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了解更多
编者的话: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37岁,意气风发,事业正当时。当看到他简历上专业领域的荣誉奖励时,作者心生敬佩与感慨。他用严谨与创新、责任与担当,抒写着自己的人生诗篇。他就是四川川交路桥有限责任公司隧道分公司都江堰至四姑娘山山地轨道交通项目DSZH标(以下简称“都四项目”)项目经理(高级工程师)郭冰。请跟随以下文字,了解郭冰的故事吧!
▲郭冰在巴朗山隧道建设现场
人物介绍:
郭冰,1988年8月生,毕业于西南科技大学交通土建工程专业,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具备丰富的一线施工管理经验。严谨、创新和责任是他的标签。他深耕隧道领域,熟练掌握高速公路隧道施工技术,尤其在长大山岭隧道TBM(全断面隧道掘进机)施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15年风雨兼程、全力以赴,他捧回了许多荣誉。比如:四川路桥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度优秀项目经理”、四川路桥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度“先进生产工作者”、四川路桥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度优秀共产党员”、四川路桥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度先进生产工作者”、四川都金山地轨道交通有限责任公司“2023年度优秀项目经理”、四川路桥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度优秀创新员工”、四川都金山地轨道交通有限责任公司“2024年度都金公司劳动竞赛先锋”等荣誉称号。
▲郭冰荣获四川路桥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度优秀项目经理”称号
▲郭冰被评为四川路桥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度优秀创新员工”
座右铭:
以实筑基,以新致远!——郭冰
▲郭冰在巴朗山隧道信息化平台查看隧道建设情况
PART 0
严谨与责任
“他是刚柔并济的儒将、先行先试的开拓者、隧道施工的技术能手、青年员工的领路人。”这是同事们对郭冰的评价。15年来,郭冰从技术员成长为项目经理,他参建的代表性项目有巴陕高速LJ11标、雅康高速C11标、九绵高速LJ9标和都项目。他将严谨刻在骨子里,并持之以恒,这是郭冰能够成为优秀的隧道建设人才的基础和根本。
“剑阁峥嵘而崔嵬”的盘山土路,是郭冰家乡四川广元山区的真实写照。每逢下雨,路面全是稀泥,水胶鞋常常深陷在泥土里,去镇上赶一次集要耗费大半天时间,身上还溅得满是泥点子。那时候郭冰想:“家乡要是有一条好路就好了。”
郭冰从小在农村长大,帮家里干农活是家常便饭。9月水稻丰收,院坝上总是有郭冰忙碌的影子。夏天时常伴有雷雨,要是午睡过头或稍有不注意天气,院坝上的稻子就可能被雨浇,影响收成。郭冰的父母告诫他要及时收好稻子,这来之不易的粮食,是一家辛勤劳动成果。于是郭冰从父母身上学到了严谨。
2010年,郭冰参加工作时,还是普通的技术员,公司对技术员的要求非常严格。“图纸有标准,操作有规范。”郭冰至今记忆犹新,凡事都要做一遍心里才有底,才能更好地指导其他人。图纸复核、测量放线等工作是郭冰常做的。那段时间,为了得到精确的数据,郭冰不怕风吹日晒,认真记录、核对每一个数据,扎实地做好统计工作,这也为郭冰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夯实了基础。
15年来,“严谨”二字始终贯穿在郭冰的每项工作中,他印象最深的是在桃巴高速桥梁修建过程中,项目领导带领技术人员对设计图桩基坐标、标高、梁长仔细复核,其中对交界墩支座垫石的准确复核有效地避免了施工损失,领导们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深深地影响了他,自那以后,郭冰便给自己定下了死规矩:“任何图纸,拿到手先画‘复核线’,逐条打钩;发现疑问,当场标注,立即解决。”这个好习惯,郭冰一直沿用至今。
经过15年的淬炼,郭冰已成长为优秀的基层管理人员。他所负责的都四项目,是国内首条山地轨道交通示范工程,承担着先行先试、示范探索的使命。都四项目所属的巴朗山隧道是越岭隧道,隧址区位于世界遗产地、大熊猫国家公园,属于生态环境敏感区,全隧道采取双护盾TBM施工,施工难度大,面临着诸多挑战。
您能说说在都四项目上一些特别的事情吗?
