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新时期大型城市洪涝灾害防控及思考

新时期大型城市洪涝灾害防控及思考

新时期大型城市洪涝灾害防控及思考

Thoughts on urban flood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large cities in the new era

张建云,宋晓猛,贺瑞敏

1.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水灾害防御全国重点实验室,210029,南京;2.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210098,南京;3.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221116,徐州

摘要:城市洪涝灾害防控是国家防洪安全的重大需求,也是保障国家水安全战略的重要基础。新时期城市洪涝灾害防控面临诸多挑战,全球气候变化和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呈现趋多、趋频、趋强、趋广态势,城市暴雨洪涝灾害突发性、极端性、反常性日益明显,成为影响我国城市公共安全和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从新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我国城市洪涝灾害防控的新要求、新型城镇化战略带来的新任务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新挑战等视角出发,深刻剖析了我国城市洪涝主要成因,其中自然禀赋决定了我国城市洪涝基本格局,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是城市洪涝灾害多发重发的主要诱因,而快速城市化发展成为城市洪涝的重要推手。基于上述挑战,提出复杂条件下城市洪涝风险防控与综合应对策略,包括更新防控理念、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强城市排水除涝和防洪工程体系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地面和地下空间,加强重要基础设施防护;加快构建国家水网,加强监测和预报预警,强化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城市洪涝风险评价,制定风险防御方案,完善联防联控机制,提升城市应急减灾管理水平,以期为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维护城市公共安全和保障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洪涝;气候变化;城市化;灾害防控;应对策略

作者简介:张建云,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方面研究。

通信作者宋晓猛,副教授,主要从事城市洪涝方面的工作和研究。E-mail:xmsong@cumt.edu.cn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2240203、51979271)

DOI:10.3969/j.issn.1000-1123.2025.17.004

近年,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导致全球极端天气事件呈现趋多、趋频、趋强、趋广态势,暴雨洪涝等灾害突发性、极端性、反常性越来越明显,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与区域安全。快速城市化发展引起城市下垫面条件和水文过程的剧烈改变,使得城市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响应尤为敏感,成为灾害风险的前沿阵地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主战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因此,气候变化与城市安全成为当前科学研究领域的重点议题。

洪涝灾害是我国发生最频繁、危害最大、造成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自古都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受特殊地形和季风气候影响,大约2/3国土面积存在洪涝威胁,2/3以上的城市发生过较为严重的洪涝。21世纪,高速城市化进程推动我国城市化率急速上升,从2000年的36%提高到2024年的67%,推动了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但也引发了诸多衍生问题,其中城市水安全问题尤为凸显。如北京、郑州、武汉、南京、深圳、广州、济南等多地发生严重的城市暴雨洪涝灾害,“城市看海”“逢大雨必涝”成为我国城市的一种通病。由于城市人口众多、经济体量巨大、基础设施密集,特别是各种生命线工程(如供水、供电、供气、交通、通信工程)使得城市脆弱性更加凸显,导致其洪涝损失与灾害风险尤为突出,成为我国城市公共安全和防灾减灾体系的突出短板以及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

全球气候变化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洪涝问题,成为当前我国防灾减灾体系中的主要难点和突出短板。面对复杂条件下城市洪涝防控的新形势、新挑战,亟须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城市洪涝风险防控与应对能力。本文在系统梳理新时期我国城市洪涝防控面临的主要困局、深刻剖析城市洪涝基本形势与成因的基础上,提出复杂条件下城市洪涝风险防控与综合应对策略,以期为建设城市防灾减灾体系、维护城市公共安全和保障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新时期我国城市洪涝灾害防控的新要求、新任务、新挑战

1.中国式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对城市洪涝灾害防控提出新要求

防洪安全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即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的防洪安全保障。因此,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完善洪涝灾害监测、防控措施,对我国防洪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2.新型城镇化战略对城市洪涝灾害防控提出了新任务

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防灾减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国家安全。我国江河流域特别是中下游地区分布着密集的人口、城镇、产业,在极端天气超标准载荷下,基础设施等存在的隐患极易集中暴发,洪涝灾害损失及影响呈现倍增、放大效应。同时,我国防洪工程体系和非工程体系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短板。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同步推进我国防洪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必须落实的重大任务。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发布《关于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到2025年各城市因地制宜基本形成“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排水防涝能力显著提升,内涝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有效应对城市内涝防治标准内的降雨,在超出城市内涝防治标准的降雨条件下,城市生命线工程等重要市政基础设施功能不丧失,基本保障城市安全运行。2024年7月,国务院发布《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明确实施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行动,加快补齐城市安全韧性短板,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因此,面对日益复杂严峻的城市洪涝防控要求,需要科学规划,强化顶层设计,加强城市洪涝治理,实施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

