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重大工程巡礼丨攀枝花三线建设文旅融合发展示范项目赋能城市文旅新篇章

重大工程巡礼丨攀枝花三线建设文旅融合发展示范项目赋能城市文旅新篇章

城以文为魂,文以旅为兴。文旅融合关乎城市记忆、精神传承,中国十九冶始终铭记“国之重任”,赓续三线精神,以攀枝花三线建设文旅示范项目建设为契机,将六十年如一日的建设者本色和代代相传的家人情怀,熔铸于一砖一瓦,为攀枝花打造文旅融合新地标。

项目效果图

项目位于攀枝花市钒钛高新区渡仁片区天星湖旁,主要建设内容为湖滨文旅综合街区(包括A区、B区),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儿童乐园占地约5.64万平方米,天星湖二期约4.77万平方米,整体工期为540日历天。项目是以传承三线精神、推动文旅创新为核心定位的综合性文旅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展示攀枝花三线历史文化记忆的重要场所,有效整合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等周边旅游资源,为市民提供丰富多彩的休闲空间,实现城市品质提升。

攻坚克难保履约

项目自开工建设以来,面对工期紧、任务重及特殊地质、高温天气等多重挑战,通过系统性攻坚策略实现高效履约。

项目地处攀西复杂地质带,红线内80%区域分布遇水易软化的昔格达土层,叠加夏季持续40℃以上高温、施工面狭小、多专业交叉施工等复杂工况。

土方开挖阶段

面对多重挑战,项目团队依托“党旗飘扬、党徽闪光”行动,融合“三线人 三线情”党建子品牌,把强化党建引领作为提升项目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不断探索创新“党建+”工作机制,实现“党建破题+技术突围”双线作战。

党支部授旗授牌仪式

针对地质风险,项目部组织经验丰富的总工程师、海归博士、青年技术骨干组成党员突击队,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攻关,采用BIM技术,模拟施工工艺,利用数字化技术验证施工安全性后再进行开挖作业。

边坡工程阶段性验收

面对炎热气候,项目部实施“晨昏错峰施工+两班轮作”模式,组织管理人员五一、十一、春节期间全员坚守岗位,执行24小时值班抢工制度,日均投入超千名建设者,形成了大干快上的攻坚态势。

施工现场挑灯夜战 奋力冲刺保证工期

针对空间限制,项目部科学划分三个工区并分别设立党员责任区,通过6台塔吊集群作业、模板与盘扣架流水化周转,实现百个作业面高效衔接。管理层面首创“三人推进小组”机制(工程、技术、安全专员驻场决策),确保问题“发现即解决”,支撑首区封顶、大跨度网架整体吊装等关键节点实现全面突破。

塔吊现场布置图

当前项目已全面封顶,项目团队正聚焦装饰装修与景观工程精细化施工,致力于打造攀西地区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精品工程、标杆工程。

施工现场火力全开、大干快上

安全筑基护发展

在日常管理过程中,项目团队融入信息化管理,设置智慧监控大屏,将攀枝花蓝天系统、OA、轻推、轻筑等系统高度集成,实现了施工现场“资源共享化、现场可视化、数据同步化”。

BIM智慧管理平台

为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质变,项目部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以保护工友的权益为核心,运用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新技术,创新打造了一站式人员入场服务区,实现从入场教育、安全培训、健康体检、VR安全体验、技术交底到质量验收的全过程管理,以数字赋能安全。

一站式人员入场服务区

一站式测量血压

VR安全体验

为厚植“安全生产”与“生产安全”理念,现场创办工匠培训学苑、安全反省屋等功能区,将安全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打通了安全管理的“最后一公里”。

工匠培训学苑

此外,项目部还创新设立“安全小喇叭”“安全反省屋”,扩大安全管理的覆盖面,提升安全管理的精准度。同时,项目部建立起安全样板引路机制,在安全防护、材料堆码等方面实行先打样确认、再推广使用的管理模式。

以智驭进提效能

项目部积极响应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号召,向新向绿,以“智”求“进”,激发科研创新活力。采用BIM、物联网、大数据、无人机倾斜摄影、人工智能等前沿数字建造技术,为工地装上“智慧大脑”,实现了建筑高效精准可持续建造。

技术团队围绕BIM模型展开讨论

项目部基于BIM模型,优化管线、幕墙、网架安装,深入开展了机电全专业的深化设计工作,实现了管线综合的精细化设计与精准出图。

A区B2层机电管综

项目设计模型漫游

开创性地融合了BIM技术的微观建筑精细管理与GIS的宏观地理空间洞察,构建了从单体建筑到区域环境的全方位信息集成,确保施工过程中的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和高效。

BIM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融合应用

创新性应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通过多角度、高精度的三维数据采集,在土方量计算与成本控制、施工进度管控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无人机倾斜摄影模型

创新性引入室内喷涂打磨一体机器人、混凝土内墙面打磨机器人等智能建造设备,持续推动传统现场施工作业步入智能化时代。该项目成功获批“2024年度四川省智能建造试点项目”。

室内喷涂打磨一体机器人作业

混凝土内墙面打磨机器人施工

绿色建造促转型

项目团队充分利用攀枝花地区日照强优势资源,在屋顶规划打造了7000余平方米的光伏发电站。预计建成后,年均发电量可达60余万千瓦时,年节约标准煤约200余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00余吨。

光伏系统深化图

光伏发电站不仅实现了展馆电能自给自足,还有效盘活了屋顶闲置场地。绿色能源的应用在降低碳排放量的同时,还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后期引入室内外照明、生活热水等提供了稳定的能源保障。

此外,项目部还聚焦高钛型高炉渣的资源化利用,创新开发了绿色加工与改性技术。研究成果后期将应用于施工现场的大临场地、钢筋堆放场地、临时道路及边坡处理等场景。

高钛型高炉渣混凝土试块

通过利用高钛型高炉渣替代传统建筑材料,项目将大幅降低工程材料成本,同时提高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实现工业固废的高效资源化利用,显著提升经济效益,为公司创效和降本增效提供重要技术支撑。该成果荣获省部级“绿色共享与循环利用贡献奖”二等奖。

绿色共享和循环利用贡献奖

文旅赋能城市发展,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目前,项目已经进入全面冲刺的关键期。接下来,项目部将在确保安全质量的前提下,继续以昂扬向上的奋斗姿态冲刺后续节点任务,持续刷新“进度条”,推动项目提质增效,以家人情怀奋力开创新时代的“火红年华”。

2025213418

来源丨中国十九冶

在这里

美好中冶

第2482期

5869篇

与您相遇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