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晨光漫进潞安化工集团古城煤矿供水队会议室,几张系统流程图前围满了人:去年刚入职的年轻职工指着流程里的过滤单元,细细讲解参数异常的排查思路;身旁同事不时补充操作要点,还有人飞快记录关键步骤。这样的场景,如今已是队里的日常。这支成立仅一年的队伍,正通过“新工成长通道”等特色机制,围绕流程可视化、清单标准化、故障分析共享三大核心,推动新员工从“被动跟学”转向“主动钻研”,从“单一操作”进阶“系统管控”。供水队将班组建设当作提升运行效率、保障水质安全的关键。面对新职工占比高、水处理系统复杂、多岗位协作要求高的挑战,该队创新推出“新职工上讲堂”机制,打破传统“师傅带徒弟”模式中单向传授的局限。新职工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走上讲台,通过讲解系统流程、模拟故障处理、分享学习心得,完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输出”的角色转变。这一机制的核心远不只“讲”,更在于“融”与“用”。新职工要准备讲堂内容,需要先彻底吃透矿井水和生活水处理系统,还得把繁杂的操作规程转化成“流程可视化”展板。这一做法让岗位知识更透明、更易共享,逐步实现了三大“打通”:个人技能与团队知识库打通,零散经验变成集体财富;单岗能力与多岗协同打通,跨岗位配合更顺畅;经验传承与技术迭代打通,老工艺优化、新技术应用有了更顺畅的路径。变化不止是新职工带来的。老师傅们发现,这些“新手”的独特视角常常能揪出被忽略的细节,甚至发现新的解决办法。岗位自主权也随之提升:以前小故障需要层层上报等待维修班处理,现在岗位人员凭可视化流程和清单就能自主排查解决,响应速度加快了。就连班组例会的主导权,也从队干部下放到班长,甚至是组员,真正做到“谁操作、谁主讲、谁负责”,让基层管理更有针对性、更见实效。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供水队下属的三个班组,渐渐形成特色鲜明、互学互鉴的良性竞争格局,像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各展所长,共同为团队前进提供强劲动力。供水一班聚焦“流程可视化”,让管理“看得见”。他们把水处理流程逐一拆解,做成图示化的看板和挂图,清晰标注关键参数、安全红线、异常处置步骤。这些可视化工具遍布工作现场,使复杂工艺变得清晰易懂,不仅减少了误操作,还提高了不同岗位之间的协作效率。供水二班推行“日常工作清单化”,让执行“有依据”。他们制定了每日、每周、每月的标准化任务清单,把重复性、常规性工作变成明确的待办事项,职工逐项落实、完成后打钩。这样,基础工作衔接无缝、责任到人,不仅杜绝了管理盲区,还帮助大家养成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供水三班深耕“故障汇总与分析”,让预防“走在前面”。他们搭建了班组内部的故障数据库,详细记录每次设备异常的现象、处理过程和根本原因,还定期开技术复盘会,集中讨论频发问题、隐患点位和改进措施,推动整体运维从“救火式”应对变成“预警式”管理。三个班组方法不同,目标却一致:提升质量、保障运行、激发创新。在“比学赶超”的氛围里,班组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形成了强大的协同效应,也培育出学习型组织文化。靠着一系列扎实举措,供水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水处理系统运行稳定性大幅提升,能耗物耗得到精准控制,吨水处理成本降幅达21%,同时水质合格率始终保持100%,真正实现了“小问题不出岗、大问题快响应”的高效运营。
作者:张琦琪版面编辑:袁理
编辑
来源:中国煤炭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