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行各业产能过剩是结构性的!
2025年07月17日 09:52
海外矿业投资
责编:戚金荣
作者:海外矿业投资
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主要表现为结构性过剩,即部分传统行业和新兴产业的低端环节严重过剩,而高端领域仍存在供给短板。以下是关键行业的现状、成因及应对策略的综合分析: 一、产能过剩的主要行业及现状
- 传统重工业
- 钢铁:产能利用率仅67%~75%(国际合理水平80%~85%),产能超全球需求30%,企业亏损面达47.5%。
- 煤炭:产能利用率64.9%,亏损面80%,西南地区70%~80%煤矿停产。
- 水泥/电解铝:产能利用率分别为64.7%和54%,远低于健康水平。
- 新兴产业
- 光伏:组件产能利用率仅51%,全球供应占比86%,价格三年跌超50%。
- 新能源汽车:产能利用率61%,价格战导致利润锐减,尾部企业濒临淘汰。
- 锂电池:产能增速16%~21%,但尾部企业产能利用率仅50%~60%。
- 农业与服务业
- 农业:生猪养殖(能繁母猪存栏超正常3.9%)、大众农产品过剩。
- 服务业:建筑设计、会计、法学等领域因技术替代和需求放缓,低端岗位过剩。
二、产能过剩的深层原因
- 增长模式与政策惯性
- 地方政府依赖投资拉动GDP,通过土地优惠、税收减免等政策助推重复建设(如钢铁、煤炭)。
- 产业政策执行偏差:新兴行业(如光伏)一哄而上,低水平产能扩张。
- 市场机制失灵
- 退出壁垒高:"僵尸企业"占资源(A股中266家僵尸企业,197家属传统制造业),依赖银行续贷和政府补贴存活。
- 羊群效应:企业盲目跟风投资,投产时市场已逆转(如新能源汽车2027年后或需求萎缩)。
- 全球需求变化
- 外需减弱:贸易摩擦(如欧美对中国光伏、钢铁反倾销)加剧出口压力,33%的中国工业品依赖出口消化。
三、过剩产能的双重影响
- 国内:资源错配(信贷流向低效企业)、环境压力、价格战导致行业普遍亏损。
- 国际:低价出口引发贸易摩擦(如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被指"冲击全球市场"。
四、解决路径:从“减法”到“升级”
- 坚决去存量,优化供给侧
- 淘汰落后产能:依法关停环保、能耗、安全不达标企业(如钢铁、煤炭)。
- 出清“僵尸企业”:通过破产重组、债务核销释放资源(如河北压减炼钢产能4106万吨)。
- 培育新动能,推动高端化
- 技术升级:发展高端制造(如半导体、生物医药)、绿色转型(氢能、节能技术)。
- 创新驱动:鼓励"互联网+"、智能制造(如《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
- 市场化机制与全球协作
- 减少行政干预:严控新增产能,用卫星遥感监控违规扩建。
- 拓展国际合作:通过"一带一路"输出优势产能(如高铁、核电),在东南亚建厂规避贸易壁垒。
- 社会政策托底
- 职工安置:转岗培训、创业扶持、公益性岗位兜底(中央专项资金支持)。
五、关键案例与启示
- 成功转型:空调行业(如美的)通过海外布局(东南亚产能翻倍)、技术差异化,产能利用率达68%。
- 政策警示:李克强强调“不靠强刺激,靠市场机制”,呼吁发扬"晋商精神",创新突围而非依赖资源。
结语中国产能过剩的本质是“低端过剩、高端不足”的结构性矛盾。根治需打破GDP崇拜、硬化预算约束、强化市场出清,同时通过技术跃迁重塑全球竞争力。正如山西转型所昭示:从“依赖资源”转向“依赖人力与创新”,才是可持续的出路。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