3.全球气候变化为城市洪涝灾害防控带来了新挑战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事件趋频、趋强、趋广态势显著,突破历史纪录、颠覆传统认知的洪涝灾害频繁发生,防风险、保安全形势更趋严峻复杂。例如2021年郑州“7·20”特大暴雨,小时最大降雨量达201.9mm,突破我国大陆气象观测记录历史极值,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2023年,华北地区遭遇1961年以来最强降水,海河流域发生流域性特大洪水;同期,华南地区因台风“杜苏芮”引发的次生灾害链造成福建、广东等地超800万人次受灾;2025年6月24日,贵州榕江县因持续强降雨及上游来水,遭遇洪峰流量达5100/s的大洪水,创1954年以来最高纪录,10万人受灾,县城被淹,最深积水超2m;2025年7月24日,北京全市平均降雨量165.9mm,最大小时雨强95.3mm(怀柔东峪),最大日降水量321.1mm(怀柔琉璃庙)。面对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洪涝灾害的复杂性,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雨水情监测预报水平,切实加强重大风险预测预警能力,完善洪涝防御预案体系,加强洪涝风险管理与应急调度,提升城市、流域应对极端事件、超标准洪涝灾害的风险防范和化解能力。

我国城市洪涝灾害基本形势与问题分析

1.自然禀赋决定了城市洪涝的基本格局

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岸和太平洋西岸,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点,雨季的季节性变化和地域性差异极其明显,如降雨量高度集中在夏季,致使降水年内分布不均特征明显,其中6—9月汛期降水占比约60%~80%。从地域来看,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东西气候条件差异明显,西北内陆为干燥的大陆性气候,东南沿海为海洋性气候,降水分布存在“南丰北枯、东多西少”的基本格局。因此,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有的地形条件、特殊的气候特征共同孕育了我国洪涝“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汛期集中”的基本时空格局。我国多数城市沿河、沿江、沿海、沿湖布局,不同程度面临洪涝灾害威胁。华北平原和黄淮平原虽然年降水量不大,但受燕山、阴山、太行山、大别山等山脉影响,也是典型的暴雨多发地区。我国684座建制市(截至2024年)中有629座城市具有防洪任务,其中有31座重点防洪城市、54座重要防洪城市。《全国防洪规划》指出,我国洪涝灾害高风险区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也是城市、人口、GDP高度聚集区,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总体而言,自然禀赋决定了我国城市洪涝的基本格局,是城市洪涝问题频发的基本背景。

2.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是城市洪涝频发的主要诱因

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的《全球气候2024年度报告》指出,2024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比1850—1900年的平均值高出1.55℃;据《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5)》报告指出,1961—2024年我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升高0.31℃,高于同期全球平均升温水平;2024年中国地表平均气温较常年值首次高出1.01℃,为1901年以来的最暖年份。根据大气物理学克劳修斯-克拉伯龙(C-C)方程,气温每上升1℃,大气含水量将增加7%左右;大气增温的热力效应使得饱和水汽压增加,实际大气的水汽含量增加,降水变率加大,一旦形成降雨,降雨量会较大,更易发生暴雨洪水。如中国国家气候中心监测结果显示,1961—2024年我国极端日降水量事件频次平均每10年增多18站日,而在短历时强降水方面则表现增多趋强态势。统计学上,极端事件往往是小概率事件,但大量研究证实,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呈现频发强发态势,并出现诸多破纪录事件,如2021年7月17日—21日,郑州市发生极端强暴雨,最大1h、最大1d、最大3d和次过程降雨量均突破历史极值;2021年7月,德国发生暴雨洪涝灾害,大城市中波恩-科隆站最大日雨量88.4mm,打破该站历史纪录;2021年9月1日,美国纽约中央公园气象站测得24h降雨量180mm,突破1869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2021年10月8日,意大利部分地区12h降雨量750mm,降雨强度和降雨量创下欧洲历史新高;2024年4月,广东惠州市天堂山水库、广州市从化区吕田镇月降水量达到1500mm,被世界气象组织认定为全球月最大降水量;2024年5月4日,广东珠海市区最大29min雨量100.8mm、1h雨量141mm,均打破珠海站历史纪录。由此可见,气候变暖导致城市暴雨频次和强度趋于增多增强,引发洪涝灾害风险居高不下甚至变成了“新常态”。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大部分地区暴雨日数和降水强度都将有所增加,洪涝灾害多发重发态势只会加强、不会减弱,极端洪涝灾害在每个地区、每个流域、每个年份都有可能发生,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气候风险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3.快速城镇化是城市洪涝频发的重要推手

