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调控政策对钢铁行业的影响有多少?
2025年07月17日 09:34
海外矿业投资
责编:戚金荣
作者:海外矿业投资
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问题长期存在且调控效果有限,是多重深层矛盾交织的结果。 一、地方政府行为逻辑与政策执行偏差
- GDP导向与地方保护主义
- 政绩考核压力:钢铁企业是地方GDP、税收和就业的重要支撑,地方政府主动削减产能动力不足,甚至通过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维持“僵尸企业”生存。
- 置换政策执行走样:国家要求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但实际操作中,部分地方允许企业虚报淘汰产能、保留落后设备,导致“越减越多”。例如,2017年政策要求严控新增产能,但地方仍通过技术改造名义变相扩产。
- 退出机制缺乏地方配合
- 工信部坦言:“企业干不下去就得关门,但地方总想救它”。地方政府为避免失业和社会风险,阻碍市场化退出,使产能无法实质性出清。
二、市场机制缺陷与退出障碍
- 生产要素价格扭曲
- 能源、土地、环境成本未完全市场化,资源税和环保标准执行不严,导致高耗能企业虚增利润,刺激盲目投资。例如,钢铁企业排污费实际征收率低,污染成本未内部化。
- 国企预算软约束与金融依赖
- 国有企业因“维稳”任务和信贷支持,即使亏损仍持续生产。2024年重点钢企负债率超70%,银行担心不良资产上升,被迫续贷,形成“债务-生产”死循环。
- 部分企业依赖政府输血,缺乏通过技术创新或重组脱困的动力。
- “僵尸企业”僵而不死
- 据调查,约15%的钢铁产能属于长期停工但未注销的“僵尸产能”,占用土地、信贷资源,阻碍优质产能释放。
三、政策设计局限性与系统性不足
- 标准模糊与监管漏洞
- 淘汰标准以设备容积(如“400立方米以下高炉”)为主,但企业可通过技术改造规避,而环保、能耗等硬性标准执行不严。
- 2016年环保部要求彻底取缔“地条钢”,但部分企业转入地下生产,监管成本高。
- 缺乏协同配套机制
- 职工安置难:钢铁行业去产能涉及50万职工分流,但再就业培训、跨区域岗位对接不足,东北等重工业地区失业风险突出。
- 债务处置缺位:未建立全国性债务清算平台,企业破产时银行坏账激增,金融机构抵触情绪强。
- 短期运动式治理替代长效机制
- 政策多依赖行政命令(如“五年压减1.5亿吨”),但未建立产能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导致产能反弹频发。
四、结构性矛盾与产业升级瓶颈
- 低端同质化竞争
- 产能集中于螺纹钢、热轧板等低附加值产品(占70%),高端特钢仍需进口。企业缺乏技术升级能力,陷入“降价-亏损”循环。
- 产业集中度过低
- 行业CR10(前十大企业市占率)仅40%,远低于欧美70%水平。小企业数量众多,兼并重组受地方壁垒阻挠,如鞍钢重组本钢后整合效果未达预期。
五、外部环境与全球产业链挑战
- 国际需求波动与贸易壁垒
- 全球经济低迷抑制钢铁需求,而中国低价出口引发欧美反倾销(如欧盟加征关税),进一步压缩外需空间。
- 产能转移受阻
- 政府推动“一带一路”产能出海,但东南亚基建需求增量不足以消化国内过剩产能,且海外建厂面临政治、环保风险。
结论:根本症结在于系统性改革滞后钢铁产能过剩本质是体制矛盾(央地博弈、国企软约束)、市场失灵(要素价格扭曲、退出壁垒)与产业短板(技术低端化、集中度低)的叠加。
- 短期需强化环保、能耗等硬约束标准,建立全国性产能交易平台,推动“真置换”;
- 中期须改革地方考核机制,剥离企业社会职能,完善破产法与金融债务处置;
- 长期必须打破技术封锁(如氢冶金、高端特钢),通过CR10提升至60%以上重塑行业格局。唯有将行政手段转化为市场化、法治化的长效机制,才能跳出“越调越剩”的怪圈。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