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对中国钢铁行业内卷的思考?
2025年07月17日 09:27
海外矿业投资
责编:戚金荣
作者:海外矿业投资
中国钢铁行业的“内卷”表现为恶性价格竞争、产能过剩与结构性失衡,导致大部分企业长期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状态。一、内卷的核心表现与直接原因
- 产能严重过剩,供需持续失衡
- 产量远超需求:2024年中国粗钢产量10.05亿吨,表观消费量仅8.92亿吨,过剩超1亿吨。需求端受房地产下行、基建增速放缓影响,而供给端因历史扩张惯性未有效收缩。
- 价格恶性竞争:钢材价格指数(CSPI)2024年同比下降8.39%,部分地区螺纹钢价格跌破3000元/吨,创8年新低。企业为维持现金流和市场份额,被迫“低价跑量”,违背“三定三不要”(以销定产、以效定产、以现定销)原则。
- 同质化竞争与低附加值困局
- 中低端产品(如普通螺纹钢、热轧板)占比过高,高端特钢供给不足。2024年钢材出口量增长但单价仅778.8美元/吨,进口单价高达1651.1美元/吨,反映技术差距。
- 企业缺乏差异化能力,只能通过“价格战”争夺有限市场,陷入“让利又让本”的循环。
二、深层结构性矛盾
- 产业集中度低,协同能力弱
- 行业CR10(前10大企业市占率)仅约40%,远低于欧美70%的水平。分散格局导致企业难以协同控产,区域市场易出现“踩踏式竞争”。
- 跨区域兼并重组受地方保护主义阻碍,如鞍钢重组本钢后整合效果未达预期。
- 国有企业行为扭曲,市场机制失灵
- 部分国企因“维稳”压力和社会负担,即使亏损仍维持生产。例如广钢吨钢亏损1300元仍持续开工,依赖政府补贴输血。
- 退出机制不完善,“僵尸产能”长期占用资源,拖累行业出清进度。
- 成本刚性挤压利润空间
- 原料价格高位:铁矿石、焦煤等受国际巨头垄断,价格易涨难跌。2024年钢价下跌8.39%,但原料成本降幅仅5.9%,利润空间被吞噬。
- 环保与减碳成本上升:超低排放改造、氢冶金技术投入增加短期负担,中小企业尤为承压。
三、内卷的恶性循环与连锁反应
- 行业效益崩塌:2024年重点钢企利润同比下降50.3%,销售利润率仅0.71%;2025年上半年A股钢企净利润率进一步降至0.22%,14家陷入亏损。
- 创新投入不足:价格战导致研发资金短缺,2023年特钢企业净利润逆势增长28%,但普钢企业因技术升级缓慢持续失血。
- 国际贸易摩擦加剧:低价出口引发反倾销调查,如欧盟对中国钢材加征关税,进一步压缩外需空间。
四、破局路径与行业展望
- 政策引导产能出清
- 工信部修订《钢铁产能置换实施办法》,淘汰落后产能,推行“产能分级管理”。
- 借鉴日本经验:通过政策强制企业合并、锯窑减产,实现供需再平衡。
- 兼并重组提升集中度
- 推动宝武、鞍钢等龙头整合区域资源,打破地方壁垒。目标CR10提至60%以上,增强定价权与产能调控能力。
- 差异化竞争与高端转型
- 特钢与高端产品:扩大新能源汽车硅钢、航空航天特钢等高附加值品类(如抚顺特钢2025年利润增45%)。
- 产业链延伸:从材料供应商向服务方案商转型,如本钢发力汽车板深加工。
- 行业自律与经营策略革新
- 强化“价本利”模式:稳价保量、降本增效,替代粗放“量本利”逻辑。
- 错峰生产与限产协同:参考水泥行业错峰生产经验,平衡供需。
- 绿色转型与出海布局
- 氢冶金、电炉短流程等技术降低碳排放,争取政策红利。
- 抱团出海:通过“一带一路”输出产能,规避贸易壁垒(如东南亚基建需求)。
五、结论:内卷本质是系统性失灵钢铁行业的微利困局,表面看是产能过剩与价格竞争,实则是体制矛盾(国企软约束)、产业结构(低端同质化)与市场机制(退出壁垒)的深层耦合。短期需政策强力出清产能,中长期依赖技术跃迁与全球价值链重构。唯有打破“越亏越产”的囚徒困境,转向质量与效率竞争,行业才能从“红海”驶向“蓝海”。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