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清晨的阳光掠过鄂尔多斯高原,在国能准能黑岱沟露天煤矿,300吨级的无人驾驶矿用卡车已经开始有序穿梭。
“车辆定位正常,状态良好,可以进行剥离作业。”
无人驾驶集控室内,技术员李佳树端坐在控制台前,双眼紧盯着屏幕上不断刷新的数据流,手指在键盘上飞快跳动,时而调整车辆装排顺序,时而校准运行参数。当系统出现路径偏离预警时,他立即远程修正行驶轨迹,确保作业安全。
李佳树在监测无人矿卡运行状态
作为团队中最年轻的成员,这位“00后”专注的神情透露着超越年龄的沉稳。当大多数人正在享受国庆长假时,他和露天矿无人驾驶作业系统创新突击队的同事们依然在岗位上坚守,用创新的激情和实干的汗水,书写着别样的科技报国篇章。
四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突击队成员刘沅鑫还记得项目初期的艰难:5个人挤在简易办公室里,对着第一台待改造的300吨级矿卡一筹莫展。当时没人能预料,这支年轻团队将成为国内露天煤矿重型卡车无人驾驶的引领者。
2021年8月,随着国家能源集团重点科研项目“准能集团露天煤矿无人运输作业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启动,露天矿无人运输作业系统创新突击队应运而生。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场环境,他们先后攻克无人驾驶感知技术、车辆控制技术、行车策略绕障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
这个国庆假期,突击队员们的身影依旧活跃在无人驾驶区域各个角落。“这几年来,我们团队在无人运输作业设备性能、采矿工艺、安全运行和智能调度等方面实现了42项关键技术突破,无人驾驶效率不断提升。”值班班长赵致亮说道。
截至目前,黑岱沟露天煤矿累计完成60台300吨级矿用卡车和129台工程协同设备的改造,实现无人驾驶双编组全流程剥离作业,通过了煤矿智能化建设验收并达到高级水平。自2023年5月安全员下车以来,累计运行时长超过1.9万小时,累计作业20.8万车次,完成剥离量2132.14万立方米,运输里程超94万公里。
赵致亮(左)与工友在点检无人矿卡
从最初的5人小组到如今的49人专业团队,从简易的现场办公室到宽敞明亮的集控中心,这些年轻人用科技报国的实际行动证明,在建设世界一流智能矿山的征程中,坚守岗位本身就是对家国情怀最深情的诠释。
“我们要让每块煤炭都带着科技的温度,让矿山生产模式从人控走向智控。”赵致亮说道。
作者:杨舒惠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