“刚开始,这个项目让大家都摸不着头脑,不知道怎么入手。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我阅读了8本TBM施工的相关书籍,一边向行业专家请教,一边研究各类TBM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适应性分析报告。”郭冰说道。
书本的知识还是不够,郭冰又带队去全国各地学习。青岛地铁、深圳地铁、贵州煤矿等项目工地、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等设备制造单位,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通过大量取经,郭冰最终解决了都四项目前期TBM场地规划、管片模具配套选择、TBM施工重难点,现场人员、材料、机械配置,原材料场地及报价分析等一系列问题。据了解,郭冰先后将总体规划改了十多版,才提交了满意的答卷。总体规划的编制,坚定了都四项目施工团队的信心,积累了相关经验,提升了工作效率,也让大家明白了严谨、细致、负责的工作态度至关重要。
▲郭冰(中)在智慧管片生产基地检查三环拼装
PART 0
创新与成果
“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真正的创新者,是让不可能成为可能。都四项目采用“交通+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其控制性工程巴朗山隧道采用“蜀畅二号”和“蜀畅四号”双护盾TBM施工。作为项目负责人,郭冰带领团队突破创新,最终取得一系列成果,在业内书写着他的“创新神话”。
“学习、实干、创新、团队合作”,是郭冰在都四项目的工作总结。在谈到学习和创新的关系时,郭冰表示:“我认为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学习的突破。‘学习—创新—学习’是一个迭代的过程。在隧道施工行业,需要不断学习当前施工装备的发展情况,工法的创新很大程度依赖于新装备的成功运用。新装备的开发又需要契合现场的施工工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要关注当前机器人、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发展,这些都会使隧道施工取得变革性的突破。好的创新是在学习和交流中产生的。”
15年里,郭冰参加了多个项目建设,每个项目都有创新,对郭冰而言,创新永远在路上。在修建省道306线乐山徐浩大桥加宽改造工程时,郭冰和他的团队在旧桥拆除、顶升系统、旧桥加固方面取得了一整套技术,成效明显。在修建九绵高速白马隧道时,隧道的地质条件非常复杂,以碳质板岩、千枚岩为主,是目前国内设计施工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公路隧道之一。在都四项目上、在TBM领域,带着迎难而上的这股狠劲儿,郭冰带领团队与设备再制造厂家共同开展针对性设计,在施工过程中结合围岩不断优化参数,取得了日最大进尺43.5米、月最大进尺1008米的“巴朗山速度”,这一系列成就都验证了前期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和正确性。郭冰坚信干难事必有所得,他与项目团队也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敢于担当、永争第一”的企业精神。
在都四项目上,还有一项创新是郭冰引以为傲的,那就是智慧管片生产基地的技术创新。该生产基地承担着巴朗山隧道、邓生沟隧道总计约24000环管片生产任务,日最大产能可以达到54环,工期紧、任务重,同时还面临高海拔极寒地区管片生产及养护等技术难题。面对这些难题,项目依托小金县充足的光照资源,在世界遗产地、大熊猫国家公园等拥有一系列令工程建设者“头疼”称号的四姑娘山镇积极探索、开拓创新,运用“电锅炉+太阳能”的模式保证管片养护,用创新理念助推实现“双碳”目标。走进管片生产基地,可以看见一排闪着光的传感器,它们24小时盯着混凝土的温度和湿度。2024年冬天,气温低至零下十几度,系统突然报警,养护窑里温度开始往下掉了。没过多久,系统自己就把‘电锅炉+太阳能运行效率往上提了,还把窑门自动关紧了,全程没让工人动一根手指,最终管片到达了养护龄期强度且没受到任何影响,大家听到这个消息都对智能化的管片生产线赞不绝口,这也验证了科学规划施工方案与智能、绿色建造的重要性。”郭冰说道。
“都四项目取得了哪些科技创新成果?最突出的是哪一项?”
作为全国首条山地轨道项目,项目可参考经验少,且存在软岩大变形、破碎带、富水、长距离独头掘进、轮轨大纵坡等施工难点,项目成立的“川隧TBM党员技术攻关队”有力推动了项目专项技术攻关与研究,目前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中包括4项专利、两篇论文,正在研究的多项工法、多篇论文也正在申报发表中。在“川隧”大数据平台下搭建了“川隧TBM数字化研究中心”,打造“管理标准化、监管可视化、采集自动化,信息数字化、决策智慧化”的隧道施工综合管理体系,切实提高隧道建设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及项目监管效率。
