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十全街以共生式可持续城市更新为理念,打造以人为本的古城保护更新街区。
苏州市十全街片区更新实践是这一模式的典型示范,为古城保护与街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于帅卿/发自北京
“十全街现在已经成为苏州citywalk热门目的地和网红打卡地。”
“上午10点左右,十全街上就已经热闹起来了。”当地市民王大爷沿着拓宽至8米的人行道悠然遛弯,他的身影与举着咖啡拍照的年轻人、收银台的扫码声融入一体。几米外,一座垂直循环式立体停车库无声运转着,为街道“消化”着数百辆非机动车。
谁能想到,这条全长2004米的千年古街,曾深陷步行空间狭窄、公共空间缺乏、水街特色不显、部分资产低效闲置、古城街道活力不足等问题。“十全街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较高的知名度,但老旧的街区面貌和单一的业态,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街区发展进入瓶颈期。”项目策划设计单位负责人道出了古城更新的共性难题。
为了让十全街重焕生机,2024年起,十全街以共生式可持续城市更新为理念,通过步行改善、文化赋能的空间改造,践行共同缔造、长效治理的工作路径,打造以人为本的古城保护更新街区。
针对业态单一等问题,姑苏区探索出“政府定方向+市场配资源+社会齐参与”模式。政府精准把握消费升级趋势,聚焦首店经济和网红品牌孵化,通过政策引导,积极吸引各类品牌首店入驻,为街区注入新活力。
改造后的十全街焕然一新,行人络绎不绝,街道流量、经营时长、商户收入显著提升。周末高峰时期人流量翻3倍以上,街道夜间活力延长2小时,店铺客流量和营业额提升30%、部分增长50%以上。政府引导撬动社会资源广泛持续投入,激发沿街约10%的店铺自发改造升级。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进入以存量更新为主的新阶段,传统“大拆大建”模式难以为继。苏州市共生式城市更新以“以人为本、多元参与、轻扰动、长效运营”为核心理念,通过最小化干预激活既有空间活力,实现经济、社会、文化效益的协同发展。苏州市十全街片区更新实践是这一模式的典型示范,为古城保护与街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十全街的蜕变立竿见影,更获得了国家级认可。2024年3月,该项目入选住建部第二批城市更新“老旧街区改造类”典型案例。这是苏州市继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后,连续第二次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入选数量位列江苏省第一。
━━━━
空间焕新:窄巷变通途,古韵融新潮
呈现出“水陆平行、河街相邻、两街夹一河”的十全街
“一座姑苏城,半部江南诗。”
从高空俯瞰,位于苏州市古城南部,东起葑门安里桥堍、西至人民路三元坊口的十全街,呈现出“水陆平行、河街相邻、两街夹一河”的特色古街。“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江南风貌,绵密地绣于古城之上。
这条承载着苏腔苏韵文化与开放新潮气息的独特街道,沿路有苏州园林、百年名校、外事宾馆、新潮商铺等名胜古迹历史建筑与文化景点。
“十全街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共生样本,具有开放包容和自我生长两大特征。”上述项目策划设计单位负责人表示,这条街沿线集聚了商业、居住、文教、办公4类功能,涵盖598家独立商铺的商户、5个社区约2万居民、沿线3个创业园的创客、近10所百年名校的学生,还有4座外事酒店的游客5类人群,呈现多元开放的特色;沿线商铺私有产权占比82%,街道业态自发性迭代活跃,始终保持年轻化的新鲜度和生命力,具有极强的自我生长性。
然而,近年来,十全街长期发展积累的问题开始显现,主体之间的矛盾也越发凸显。行人步行空间狭窄并被非机动车停车占据,人行道局部不足30厘米且凹凸不平破损严重,飞驰的电动车与行人交织威胁步行安全;沿街商户缺乏举办商业活动的场地,店铺门口也没有顾客停歇空间和排队等位区域;街坊邻里的历史记忆正逐渐淡化,居民所需休憩场地长期缺乏;企事业单位的部分资产正低效闲置,部分业态逐渐退出,街道活力有所下降。
面对诸多矛盾,2024年起,苏州市以“共生式可持续城市更新”为理念,启动十全街片区综合提升工程。
