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为什么中国钢铁企业几乎不盈利,但西方主要铁矿石企业仍然可以维持铁矿石高价格,高毛利率,高股东回报?

为什么中国钢铁企业几乎不盈利,但西方主要铁矿石企业仍然可以维持铁矿石高价格,高毛利率,高股东回报?

中国钢铁企业与西方铁矿石巨头之间的盈利反差,本质上是全球产业链中资源垄断方与产能过剩方博弈失衡的集中体现。 一、资源垄断:铁矿石巨头的“定价霸权”
  1. 寡头垄断格局全球60%以上的优质铁矿石资源被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FMG四大巨头控制,其生产成本仅12-20美元/吨,而售价长期维持在100美元/吨以上,毛利率超80%。这种垄断源于:
  • 资源禀赋:澳大利亚和巴西占全球铁矿产量54%(澳37.5%、巴16.7%),且矿石品位高、开采成本低。
  • 资本控制:高盛、摩根大通等华尔街资本控股矿业巨头,并通过期货市场操纵价格。
  1. 定价机制失衡
  • 长协定价陷阱:日本财团(如三井物产)早年入股矿山,与巨头形成利益共同体,主导“首发-跟风”定价规则,中国钢企被迫接受高价。
  • 金融资本套利:国际投行利用中国钢铁政策信号炒作铁矿石期货,放大价格波动。例如2024年铁矿石进口均价106.93美元/吨,仅同比降7.08%,而同期钢价跌幅达8.39%。
二、中国钢企的“成本枷锁”与产能困局
  1. 刚性成本挤压利润
  • 原料依赖:中国钢铁业70%原料依赖进口铁矿,其成本占吨钢总成本45%,较五年前提高12个百分点。
  • 物流与环保成本:国内钢厂多在内陆,需二次转运(如宝钢需舟山港中转,每吨增数美元成本);环保改造成本持续攀升,鞍钢2024年环保投入同比增15%。
  1. 产能过剩引发恶性竞争
  • 供需严重错配:2024年中国粗钢产量10.05亿吨,表观消费仅8.92亿吨,过剩超1亿吨。
  • 低端同质化竞争:70%产能集中于螺纹钢等低附加值产品,企业为现金流被迫“亏本销售”,如鞍钢吨钢毛利率跌至-3.54%。
  1. 产业集中度过低中国钢铁业CR10(前10大企业市占率)仅40%,远低于欧美70%水平。分散格局导致企业丧失议价权,无法协同减产。
三、西方矿企的“暴利闭环”
  1. 低成本+高定价权
  • 四大矿商吨矿现金成本不足20美元,而售价长期超100美元,利润率是中国钢企的10倍以上。
  • 需求刚性支撑:中国占全球铁矿进口量60%,即使钢企亏损也需维持生产,矿商通过控制发货节奏维持高价。
  1. 股东回报机制
  • 矿业巨头将90%以上利润用于分红和回购。例如力拓2023年股息率达12%,远高于钢铁行业平均0.71%的销售利润率。
  • 轻资产运营:矿企无需承担钢厂的高额折旧(如中国新建500万吨钢厂投资100亿元)和冗员成本。
四、深层矛盾:全球产业链的价值分配失衡
  1. 资源国VS制造国博弈
  • 矿企依托资源垄断占据价值链顶端,而中国钢企深陷“高买低卖”陷阱:2024年钢材出口均价778.8美元/吨,进口均价达1651.1美元/吨,价差超一倍。
  1. 政策干预失效
  • 早年,中国成立矿产资源集团试图联合议价,但矿山通过渗透钢企生产数据瓦解谈判(如宝钢间谍案)。
  • 国内产能出清受制于地方保护:僵尸企业靠补贴存活,2024年粗钢产能利用率仅78%。
核心矛盾对比表维度西方铁矿石巨头中国钢铁企业市场地位资源垄断方(CR4>60%)产能过剩方(CR10=40%)成本结构吨矿成本≤20美元吨钢铁矿成本占比45%+定价权掌控长协定价+金融操纵被动接受价格,恶性竞争利润率毛利率>80%,股息率12%销售利润率0.71%,吨钢亏损普遍转型能力轻资产运营,资本开支灵活高负债(平均负债率70%)、重资产困局 五、破局路径:中国钢铁业的生死突围
  1. 打破资源枷锁
  • 海外权益矿开发:加速几内亚西芒杜铁矿(储量100亿吨,品位67%)建设,目标2030年自给率提至50%。但是这能保证不把国内钢铁价格进一步降低?
  • 废钢循环替代:提升电炉钢比例(当前仅10%),降低铁矿依赖。
  1. 产业重组与高端转型
  • 强制兼并重组:推动宝武、鞍钢整合区域产能,目标CR10提至60%以上。
  • 高端产品突围:扩大硅钢(新能源汽车)、高温合金钢(航空航天)等特钢产能,甬金股份因特钢业务净利润逆势增50%。
  1. 成本革命
  • 绿色降本:推广氢冶金(河钢吨钢CO₂降至125kg)、余热发电(重庆钢铁年省数万吨煤)。
  • 数字化增效:鞍钢启动1200人数字化专班,目标降低管理成本30%。
结论:垄断红利与制造困局的终极对决西方矿企的高利润源于资源垄断+金融霸权构建的“定价权护城河”,而中国钢企的微利则是产能过剩+议价弱势+转型滞后的必然结果。短期看,唯有通过海外资源掌控(如西芒杜铁矿)和行业强制重组打破囚徒困境;中长期需依靠氢冶金、特钢技术跃迁重构全球价值链。这场博弈的胜负,将决定中国钢铁业能否从“亿吨亏损”走向“质量盈利”。

钢铁行业的关键是要学会如何赚钱!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