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汤海威:攻克发动机测温世界难题

汤海威:攻克发动机测温世界难题

本报记者 王佳声 张蓓

  在潍柴发动机先进试验技术创新工作室里,首席技师汤海威正全神贯注地研发一款新型活塞实时测温装置。“我们的目标,是在无线传输状态下,实现有线级别的信号采样频率。”

  活塞作为发动机的核心运动部件,在研发过程中必须进行温度测量。传统“硬连线”测温方式,只能获取温度最高值,却无法捕捉实时变化数据。近年来,随着潍柴发动机性能不断升级,内部热负荷持续加大,对活塞测温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

  “能不能实现动态测温?”2016年,这个念头在汤海威心中发芽。在高速、高温、高加速度的极端工况下布置实时测温装置,本就是国际公认的技术难题。当时全球仅有德国一家研究机构掌握该技术,但单次测试费用高达42万元,周期长达半年,而潍柴每年就有四五百项测试需求。

  “我们不能永远受制于人。”怀揣着这股信念,汤海威把工作室当成了家。彼时,国内活塞遥测与储测技术尚在起步阶段,基础开发投入动辄数百万元。仅有技校学历的他,凭借顽强的毅力自学制图软件,绘制三维模型、进行运动仿真,一步步踏上了自主攻关之路。

  汤海威选择先从有线测温技术突破。要在每分钟旋转数千次的发动机内部引出信号线,其难度不亚于在疾驰的过山车上穿针引线。历经数百次试验模拟,攻克30余项技术难点后,汤海威团队终于实现了动态测量。首战告捷让他更加坚信:“唯有敢想敢干,才能打破技术封锁。”

  还没来得及庆祝,汤海威又向无线测温技术发起挑战。从有线到无线,创新难度成倍增加。首先遇到的难题是系统封装:活塞每秒承受50次冲击,在高温高压的极端环境中,如何确保系统稳定运行?他白天调试设备,晚上查阅资料、反复推演,“那时一闭上眼,脑海里全是信号断联的画面。”大半年时间里,汤海威带领团队进行了上百次试验,最终打磨出一套特殊工艺,成功实现了一次测量十余个测点、连续200小时无中断监测,再次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无线技术推广之后,新的需求接踵而至:潍柴高热效率发动机的研发需要数月标定,200小时的供电时间远远不够。汤海威开启了第三次技术攻关——研发“自给自足”的供电装置。

  然而,发动机内每个零部件都在高速运转,传统发电设备根本无处容身。汤海威模拟活塞连杆的剧烈运动,一次次调整参数,终于点亮了测量系统,自供电技术宣告成功。

  依托这些精准的测量数据,潍柴发动机性能实现了持续优化。汤海威牵头的《内燃机高温运动件动态测量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荣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这项被中国内燃机学会评定为“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每年为潍柴节约费用3200余万元。

  多年来,汤海威从未停下脚步,持续推动测量技术的优化迭代。“干技术就要尽最大努力,不能满足于‘差不多’。要对目标执着追求,不怕走弯路。这种投入的过程,其实挺享受的。”汤海威这番话,正是刻在他骨子里的工匠精神最真实的写照。今年9月,他荣获“大国工匠”称号。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