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化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治理黄河机构——黄河水利委员会首任主任。他党性极强,一心为公,是大河上下广为称颂的清正廉洁典范。
忠心向党 矢志不渝
青年时期,王化云接触马列主义,结识共产党人,他积极求进,在党的培育下成长为坚定的共产党人,对党和人民事业满怀信念。
他坚决听从党的领导,服从党的安排。1946年春,因“反蒋治黄”斗争需要,冀鲁豫区党委任命他为冀鲁豫区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负责组建机构、开展解放区治黄工作。他担心自己不懂黄河,难以胜任。但党组织勉励他:“有党的领导,你干吧!”于是他便服从组织决定,自此在治黄岗位上一干就是40多年。其间,他带领一代治黄人探索黄河规律,取得卓有成效的治黄业绩。
1947年9月,王化云(右二)在解放区观城县百寨村(现山东省莘县百寨村)冀鲁豫解放区黄河水利委员会驻地与同事合影
他胸怀大局,敢于担当。1958年黄河发生特大洪水,如果按方案启用北金堤滞洪区,风险压力虽小,但需迁移100万人口,将不可避免造成重大财产损失。重大考验面前,王化云审慎分析雨情、水情与河势、工情,坚信依靠党和政府领导、新型防汛体制与坚固堤防能战胜洪水,慎重提出了“不分洪、强防守”建议,获周恩来总理批准。最终,豫鲁200万军民历经十余个日夜严密防守,洪水安然入海,赢得重大抗洪胜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王化云在全河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及时部署,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迅即转移到治黄中心业务上来,推进治黄改革发展迈向新阶段。
清廉正直 一尘不染
王化云对自己要求极高,数十年保持勤政廉洁、艰苦奋斗作风。新中国成立初期,时任水利部党组书记李葆华曾称赞他:“化云,你干得很好,作为一个领导干部最重要的就是清正廉洁。”
作为党的高级干部与治黄部门主要负责人,王化云从不搞特殊。他上下班坚持步行,仅晚年身体极虚弱时才乘车;每次下基层都“约法三章”:不搞迎送、不接受宴请与礼品。20世纪50年代,按规定他出差可以不带行李铺盖,但他却每次必带,从不例外。王化云下基层基本不提前通知,反对迎来送往。他常说:“我们下去是工作的,不是做客的,你迎我送没必要。”往往是一行人抵达工作地点后,基层同志才知晓他来检查了。
1982年,王化云(右二)在小浪底勘探工地与勘探工人交谈
生活中,王化云偏爱素食。出差时,他从不让基层特殊照顾,饮食常是一碗面条或简单饭菜,还常教育身边人保持艰苦朴素作风,离开时必叮嘱结算食宿费。他自幼怕腥味,一次考察时,当地多牛羊肉、锅碗带腥味,他虽饥肠辘辘却未提特殊要求,哪怕仅用冷水就馒头充饥,却也连说“很好,很好”。
王化云两袖清风,从不收礼。一次下班回家,他见家中有一袋红枣,询问后得知是熟人所送,当即要求送回。家属解释:“枣不贵重,送回去会让对方难堪。”向来少发火的他却十分生气,坚持必须送回,家属只好照做。
王化云为黄河奋斗了一生,也是为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奉献了一生。
关心群众 深受敬佩
王化云关心职工,把治黄工作看作是广大治黄职工和亿万群众的实践。正如他在1947年冀鲁豫解放区庆祝安澜大会上讲的:“这胜利是人民的,功劳是人民的,这荣誉也应该归于人民!”他始终牢记群众疾苦,认真解决群众工作生活难题,深受广大治黄职工敬佩。
黄委机关会计室原来有一位老会计,家里子女多,家属没有工作,生活比较困难。王化云了解情况后,按照济危救困规定给这位会计解决了困难补助。
王化云常年奔走在黄河沿线,途经黄委基层单位时必挤出时间探望。一次赴陕西延安开会时,他路过延河边一处偏僻水文站,得知一对在此工作十余年的年轻夫妇,正因快10岁的孩子无处上学而发愁,便立即要求相关负责人与地方政府协商解决。这份关怀让夫妇二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1985年,王化云在黄河水利委员会中游治理局(现黄河上中游管理局)作回顾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的报告
进入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确立为重大国家战略,在建设幸福河的伟大征程中,我们要立足本职、提升能力,守好廉洁底线,像王化云那样,忠于党、忠于人民,胸怀全局、团结群众,清白做人、干净做事,为推动黄河流域水利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来源: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作者:蔡铁山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