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淮河能源工匠学院机电工程技能大师工作站前,庞士宝正在讲解设备检修要领,学员专心听讲,不时询问记录。在这里,知识与技能交融,理论与实践碰撞,工匠培育结出累累硕果。 扎根矿山二十余年的庞士宝,从一名机电工成长为企业首席技师、全国技术能手、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大国工匠,今年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他的成长历程,正是淮河能源集团大力培养工匠人才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淮河能源集团认真落实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部署要求,依托安徽理工技师学院,高标准建设淮河能源工匠学院,打造工匠精神的传承基地、工匠人才的培养基地、劳模工匠的创新基地,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整合资源 全力打造工匠“训练营”
作为安徽省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和淮南市工匠学院建设点,淮河能源工匠学院自2024年11月揭牌成立以来,坚持“集团统筹、部门联动、基层落实”,整合内外部资源,全力培育高技能工匠人才队伍。 “我们按照‘分类培养、分级培训、终身培育’原则,发挥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工程院、职工培训中心、相关单位培训机构以及实操实训基地的优势作用,构建‘1+3+N’工匠人才培训体系。”淮河能源集团工会副主席赵瑜介绍。 在师资力量上,该集团将现有的2名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大国工匠、3名江淮杰出工匠、8名安徽工匠、2名安徽省产业工匠、10名淮南工匠和23名淮河能源工匠,全部纳入淮河能源工匠学院师资库。 在教学资源上,该集团依托实操实训基地、安全警示教育基地、技能实操大厅,以及现有的45家市级及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41个劳模创新工作室,开展技术创新、学员培训、技能竞赛等工作。今年,淮河能源集团投入150万元专项资金,在实训设备购置、课程开发等关键领域支持淮河能源工匠学院建设。 在制度保障上,该集团制定《淮河能源工匠学院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瞄准国家级(省级)工匠学院建设目标,推动工匠人才培育工作进入“快车道”。
产教融合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淮河能源工匠学院将产教融合理念贯穿始终,围绕企业需求,科学设计培训课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我们推行人才链与产业链无缝衔接。”淮河能源工匠学院副院长童喜表示,该学院围绕省市及企业产业链发展,组建服务煤炭产业安全技术与管理、安徽十大新兴产业的六大专业群,开设淮河能源订单班以及选煤、煤层气、铁运等专业订单班。
围绕课程设计,该学院组织教师深入企业一线调研,收集专业技术需求与岗位技能标准,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全面梳理,量身定制培训课程。
聚焦生产一线生产难题,该学院邀请技能大师现场授课并答疑解惑,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操演练等互动方式,引导学员深度参与,全方位提升培训实效。
“没想到这次技师班课程内容这么丰富,真是‘充电’的好地方。”淮河能源集团潘三矿通风区职工刘康表示,通过劳模大师手把手教,自己不仅熟练掌握了各类检测仪器的使用方法,还学会了在复杂环境中快速准确处理瓦斯故障。
今年以来,淮河能源工匠学院累计开办高级技师班5个、技师班21个,培训地面特殊工种249人次、矿山行业工伤预防人员3401人次、三项岗位人员2794人次,学员技术技能水平不断提升。
大师引领 开辟职工成长新通道
从三楼实操实训区到四楼理论教学区,再到五楼成果展示区,头脑风暴随时进行……这在庞士宝劳模创新工作室已是常态。
为推动“师带徒”工作,淮河能源工匠学院分别在张集矿建设分院,在顾桥矿建立工匠学院工作站,在设备租赁公司和铁运分公司建立设备实操实训基地和铁路运输专业实践基地。
谈起建立分院和实操基地,淮河能源集团工会机关权益保障部部长王聪表示:“目的是发挥高技能人才在技能创新等方面的带动作用,积极开展技术攻关、工艺革新和装备应用创新工作。”
庞士宝劳模创新工作室作为淮河能源工匠学院工作站,已成为培养工匠人才阵地、技能素质提升平台和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载体。截至目前,庞士宝共带出徒弟96人,其中高级工48人、技师35人、高级技师7人。
作为庞士宝的“高徒”之一,程晨不仅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大师工作室,还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煤炭行业技能大师等荣誉。“师傅是我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工作室是技能提升的‘催化炉’,我将不断钻研机电技术,为企业发展多作贡献。”程晨说。
下一步,淮河能源工匠学院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建成高质量的一线职工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劳模工匠攻关基地、创新成果交流基地。
作者:陈恩文版面编辑:张翔
编辑:
来源:中国煤炭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