近半个世纪来,我国城镇化发展成就显著,特别是21世纪,城镇化率几乎翻倍,如此大规模、高强度的城镇化进程对环境、水文、气象等产生了剧烈影响。同时,伴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社会财富、优质资源和人口向重要城镇高度聚集,城市洪涝损失及其影响呈现倍增、放大效应,越来越“淹不起”。

(1)城市热岛与雨岛效应叠加放大风险

城镇化进程极大改变了城市热环境条件,石材、混凝土等城市建筑材料热容量低、热传导率高,外加工业生产、交通工具等人为热源影响,致使城市年均气温较郊区明显偏高,形成明显的热岛中心,进而影响城市大气边界层结构。同时,城市大气污染物增多,提供更多水汽凝结核,加上高层建筑阻障效应共同驱动形成城市雨岛中心,增加城区降雨几率,不断刷新城市暴雨频率和强度,成为诱发城市洪涝灾害的关键驱动因子。

(2)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改变产汇流规律

城市建设过程中最显著表现为下垫面硬化、不透水面积增加,改变了城市地表产汇流特征,如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径流系数大幅度增大,糙率系数降低,汇流速度加快,形成“峰高、量大、峰时提前”的地表径流过程,产生了独特的城市水文响应规律。

(3)城市排水格局变化增加城市洪涝风险

城市改造直接改变了城市排水格局,侵占原有城市洪水通道和雨洪调蓄空间,导致城市调蓄能力严重下降;加之城市无序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建设下凹式立交、形成新型城市“洼地”,加剧了城市洪涝风险。此外,快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理念滞后、经济条件制约等因素使得大量工程建设“重地表、轻地下”,导致我国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普遍滞后,历史欠账较多,城市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标准严重偏低,城市排洪除涝能力异常薄弱,无形中增加了城市洪涝风险。

(4)城市管理不畅加剧城市洪涝灾害应对问题

城市管理体制不顺,多部门协同不够,管理职责不清,基础信息匮乏,形成“九龙治水而水不治”的困局。虽然国家机构改革完成应急管理部门组建,但仍有待进一步的功能完善与工作协同;日常管理维护不善,也易导致城市洪涝防治工程设施功效难以充分发挥,如城市排水管道老化、设施堵塞等问题影响城市排水排涝能力;尚未搭建完成洪涝实时监测-风险评估-预警预报-综合调控-应急响应的综合管理体系,制约城市洪涝的有效管理和干预控制能力;同时因低效的跨部门信息共享,使得信息交流滞缓,难以整合水利、气象、市政、交通等信息作出精准预判与预警,灾害应急处置水平与基层执行能力无法满足城市洪涝治理基本需求。

(5)经济社会发展增加灾害链暴露度

城镇化推动人口和财富向沿海、沿江等经济发达但灾害多发区域集聚。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化效率虽已提升,但仍可形成灾害传播路径。城市生命线系统抗冲击能力弱,供电、供水等设施在洪涝中易受损,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比如2021年郑州“7·20”特大暴雨导致地铁停运、电力中断,进而引发医院停摆、企业停产,间接损失远超直接损失,凸显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灾害链暴露度增加问题。

新时期城市洪涝灾害防控的对策与建议

1.更新城市洪涝防控理念,加快城市洪涝综合防治体系建设

城市洪涝灾害防御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城市发展的空间布局中将防御洪涝作为刚性约束,强化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宜居城市理念,完善标准规范,强化系统设计,加强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城市防洪、除涝、排水各系统,重视立体交通、低洼地带、地下空间等重点部位防洪排涝能力建设,强化城市各类生命线工程安全运维,全面建成城市洪涝综合防治工程体系,科学安排洪涝治理工程体系及非工程措施,推动城市洪涝治理体系现代化。

(1)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强韧性与智慧城市建设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12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以来,我国先后于2015年和2016年开启了两批30个城市试点建设,2021—2023年分三批开启60个海绵示范城市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实践中仍面临一些挑战。需要不断深化对海绵城市的认识,结合不同城市地区气候条件、自然特征,因地制宜,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系统工程,统筹防洪除涝、水资源保障、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水文化传承。建设海绵体流域,通过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湿地等设施吸纳降水,减少径流形成,延缓峰现时间。科学规划洪涝调蓄空间,优化蓄滞洪区布局,增加分布式调蓄场所,使其平时作为绿化休闲空间、汛期发挥蓄滞功能,实现生态效益与防洪功能统一。