锚定“双碳”目标,全面推动绿色建造;以节约资源、环境保护和减少污染为基石,矢志不渝地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新高度。主要体现在节能、节地、节水、节材;项目采用的是太阳光伏板照明,管片生产蒸养创新采用“电锅炉+太阳能”的方式;项目在穿越自然保护区时,最大程度减少占地面积;合理规划施工过程中的用水,采用节水型设备和材料,选用节水型施工机械,建立污水收集处理中回用系统,用于冲洗设备、降尘等用途;项目全面落实“油改电”政策,隧道施工采用双护盾TBM,洞内水平运输采用电力分散式动力机车,洞外渣土运输采用新能源运输车,管片生产采用电锅炉、电动叉车、电动拖车和AGV运输车等电动设备,减少污染;同时注重生态监控及修复工作。
“我认为最突出的创新成果是团队目前正在做的机械化联络通道施工,如果研发成功,将是全国首创,极具行业推广价值。”郭冰说道。
▲郭冰(右一)进行TBM现场教学
PART 0
榜样与坚持
“他工作认真,不搞形式主义。”“开会时他总是直奔主题,高效梳理问题并组织现场协调解决。”“他总是吃透情况才行动,平时话不多,但在技术会上讲问题却一针见血。”“他脾气好,平易近人。”“有能力有水平;给年轻人创造很多发展的机会;很关心一线职工,注重员工的成长。”这些评价皆来自郭冰的同事们。
郭冰在工作上精益求精。2022年12月,郭冰带领团队成员参观省内外管片厂时,全自动生产线的工艺带给了大家深深的震撼。他们原计划参照其他项目“2+3”的生产线布局,但郭冰却蹲在蒸养窑面前摇头指出:“在高原低温环境下,蒸养时间需要延长30%,生产线数量必须重新核算。”当晚,他们重新核算了管片养护周期,发现原计划“2+3”生产线的管片产能无法满足隧道工程施工要求,经过大家的仔细讨论并咨询业内专家,最终将管片生产线调整为“1+4”模式。
在都四项目工程科科长欧阳元俊的心里,郭冰按章办事、脚踏实地,是大家学习的标杆。他说:“2021年9月,当巴朗山隧道确定采用TBM工法时,四川川交路桥有限责任公司隧道分公司还没有相关经验,大家对这个‘钢铁巨龙’一无所知。可是郭总不畏难,他带领大家一边学习一边请教,最终解决了所有难题。我还记得修改总体规划时,不管我们方案交得多晚,郭总总是会及时审核修改,这样的经历我将一直铭记在心。”
在都四项目机材科长张发文的眼中,郭冰是良师益友。“2022年3月,我刚参加工作半年就被分配到都四项目的机材部门,作为一名新员工,需要学习的地方很多,郭总总是不厌其烦地给我传授机材部门管理的重点;生活上也对我倍加关注,叮嘱我工作之余也要常回家看看。三年时间里,我见证了我们四川川交路桥有限责任公司隧道分公司从挖机、装载机等‘小’设备到TBM等‘大’家伙的跃升,也接触到很多工程施工前沿的设备和绿色建造相关的工程建设内容,在郭总的指导和带领下,我也逐渐成熟起来。”张发文说道。
严谨细致、坚持学习,这些好习惯是郭冰从领导、前辈那里学到的,他也要将这些教给新人。“都四项目是很好的成长平台,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家可以学到TBM相关知识,大家要抓住一切机会去学习、去成长。我时常告诉青年员工,要保持激情且坚持终身学习,这会受益一生。”郭冰说道。
都四项目自开工以来,共培养了两名项目经理、两名项目领导班子成员、3名科长、1位工区长。
长路当歌,共建美好!都四项目2022年开工,预计2028年竣工。郭冰负责的巴朗山隧道,兼具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的使命,该项目建成后,将为我国山地轨道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经验。“干好TBM,发展好TBM,让隧道施工更智能、更高效、更安全、更绿色,打响川隧TBM品牌!”这铿锵有力的话语,是郭冰对自己一直以来的期许。
相关链接:
都江堰至四姑娘山山地轨道交通项目作为国内首条山地轨道示范项目,采用“交通+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推动山地轨道机车、齿轨等交通装备“川用川造”,促进民族交流与融合,带动沿线地区乡村振兴,被四川省委、省政府定位为“脱贫攻坚的典范、民族团结的桥梁、绿色发展的示范”。
巴朗山隧道作为都四项目控制性工程,左线长13453米,右线长13433米,是国内最长的山地轨道隧道。巴朗山隧道采用“蜀畅二号”和“蜀畅四号”双护盾TBM施工,全隧由出口向进口单向上坡,轮轨纵坡40‰,最小转弯半径250米。巴朗山隧道地质情况复杂,以Ⅳ/V级围岩为主,占比达82.2%,具有“一长、二大、三高、四挑战”的显著特点,同时还面临“五特殊”的严峻考验。一长:世界第一长山地轨道隧道(13.453公里);二大:大纵坡(轮轨40‰)、大埋深(1390米);三高:高海拔、高地应力、高地震烈度;四显著:显著的地形高差、显著强烈的板块活动、显著频发的山地灾害、显著敏感的生态环境;五特殊:项目地处世界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目前巴朗山隧道每日进尺最高达到了43.5米,月进尺达到了1008米,建成后将是我国隧道领域的又一座“超级工程”。
推荐阅读
中国公路新媒体交流群
添加小助理,邀请入群~
作者/任燕 通讯员/马鳗 赵珍
供图/ 四川川交路桥有限责任公司隧道分公司
责编:闫可欣
校对:程子研
审核:余大鹏 苗挺节
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本文由《中国公路》杂志社数据与新媒体发展中心整理编辑,转载请在文章前注明转载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公路”
商务合作:010-84990709
投稿邮箱:zggl_xmt@163.com
觉得文章精彩,请点赞吧↓↓↓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