在组织架构上,十全街更新项目成立了由市区政府、国企平台(苏州名城保护集团)、技术专家与居民商户组成的“四方统筹”专班机制,下设规划建设、活动策划、业态引导、交通提升、技术专家、综合保障六个工作组,形成从规划到运营的全过程协作平台,为工程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技术层面,实行“总师+总控+专项团队”三级把控,强化“轻扰动”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统筹交通、市政、景观、照明等专项设计,确保方案科学性与实施落地性。
“全过程公众参与是核心特色。”苏州名城保护集团万和建发公司副总经理段明表示,通过社情民意日、商户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连一些细微的设计也会让居民参与投票。600余家商户、2万居民的意见汇成改造蓝图,“要我改”真正转变为“我要改”,真正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改造前后对比。
在空间改造方面,以“步行化、人为先”为方向,取消南侧非机动车道,拓宽人行道至8米,曾经逼仄的通道变为复合型公共空间;同步疏解停车需求,全国首座可充电垂直循环式电瓶车立体停车库建成,整合“8+3+N”泊位布局(8处路外停车场、3处相交道路泊位、50个商办配建开放车位),释放主街空间112处,让主街彻底告别“停车围城”局面。
变革不仅体现在宏观的空间布局上,更在细微处悄然生长。在小微空间激活方面,改造十全广场、11个桥堍绿地、4个滨水口袋公园等,补充沿街停留和休憩空间,营造交往场所。
十全街的文化基因被重新激活。
当物理空间焕新,十全街的文化基因被重新激活。在文化赋能上,挖掘并梳理15处文保单位、21处历史建筑文化资源,14 座古桥成了 “一桥一故事” 的载体;AR 技术复原的“鹊桥相会” 场景,夜游市集的灯笼映着粉墙黛瓦,让 “小桥流水” 的江南韵与现代潮玩自然交融。
更深远的改变,发生在治理逻辑里面。“门前三包”制度让商户主动维护街面整洁,居民投票决定路灯亮度,甚至有商户自发拿出 150 万元扩店升级。 这些变化表明,“共建共治共享” 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真正融入了十全街的日常生活。
相关数据印证了这份活力。据商务部门统计,周末人流量翻 3 倍,特色商户营业额平均增长 50%,某法拍商铺溢价 3 倍成交。市场调研显示,沿街商铺租金普遍由2000元/月上涨至3000元~4000元/月,部分优质点位达6000元~7000元/月。
━━━━
治理破局:共生式更新激活"自生力"
夜幕降临的十全街。
当夜幕降临,十全街的灯光在运河水面漾开,居民摇扇闲谈,游客举杯欢聚,这幅 “民非水火不生活” 的共生图景,恰是当代古城更新的理想模样。
古城更新,苏州市给出了独具特色的方案。这一方案并非推倒重来的豪掷千金,而是如“养鱼先养水”般,在静水流深中悄然推进——这正是“共生式城市更新”的精髓所在。
“共生理论强调多元主体相互依存、互利共赢,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方向。在当前的城市更新工作中,我们亟须转变思路,摒弃过去那种忽视原有社会网络、文化脉络以及主体诉求的单方面改造模式。”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市更新工作负责人郑晓晖表示。
她进一步表示,“共生式城市更新的核心在于将‘人’——即产权人、使用主体(居民、商户等)和管理主体(政府)置于更新活动的中心,视其为构成共生系统的核心单元。其目标是通过物理空间建设与社会治理创新相结合,以小微、渐进式更新为切入点,撬动综合效益,实现更新成果的长效可持续。”
共生式城市更新的有效实施需聚焦三大核心要素,包括以多元人群构成的共生单元为基础;通过主体间沟通协作机制及高品质设计营造正向的共生环境;最终形成动态平衡、合作共赢的共生模式。
在此基础上,更需推进一系列关键路径。首先,在主体视角上,需要从精英思维转向人民为主。规划师、建筑师应转变为服务者,突出政府、社会公众、产权人三大公共利益核心主体的作用,同时统筹实施主体、技术专家、金融机构、市场投资者等多元力量协同参与,全过程共同缔造。
郑晓晖表示,“改变依赖土地财政和大规模开发的做法,采用有限财政资金引导、渐进式、小规模、精细化的更新方式,最大限度保护原有社区活力与‘烟火气’,以最小化扰动实现有效改善,平衡民生福祉、公共导向及经济社会效益。”
