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麻江县谷硐镇
有一块面积达1441亩的谷硐林场
这里距离铁路线43公里
每年春暖花开时
桂树、云杉、松树等
各类树木郁郁葱葱
林间鸟语花香
宛如世外桃源
1959年1月,贵州省第一条铁路——黔桂铁路全线通车。谷硐镇因位于黔南与黔东南交界处,成为铁路沿线的热闹之地。这里不仅设有火车站和养路工区,更因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催生了服务于铁路绿化的原贵阳铁路分局都匀工务段谷硐林场。
当时,一趟趟绿皮火车、铁路货车在茂密林区穿行,冬有林海雪原之景,春有桃红李白相伴,构成了独特的铁路风光。
2008年,黔桂铁路升级改造完成,新线不再经过谷硐镇,老线部分区段被弃用,原本紧邻铁路的林场就此与铁路线相隔43公里。也是在这一年的9月,原都匀工务段撤销,并入贵阳工务段。
2023年2月,随着铁路管辖范围调整,谷硐林场划归凯里工务段都匀桥路车间都匀桥路检查工区管理。
从为铁路沿线提供绿化苗木的基地,到远离铁路的飞地,谷硐林场见证了铁路的变迁。曾经,这里有30余名职工开荒植树、培育苗木,将荒坡打造成大树参天的林场;而如今,这里仅留有一名铁路职工驻守,这名职工也被大家诙谐地称为“森林之王”。
徐浩江是这个林场的第9任“森林之王”。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巡查山林、防火防盗,守护这片价值上千万元的森林安全。他没有同事,只有一条叫“东风”的大黄狗——它会熟练地用嘴拱开林场大铁门,和老徐一道出门。
“东风”是前任“森林之王”老李养的,名字也是老李取的,意在希望它像铁道线上奔跑的东风机车一样威猛。“东风”已经生了好几窝小狗崽。老徐砍了些雷击木,给“东风”盖了个小木屋。如今,“东风”跑起来像一道金色闪电,成了陪伴老徐的好伙伴。
去年,老徐还养了5箱蜜蜂,蜜蜂嘤嘤嗡嗡采蜜忙。2025年春天一过,他的蜂蜜也丰收了。
早上,大山里的雾还未散尽,山雀刚发出第一声鸣叫,徐浩江便已踩着露水往林子里去了。工具包在后背晃荡,里头装着巡山日志记录本、防蛇药,还有一把磨得锃亮的柴刀。刀把上缠的红布早褪成暗褐色,和树皮一个颜色。“东风”突然冲着崖壁呜呜叫,徐浩江眯起铁路人特有的“鹰眼”一瞄,发现约莫三十米高的峭壁上,几株独花兰草正在风里摇晃。那是稀有的兰花科植物,去年他在巡山日志上画过它们锯齿状的叶片。
夏日里,阳光漏进落叶松林,在树下的空地上织出丝丝金网。徐浩江掏出牛皮封面的册子——这是林场的“树木户籍簿”。这本已经卷边的本子外壳上,还印着红色的“都匀工务段”字样。在这个旧本子上,每棵大树都有专属页——15号红豆杉,2016年遭雷击后,用劈开的铁路枕木做了支撑架;032号银杏,树洞里每年春天准时出现大尾巴松鼠的绒毛垫……徐浩江认真核对着记录,检查树木的状况,还不时用柴刀帮它们修枝。
“呜——”“东风”突然冲着云杉林低吼,这是发现盗伐的痕迹了!徐浩江闻声奔跑过去,蹲身查看断枝切口,判断树龄。他手指在年轮上摩挲的动作,和当年检测桥梁隧道裂纹时一模一样。
“沙沙——”烟棚坡的松林里传来响声。老徐顿住脚步,右手已经按在柴刀的柄上,只见一只拖着长尾巴的五彩锦鸡从树丛里低飞出来。这家伙被狗吠吓得惊慌失措,把草丛窝里的蛋都弄滚出来了。老徐连忙把蛋捡回鸡窝里,带着“东风”继续巡山去了。
正午的日头大,老徐在一株法国梧桐树下歇脚。他摸出牛皮封面的巡山日志,纸页泛黄卷边,上面记录着:“某年某月某日,振兴坡,发现盗伐马尾松三棵,树桩切口平整,疑用电锯。”再往后翻,日志上还记着:“野猪毁坏园山坡小叶女贞苗二十余株,补种马尾松。”
傍晚,夕阳把层林染成琥珀色,十年前补种的云杉苗,如今已蹿得很高。山风掠过林海,掀起层层叠叠的松涛。徐浩江摸出口琴,吹起老电影《铁道游击队》里的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口琴声融进茂林的暮色里,惊起一群山雀,扑楞楞的振翅声在远山中竟产生了回响,恍惚间像有千万人与他和着旋律浅吟。
夜色漫上来时,徐浩江打开林场屋子里的灯。这小小的灯光在漆黑的山坳里不过针尖大的光点,但他知道,等到后半夜月亮爬上林场后山上的鹰嘴崖,整片山林都会浸在银辉里,就像漫山遍野在月光下起舞。
供稿:《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四川记者站(成都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凯里工务段融媒体工作室
文图:黎玉松 陈苏阳 黄荣 蒋利萍 刘晓
编辑:曲泊宁
审校:高珊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