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官宣!知名车企正式退出

官宣!知名车企正式退出

7月22日,三菱汽车发布最新公告宣布,鉴于中国汽车产业迅速转向电动汽车的影响,公司对该地区战略进行重新评估,并决定终止与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的合资合作关系,同时停止在该公司的发动机业务运营。

image

这意味着,三菱汽车正式退出中国市场,彻底在中国汽车生产舞台“谢幕”。随着三菱汽车的退出,航天三菱也发生工商变更。7月2日,“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企业名称变更为“沈阳国擎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三菱商事株式会社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马中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退出股东行列,由沈阳建华汽车发动机有限公司、中国航天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北京赛苜科技有限公司分别持股,其中北京赛苜科技有限公司持股49%。同时,公司经营范围出现变更。

image

三菱汽车于上世纪70年代启动中国业务,并通过发动机等汽车零部件业务打开中国汽车本土化进程,主要通过沈阳航天三菱、东安三菱两家合资发动机制造公司率先向国内车企供应发动机。

1997年8月,三菱汽车与中国航天汽车等企业在沈阳成立了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简称“航天三菱”),总投资2999万美元,致力于汽车发动机的生产与销售其初衷是利用三菱先进的发动机技术,结合中国本土的生产资源和市场优势,打造一个高效的发动机供应基地,不仅满足三菱汽车在中国的整车生产需求,还能开拓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市场。据了解,巅峰时期航天三菱提供的发动机占据国产车型三成份额,包括吉利、长城、东风、北汽、东南、猎豹等都曾使用三菱发动机,三菱也被称为“国产车教父”。有网友表示,中国车企应该感谢三菱,没有三菱发动机的支持,可能没有中国汽车的今天。2017年5月,航天三菱迎来第500万台发动机下线,当年全年发动机销量80万台,创历史新高。

image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浪潮的兴起,市场需求发生巨大转变传统燃油汽车市场份额逐渐被自主品牌压缩,新能源汽车对动力系统的需求转向三电系统,对于发动机的需求大大减弱,同时国产自主品牌也在运动发动机的研发,例如长安智慧蓝鲸新一代1.5T高压直喷发动机、奇瑞鲲鹏2.0TGDI发动机。同时,三菱汽车技术更新迭代缓慢,导致其发动机产品逐渐失去竞争力航天三菱的销量也开始逐年下滑,从曾经的辉煌逐渐走向黯淡。到了2025年的今天,面对持续下滑的业绩和中国汽车产业向电动化的快速转型,三菱汽车作出了终止航天三菱合资的决定,这一决定不仅标志着三菱汽车在中国汽车生产领域的全面退出,也为其长达二十多年的在华合资历程画上了句号。

图片

三菱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汽车企业之一,在改革开放前的1973年,三菱汽车开始向中国出口卡车,到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合资造车模式的兴起,三菱开始与中国车企合作造车。进入21世纪后,三菱开始与中国车企合作生产乘用车。2006年,三菱入股东南汽车,将非整车原装进口三菱轿车的研发、制造、销售和售后等业务交给东南汽车运营,相继引入包括戈蓝、兰瑟、翼神、君阁、风迪思等产品。不过,当时三菱在东南三菱的持股比例仅25%,没有太多话语权。

image.png

2012年5月,广汽三菱成立,由广汽集团、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三菱商事株式会社三方合资经营,三方分别占50%、30%和20%股权,合作年限30年。2018年,广汽三菱年销14.4万辆,是三菱进入中国以来的销量巅峰。然而,由于缺乏技术支撑以及产品更新迭代缓慢,再加上中国车企快速崛起,广汽三菱自2019年开始销量出现下滑,并在2023年陷入生产经营危机,期间广汽三菱多次辟谣退出中国的传闻,但最终还是难逃一劫。2023年10月,三菱汽车发布公告,推进广汽三菱中国业务的结构性改革,三菱品牌汽车在中国的本地生产将终止。广汽三菱将成为广汽集团全资子公司,用于生产的设施将由广汽埃安使用。

image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本土企业已经取得显著的成绩。比亚迪、吉利、长城、奇瑞、长安等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和创新,在电池技术、智能网联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还在逐步走向国际市场。三菱汽车的退出,只是行业的缩影

来源:汽车行业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本文内容为原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