同时,构建开放包容的决策体系和协商平台,确保多元主体平等对话,达成广泛认可的共识。建立以过程为导向的制度设计,推动更新向“多元共建、共治、共享”转型。
此外,超越一次性改造思维,前置考虑业态策划和持续运营,构建涵盖 “规、建、治、投、运、维” 的全流程机制,通过建立合适的自治或专业运营模式,形成自我驱动、自我造血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持续的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
在具体策略上,首要的是精准识别更新主体与核心问题。通过详细排查权属关系、人群结构与历史发展脉络,才能准确把握矛盾焦点与各方诉求。机制保障的建立健全同样关键。一方面,通过设立工作专班等统筹协商机制,确保多元主体能够全过程主动参与;另一方面,推行技术总控制度,让专家团队在规划编制、技术审查、难点攻关及实施监督中充分发挥作用;同时,构建长效运营机制,融合基层治理或专业运营力量,确保持续的维护与投入。
利益平衡与共识凝聚是推动更新的重要基石。“在更新过程中,需综合平衡政府落实发展规划、公众满足民生需求、市场遵循经济规律三方面诉求,通过寻求共赢方案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郑晓晖表示,强化设计驱动与文化赋能,则为更新注入了灵魂。将城市设计作为重要沟通媒介和实现工具,运用可视化技术促进公众参与;通过高品质、低干预的空间设计提升街区活力与品质,同时保留发展弹性;深入挖掘并创新传承场地的历史文化脉络,让传统与现代在这片土地上共荣共生,最终实现价值的持续提升。
━━━━
苏州方案:全国可复制推广的典范样本
十全街的经验正从 “一条街” 走向 “一座城”。
十全街的蜕变,是苏州城市更新系统思维的缩影。这座历经 2500 年城址未变的古城,正以 “无策划不规划、无规划不设计、无设计不施工”的铁律,书写着存量时代的发展哲学。
苏州市的探索始终有着清晰的方向指引。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苏州市时,充分肯定苏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成效,强调“要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为苏州市在城市更新中传承历史文化指明了路径。
政策制度强保障。2025 年 6 月施行的《苏州市城市更新条例》,更是以法治力量为 “共生式更新” 护航。条例不仅从规划和计划、项目实施、保障措施、监督管理等方面明确了苏州市城市更新的范围和要求,还创新设置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低效产业用地更新两个特别规定,为规范和促进苏州市城市更新活动提供法治保障。
这种系统思维的实践,远不止于十全街一个项目。从平江路的 “市集模式” 到32号街坊的 “微更新”,从老菜场变身网红市集到低效厂房蜕变为创业园,5项做法入选住建部可复制清单。这些实践背后,是 “规划-土地-金融”的政策协同,容积率奖励让保护者受益,“城新贷” 贴息政策降低更新成本,产权分割登记为老建筑功能转换松绑,形成了可持续的更新动力机制。
如今,苏州市城市更新的步伐更加坚定。今年,苏州市成功入选中央财政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城市,十全街的经验正从 “一条街” 走向 “一座城”。这一探索,也折射出江苏省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的整体成效。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 5 月,江苏省已累计确定 80 个省级试点项目,提炼形成两批次 45 条经验做法向全省推广,南京小西湖、苏州32号街坊等一批典型案例持续涌现。在全国城市更新可复制经验清单中,江苏省入选14条,占比超七分之一。
值班编委:苏志勇
责任编辑:马琳 温红妹
审读:戴士潮
中国房地产报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以及任何形式使用
如需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了解规则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