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中标!中国铁建61年后再进大兴安岭

中标!中国铁建61年后再进大兴安岭

近日

中国铁建所属

中铁十七局、中铁二十局

中铁二十二局中铁建设

成功中标

我国最北铁路

富裕至嫩江至加格达奇铁路改造工程

助力我国最北铁路进入电气化时代

线路示意图

富加铁路

全长430公里

是大兴安岭地区对外联系的唯一铁路通道

作为国家“十四五”铁路规划重点工程

和“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关键组成部分

电气化改造后

居民从加格达奇至哈尔滨出行方式

将由绿皮车升级为动车组

最快运行时间由近12小时

压缩至6.5小时左右

加格达奇站改造后效果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铁五院承担加格达奇站站房设计任务

外立面设计为竖条壁柱

呼应大兴安岭莽莽林海

壁柱如同挺立的“青松”

象征铁道兵坚韧不拔、建设边疆的意志

挑战自然极限、负重前行的勇气与韧性

中国铁建其他中标单位

负责正线电气化改造

以及加格达奇车站扩建改造

风雨棚、跨线天桥、过渡站房等

建筑安装工程及相关配套工程

该项目的核心特色是

既兼容电气化区段的高效动能

又适应非电气化区段的灵活运行

破解了高寒林区复杂地形的技术瓶颈

改造完成后

车站服务能力与旅客舒适度

将实现大幅提升

成为服务林区百姓

展示北疆形象的全新窗口

铁道兵在冰天雪地里修筑嫩林铁路

61年前

铁道兵顶风冒雪修建嫩林铁路

61年后

新时代铁军再次一路向北

加格达奇、大兴安岭

嫩林铁路、林海雪原

一个个熟悉的名词

勾起了铁道兵的集体回忆

军令如山,勇闯禁区

1964年

为摆脱全国性木材短缺

加快国民经济建设

铁道兵第三、六、九师

共8万官兵挥师东北

铁道兵战士冒着风雪严寒开赴东北嫩江地区

冒着零下四五十度的严寒

跨冰河、踩塔头、扒雪路、穿密林

奔赴大兴安岭林区修建嫩林铁路

没有道路就用斧头在原始森林里

砍出一条条道来

没有菜吃

就挖野菜,蘸盐水

没有水喝

战士们砸碎冰块,融冰成水

大兴安岭精神发源地三荣岗

先遣队喊着

劳动光荣,艰苦光荣,当铁道兵光荣

“三荣”口号

顽强突击24个昼夜

抵达鄂伦春语中

人类难以生存的“死地”西里尼

爬冰卧雪,战天斗地

“开门用脚踹,喝水用麻袋,五黄六月吃干菜”

大兴安岭冰冻期长达8个月

最低气温零下57摄氏度

一开始

战士们在帐篷中央放一个空汽油桶当炉子

用这种方式取暖

往往是前胸温暖后背凉

半夜被冻得睡不着

只好到雪地里跑步取暖

战士们搭建地火龙

为了攻克帐篷里寒冷问题

他们因地制宜发明了“地火龙”

铁道兵创造性“以冻治冻”开挖桥基施工

呼玛河大桥是嫩林铁路的咽喉工程

铁道兵创造性地发明了“冻结法”技术

以冻治冻”浇筑桥基

战士们用铁锤加钢钎

逐层剥冰

同时在上游开出引风道

下游架起挡风墙

把寒风引进基坑,降温促冻

便于基坑开挖

为防止混凝土冻结

他们用铁板炒、开水烫等方法

把六十万方砂石的温度

从零下四五十度加温升到零上三十多度

相关技术不仅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也为后来青藏铁路冻土施工

提供了技术准备和宝贵经验

丰碑无言,林海作证

“铁道兵硬骨头战士”张春玉

营救落水战友壮烈牺牲的付铁虎

……

全长680公里的嫩林铁路

沿途共有7个烈士陵园

300多位铁道兵埋骨青山

铁道兵用生命铺就了

通往我国最大“绿色宝库”的森林铁路

嫩林铁路通车

热血横扫漫天雪

汗水化透千层冰

截至1983年

铁道兵在大兴安岭林区共修建

铁路792公里、桥梁124座、隧道14座

过去斧刻树印方能辨认方向的崎岖小路

已经被四通八达的铁路交通网所代替

加格达奇

正是当年大兴安岭会战指挥部所在地

这座昔日的“帐篷城”

如今也变成一座繁华城市

位于加格达奇北山公园的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纪念碑

加格达奇北山公园里

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纪念碑高高耸立

两根平行铁轨

中间由铁道兵兵徽连接

碑高20米

象征着铁道兵志在四方

为国架桥铺路

以及在大兴安岭开发建设的20年

20年间

铁道兵不仅打破了大兴安岭冬季不能施工

“半年施工半年停”的神话

更书写了高寒地区建设史上的奇迹

向永远的铁道兵致敬!

推荐阅读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