解决了高铁铺轨前无法机械架线作业的难题
高铁接触线对平顺性要求极高,以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为例,每一米接触线的平直度精度误差不能超过0.1毫米。恒张力放线车,是架设高铁接触网导线的最佳助手,被誉为接触线架设机器人。中国中铁自主研制的恒张力放线车打破了国外垄断,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它所架设的接触线,每一米平直度精度误差整体控制在0.05毫米以内,同时,整体结构更加紧凑,转场运输成本降低了70%,整车功能也显著优于传统的放线车。目前,该车已在雅万高铁、拉林铁路等多个项目有效运用,高效助力中国电气化铁路建设。
变电所智能巡检机器人由运动底板、机械臂控制底盘、机械臂、云台等部件组成,云台搭载了可见光摄像机、红外热成像仪和气体采集等检测设备,能够独立完成数据采集工作,并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网络传送至后端处理平台,实现了对GIS高压开关柜的24小时不间断监测,极大提升了变电所运维的质量和效率。
成达万高铁智能化双块式轨枕厂仅需要6名工人参与操作,一天能够生产1800块,生产效率提高80%,轨枕误差控制在1毫米以内
腕臂智能化安装车主要用于腕臂的安装作业主体部分是由六轴机器人和升降作业平台组成;动力系统采用油电混合结构,充满电可以工作一整天,符合环保要求。利用北斗导航定位、六位成像、激光测量微距修正、自动化控制等当前行业领先技术,能够使腕臂安装机械臂自动找正腕臂安装位置,实现腕臂的智能化安装作业。机械臂最大抓举重量240公斤,能够安装现有各种型号的腕臂
世界第一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道岔,成功应用于青岛四方高速磁浮调试线
武汉光谷生态大走廊旅游配套设施——旅游专线一期工程悬挂式可动芯道岔
Ⅲ代高锰钢组合辙叉最高通过总重可达6亿吨,平均寿命较Ⅰ代高锰钢辙叉提高2倍以上,是Ⅱ代高锰钢辙叉的1.5倍
高速道岔垫板智能焊接生产线
国内首条磁浮空轨车辆“兴国号”,应用于江西兴国永磁磁浮技术工程示范线
CPG500A型多场景智能铺轨机组“鹏来号”,应用于“一带一路”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项目
环保装备治污攻坚,战新产业蓄能突破
在环保装备领域,中国中铁聚焦新能源技术、围绕矿山开发、水利水电、污水处理、固废处置等多个领域持续发力,积极探索实践装备智造+场景应用+产学研融合模式,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国家 “双碳” 战略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新能源系列隧道专用设备,具备“直流+交流”双充电模式,支持边作业边补能,有效缓解续航焦虑,动态调节散热功率,整体能耗利用率提升10%以上
“路锋”新能源矿卡专为露天矿山、砂石骨料运输等重载工况设计,兼具高承载性、长续航与零排放优势,适配中短途重载运输场景
国内首台动力分散式新能源电机车,相较于传统机车可提升牵引力50%以上,爬坡能力可达70‰,节约动力能耗超20%,应用于重庆、长春、广州等城市地铁项目
国内首套集成式船舶反拉下水“晟航”系统为沿江、沿海及内陆地区船舶产业绿色智能升级提供全新的 “一站式” 智能装备解决方案,标志着我国在船舶建造特种装备领域实现技术新突破
一体化隧道废水快速处理装备,有效分离污水中的悬浮颗粒物,去除有机物及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该设备已应用于吉林大水网、引江补汉隧道废水处理等项目
智能化模块化高效污水处理装备,集成预处理、生化处理、深度处理模块,打造装配式污水处理厂技术体系,满足建设周期短,水质要求高等需求
垃圾渗滤液全量化处理成套技术装备,采用非膜全量化处理工艺,处理规模每天出水不低于400吨
铁路旅客列车高浓度便污废水综合治理技术装备,成功应用在昆明南站铁路旅客列车高浓度便污废水综合治理中试项目
国内首套高原铁路洞渣智能化机制砂生产系统,可在洞渣岩石特性多变条件下,产出粒型优良、级配合理、比例适宜的高品质砂石,并最大限度减轻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站在“十五五”蓝图谋篇布局的关键节点,中国中铁人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引领,统筹技术攻关、数智转型与产业链协同,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开路先锋。
END
执行主编丨李元、沈苏
责任编辑丨薛巧蕊(工业)
内容来源丨股份公司党建工作部、中铁工业
中国中铁融媒体中心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