近年增强城市韧性、建设韧性城市成为城市灾害管理领域不可或缺的主题,也成为国家中长期发展的规划目标。建设绿色、韧性、智慧的现代化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强调排水防涝能力与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要求相匹配、相一致,总体消除防治标准内降雨条件下的城市内涝现象。此外,加快建设面向洪涝防御的数字孪生城市,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综合城市水文模型、洪涝演进及仿真模型、灾害风险评估模型与智慧调度决策模型等,构建新型虚拟智慧城市,加强城市洪涝灾情与影响、工程运行调度与安全、社会因素的实时监测、模拟仿真、分析和预测,形成科学的调度决策方案,助力智慧决策和科学应对,提升城市洪涝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水平,提高城市洪涝灾害的防御能力。

(2)不断完善城市洪涝标准,加强城市排水除涝和防洪工程体系建设

坚持“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原则,科学规划建设城市排水除涝防洪工程。对照防洪排涝标准,排查补齐现有工程短板,协同提升城市排水管网、泵站、堤防等设施能力。强化城市河湖水系综合治理与联通,恢复河道行洪、湖泊调蓄功能,构建“源头控制—过程削减—末端排放”全过程工程防御体系,提高综合防御能力。为此,强化科学规划,找补短板,协同城市排水、除涝、防洪工程防御标准,不断优化城市排水除涝和防洪工程体系,进一步强化河湖水系的综合治理与联通,全面提升城市洪水调蓄能力。

(3)科学规划,集约利用地面和地下空间,给洪水以出路和空间

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土地资源紧缺、地表空间发展所限问题,不得不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然而不合理的地下开发利用增加了城市洪涝灾害风险,亟须综合考虑城市发展需求,集约利用地面和地下空间,改造城市蓄水和排水基本格局。针对洪涝压力突出的大型城市,建设地下深层隧洞等大型排蓄水及水处理系统,突破传统排水设施局限,构建“快速排放+集中调蓄”的立体排水网络,暴雨期可快速疏导地表径流,同时实现雨水净化与循环利用,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压力,为地面空间减负。借鉴英国东伦敦经验,发挥生态基础设施多重功能,日常作为生态空间,洪水期作为蓄滞洪区和避难场所。秉持“平战结合”理念,将地下车库等地下空间纳入防洪规划,非汛期保障正常使用,洪水期通过防水闸门等改造用于临时蓄水,提升空间利用效率。

(4)加强重要基础设施防护,确保生命线工程安全

极端天气事件对城市的影响很广,特别是对城市供电、供水、通信等基础生命线工程影响显著。全面普查市政、水利、电力、交通、燃气等各类生命线工程,科学评估其防洪抗涝能力,落实防护责任到具体设施。推动重要建筑和部门的二次供水和配电设施建于地面,并提升对地震、火灾等灾害的综合防御能力,暂时不具备条件转移至地面的,应加强防护,按防护标准改建,做到封闭防水。加强基础设施网络化风险防控,梳理灾害传播路径,提升系统抗冲击能力,避免单点故障引发连锁反应,确保生命线工程在洪涝灾害中安全运行,以减少次生灾害影响及损失。

2.立足长远、着眼未来,科学提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与应急管理水平

面对日益复杂的城市洪涝问题,在不断完善的工程体系基础上,亟须立足长远、着眼未来,强化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城市洪涝应急管理水平,如加强雨水情监测预报预警,补足灾害预警监测短板,科学精准预测预报,在洪涝灾害防御中赢得先机,加快构筑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形成贯通“云雨水”、覆盖“天空地水工”的完整监测预报链条;严格落实责任,科学制定决策,高效调度指挥,各环节各方面协调配合、有效衔接,是决定洪涝灾害防御成效的关键,亟须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从根本上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

(1)加快构建国家水网,协同提升流域-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加快构建“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建设现代化高质量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是统筹解决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问题的重要保障;加强水网建设有助于河湖连通,提升河湖排水及调蓄能力,是防灾减灾的重要途径;统筹流域-城市洪涝协同治理,进一步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推动流域洪涝大安全框架下城市洪涝联防联控体系建设,科学提升城市洪涝韧性和应对能力。

