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央企工匠培育工程实施方案》,启动央企工匠培育工程,培育将采取集中培育和企业自主培育相结合方式,聚焦学习培训、资金保障、工作室建设、项目支持、交流合作、待遇落实、推荐使用等7个重点方面保障培育工作顺利开展。而在一个多月前,中铁大桥局的工匠培育工程已走在前面。
6月18日,中铁大桥局党校报告厅内座无虚席,首批“551”工匠培育对象研修提升班正式结业。经过为期3天的集中研修,首批入选“551”工匠培育对象的46人,在创新能力与技术素养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学习。
据了解,此次研修属于工匠培育的第一阶段,就此拉开了中铁大桥局“551”工匠培育工程的序幕。根据《中铁大桥局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专项行动推进方案》,“551”工匠人才培育行动计划在三到五年内,力争培育省部级及以上工匠5名,大桥工匠50名,工匠培育人选100个。
一项政策
规划工匠培育蓝图
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培育大国工匠,已成为党和国家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决策部署。
6月20日,在浙江舟山召开的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推进工作会上,中国中铁宣布,“到2030 年,培养造就10名左右大国工匠、100 名左右省部级工匠、200 名左右中国中铁工匠……各级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在产业工人队伍中占比达到35%以上。”
根据《央企工匠培育工程实施方案》,国务院国资委计划每年培育约150名左右央企工匠,到2035年培育1500名左右央企工匠。
“我们的首批46名培育对象是从中铁大桥局各子分公司中精心挑选的。”中铁大桥局集团公司工会生产宣教部部长邓曼青表示,各单位高度重视“551”工匠培育工作,将其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各单位工会严格按照推选标准,坚持面向一线,突出“工匠五力”(即引领力、实践力、创新力、攻关力、传承力)要求,真正把具备高超技能、精湛技艺、优异技术创新能力和长期践行工匠精神、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技术技能人才推选出来。
邓曼青表示,“551”工匠人才培育工程以工匠具备的“五力”为培养目标,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紧紧围绕企业高质量发展,目的是培养造就一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工匠人才队伍,为创建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堂课程
“大咖”授业传经“解渴”
首批工匠培育研修班课程内容丰富,既有提升理论素养的专题讲座,又有启发思维的创新课程、讲解创新方法与工具的应用训练,还有紧扣社会热点的AI应用实战。授课老师既有来自高校、干校的专家教授,又有集团公司的首席技能大师。
2025年新当选的全国劳动模范、中铁大桥局首席技师秦环兵即为授课人之一。他扎根桥梁施工一线34年,参与了20多座大型桥梁的施工测量工作,带领团队创造了桥梁测绘零误差、精度毫米级控制的奇迹,引领了中国桥梁建造测量领域的创新与发展,是“湖北工匠”称号获得者,2024年入选“大国工匠培育人选”名单,为国家级测量大师工作室负责人。
对于如何培育工匠人才,秦环兵有他的一套办法——创新工作室每周进行一次答题闯关,每月一次视频授课,每月一次理论考试,每季度一次实操培训,每年一次技能大赛。
秦环兵将这套育才模式总结为“五个一”,它突破了以往导师带徒“一对一”模式的局限性,由“单兵作战”转变为“全面培养”。秦环兵说,该模式已经持续运转5年,取得良好效果,正计划向全集团推广。
“劳模工匠不仅体现在技能方面善于创新,更表现在带头引领和奉献精神。面对困难时,需要勇于冲在前面,解决实际问题。”在首批“551”工匠培育研修班结业仪式上,中铁大桥局首席技师、“荆楚工匠”杜操作为工匠代表,发表争当大国工匠倡议书。
杜操是中铁大桥局七公司测绘公司副经理,先后参与了十多项桥梁工程建设。2020年,武汉新冠疫情爆发期间,他带领14名测量人员逆行,加入汉口北方舱医院三天三夜的抢建工作,展现了工匠风采。
“这次培训的老师都是‘大咖’,我收获很大!”首批“551”工匠培育对象之一、中铁大桥局汉南长江大桥常务副总工郭焕感叹培训课程很“解渴”:“我对工匠的认识和理解更深了,知识面更宽了,对个人未来发展定位也更清晰了。”
一次实践
在解决问题中锻造真功
产改工作以项目为中心,大国工匠要在实践中培育。
6月29日,在通苏嘉甬高铁杭州湾跨海铁路桥中航道桥建设现场,一节长9.1米、宽4.1米、高7米、重500吨的预制墩身被稳稳吊起,随后架设到指定墩位。通过凹凸型齿块(剪力键)拼装,再借助“胶水”(环氧粘结剂)粘连,然后利用“拉索”(自锁式预应力)稳定,全世界第一次在强潮海湾复杂水文条件下完成装配式桥墩施工。
一连串“拼积木”的动作衔接流畅、配合精密,这背后离不开秦环兵主导的《复杂海域装配式墩身智能测控系统》课题攻关。
杭州湾是世界三大强潮海湾之一,潮差大、冲刷强、流速急,在如此复杂的海域“拼积木”,说起来很“酷”,做起来很难。
秦环兵告诉记者,杭州湾风高浪急,大潮落差达8.93米。涨落潮时间短,作业时间有限。传统施工中,因海中无观测平台,墩身每一次安装均需要大型船舶将人和设备运到优先墩上进行安装定位,存在船舶设备投入大、能耗高、占用时间长,工序转换效率低,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不足等问题。
劳模创新工作室的课题正为解决问题而来——通过创新工艺工法、研发测绘工装,融合大数据、5G、云计算等数字科技与测绘新技术,实现基础数据实时采集与分析,达到智能化快速安装毫米级定位目标。研究成果显著提升了复杂海域装配式墩身预制与安装的精度和效率,又减少了劳动力和设备投入,降低了施工成本和安全风险。
以往,海上装配式墩身毫米级高精度定位领域还是“无人区”,该创新成果填补了空白。
“这一研究课题的实施,需要掌握先进测量技术、信息化技术、海洋工程等多领域专业知识,它是一本工匠技能培训的好‘教材’,将促使广大职工学习和提升技能水平,推动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提高。” 秦环兵说。
以重大课题攻坚为抓手,服务企业创新创效、引领行业进步、磨砺锻炼工匠人才,正是大桥局当前扎实推进的举措。
监制|舒智明
审核|祁曙光
编辑|周 芮
文字|周 威
【相关推荐】
奋进新征程!中铁大桥局五公司第六次党代会召开
黄河第一跨!东营黄河公铁大桥首个主塔顺利封顶
高速铁路桥梁智能建造技术创新团队获评国铁集团铁路技术创新劳动竞赛先进集体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