(2)加强监测和预报预警,强化“三道防线”,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前瞻、及时、准确的雨水情监测预报信息,是做好洪涝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障。面对日益复杂的城市洪涝问题,亟须建立多源全要素立体监测系统,开发多源数据的同化融合应用,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多源信息洪涝灾害综合观测与应用系统工程,高效发挥卫星遥感、雷达、地面观测站点等多维立体化监测体系在洪涝灾害监测预警中的应用潜力,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推动水文信息自动测报与远程管理,建立健全灾害风险信息早发现和全过程监控,为后续预报预警提供监测信息支撑。建立“云中雨”预报预警、“落地雨”监测及洪水预报、流域洪水演进预报,强化极端灾害天气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机理和气候变化影响规律研究,突破局地突变性强灾害天气事件的数值预报模式技术瓶颈,加强灾害天气精细化预报,提高预测预警的能力和水平;强化“三道防线”,提高“四预”能力和科学调度决策能力。在大数据背景下,构建“数据主导、体系支撑、部门作战、联合制胜”的治理体系,为打赢城市洪涝治理“攻坚战”提供有力支撑。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实时、高效、精准的城市排水管网智能化系统,及时指挥调度,强化维护管理,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运行效能。

(3)加强城市洪涝风险评价,因地制宜制定城市洪涝风险防御方案

加强城市洪涝风险评价,明确高风险地区,编制高精度洪涝风险图并及时更新,提高城市各类单位和居民对洪涝灾害风险的认识。建立健全重大灾害综合风险预警发布机制,对重大风险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对重点区域、重点单位、重点人群进行重点提醒和防范。遵循“归口管理、统一发布、加强联动、快速传播”的原则建立灾害预警一体化机制。鉴于我国城市间气候、地形和下垫面特征的差异,建议防汛抗旱和应急管理部门在城市洪涝防御共性问题基础上,科学研判、系统诊断每个城市洪涝防御面临的特有问题,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制定“一城一策”的城市洪涝防御体系,全面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与应急减灾管理水平。

(4)完善城市洪涝灾害联防联控机制,提升城市应急减灾管理水平

加快数据标准化和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强化数据共享交换,破解城市洪涝灾害信息孤岛难题,实现数据信息快速流转,形成城市洪涝灾害信息监测-预警-模拟-评估-管理等一体化平台,基于大数据驱动打造全方位、全过程、全视角的信息共同体,实现城市洪涝灾害预警与全景式决策,促进城市洪涝应急管理各部门、各主体分工合作、集中决策,实现多部门、分层级、全要素协同与配合。联合多个职能部门建立防汛减灾应急管理指挥部,统筹协调城市防汛减灾和应急工作,从预警预报、工程调度、预案预演、决策会商、物资调配、避险部署等方面构建城市洪涝联防联控机制,强化暴雨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增强领导干部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落实各级政府防汛救灾的主体责任和各职能部门的具体职责,严格执行防灾指挥制度和决策流程,理清城市洪涝防御的应急管理职责与联动机制,加强信息发布和组织动员。建立暴雨洪涝灾害紧急情况下的高效协调决策和执行机制,提升城市洪涝防御和应急抢险能力;研究城市洪涝的应急管理和社会管理,提高减灾防灾能力;加强技术人员培训和城市洪涝治理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提高防灾减灾的专业水平。

结语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城市暴雨呈现增多趋强的态势,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灾害的暴露度大幅度增加,城市洪涝灾害风险明显增高,城市洪涝灾害防御需要高度重视。城市洪涝的科学应对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韧性城市,加强城市科学规划、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应急管理,提升社会防灾减灾及避灾意识

Abstract: Urban flood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s not only a major requirement for national flood security but also an essential foundation of the national water security strategy. In the new era, it faces multiple challenges.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rapid urbanization, extreme weather events are occurring with increasing frequency, intensity, and spatial extent. Urban floods caused by heavy rainfall are becoming more sudden, extreme, and abnormal, posing a key bottleneck for urban public safety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China.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new requirements for urban flood control under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the new tasks arising from the new urbanization strategy, and the new challenges driven by climate change. It provid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main causes of urban flooding in China: natural conditions shape the basic flooding pattern, frequent extreme weather is the primary trigger of recurrent and severe floods, and rapid urbanization is a major driver exacerbating risks. In response,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for managing flood risks under complex conditions, which include: updat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oncepts, systematically advancing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and strengthening urban drainage and flood engineering systems; adopting scientific planning and rational use of aboveground and underground space, and enhancing the protection of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water network, improving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with a reinforced “three lines of defense” system for rainfall, water, and flood forecasting, and enhancing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capacity; advancing urban flood risk assessment, formulating targeted defense plans, improving joi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chanisms, and strengthening emergency disaster management. These strategies aim to support the building of resilient 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systems, safeguard public safety, and ensur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China’s cities.

Keywordsurban flooding; climate change; urbanization; disaster prevention; response strategies

本文引用格式:

张建云,宋晓猛,贺瑞敏新时期大型城市洪涝灾害防控及思考[J].中国水利,2025(17):15-21.

封面供图梁芋轩

责编李卢祎

校对杨文杰

审核王慧

监制杨轶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