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副部长王宝恩
◆ 今年以来,全国降雨、江河来水总体偏少,大江大河汛情总体平稳
◆ 随着主汛期到来,防汛工作存在一些挑战。比如,遇超标洪水或标准内洪水,堤防仍有发生漫顶和溃决的可能;中小水库尤其是病险水库失事风险较大,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损失等
◆ 与上一个十年相比,近十年我国洪涝灾害年均损失率由0.49%下降到0.23%
自6月1日起,我国南方地区进入主汛期;自7月1日起,我国全面进入主汛期,水旱灾害防御工作进入关键阶段。
据预测,今年主汛期我国区域性阶段性旱涝明显,北方洪涝可能偏重,极端暴雨洪涝事件趋多趋频趋强,盛夏可能有较强台风北上影响内陆,灾害风险偏高。
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水利部副部长王宝恩,解读今年汛情旱情的显著特点与潜在风险,阐述水利相关部门在防汛抗旱方面采取的重点工作部署与应对策略,助力各地全面做好防汛抗旱工作,筑牢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固防线。
全国降水总体偏少
《瞭望》:今年防汛形势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与趋势?
王宝恩:今年以来,全国降雨、江河来水总体偏少,大江大河汛情总体平稳。但受局地极端强降雨等影响,个别地方发生山洪、山体滑坡等灾害。雨情、水情、汛情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全国降水总体偏少但分布不均。截至6月29日,全国面平均降雨量261毫米,较常年同期的270毫米偏少3%。降水分布不均,珠江、浙闽、黄河流域较常年同期偏少1~2成,松辽流域较常年同期偏多1成。
二是江河来水偏少为主,长江上游黄河松花江辽河偏多。今年以来,全国主要江河径流量较常年同期总体偏少2成。其中,长江中下游干流偏少2成,淮河干流偏少4~5成,海河流域漳河偏少9成,浙闽地区闽江钱塘江偏少4~5成,珠江流域西江、北江、东江偏少1~4成;长江上游干流偏多1成,黄河干流偏多1~2成,松花江干流偏多4成,辽河偏多1.3倍。
三是入汛日期偏早,大江大河汛情总体平稳。我国今年入汛日期为3月15日,较多年平均入汛日期偏早17天。当前,主要江河水位较常年同期总体偏低,共有304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最大超警幅度9.20米,其中40条河流发生超保洪水,最大超保幅度5.50米,8条河流发生有实测资料以来最大洪水。
《瞭望》:今年防汛工作主要面临哪些风险点和挑战?
王宝恩:随着主汛期到来,大江大河大湖防汛压力进一步加大,甚至可能发生超标准洪水,防汛工作存在一些挑战。
比如,遇超标洪水或标准内洪水,堤防仍有发生漫顶和溃决的可能;中小水库尤其是病险水库失事风险较大,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损失;山洪灾害防治难度大,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部分蓄滞洪区运用时人员安全、工程安全难以保证;受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存在平常低风险突变成高风险事件的可能。
备汛防汛工作有条不紊
《瞭望》:水利部制定了怎样的整体目标,将如何保障其实现?
王宝恩:水利部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抗旱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践行“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确定了“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和确保城乡供水安全目标,扛牢防汛抗旱天职,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加快推进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构建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全面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一是全面排查消除水库、河道、堤防、蓄滞洪区安全风险隐患,加快水毁水利设施修复,确保汛前恢复防洪功能。
二是加快构建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加强多源信息归集共享,迭代优化监测预报结果,实现延长洪水预见期与提高洪水预报精准度的有效统一。
三是科学调度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加快推进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工程建设,迭代优化调度运用方案。
四是盯紧抓牢水利工程安全度汛,逐一落实暴雨影响范围内水库、淤地坝、重大引调水工程、在建工程等安全度汛措施,加强堤防巡查防守,预置抢险力量、料物、设备,确保工程安全。
五是扎实推进小流域山洪灾害“四预”能力建设,加快完善山洪灾害防御体系,全力防范化解山洪灾害风险。
六是严格河湖库水域岸线空间管控,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妨碍河道行洪、侵占水库库容、影响蓄滞洪区运用等突出问题,坚决维护行洪蓄洪滞洪功能。
七是精准施策做好抗旱保供保灌,强化旱情监测和中长期预报,科学精准实施水工程抗旱调度及应急水量调度,建立健全应对连续干旱、长期干旱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
八是建立健全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健全责任落实、决策支持、调度指挥机制。
《瞭望》:截至目前,相关工作进展、成效如何?
王宝恩:目前相关备汛防汛工作正有条不紊进行。
一是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水利部部领导和总师带队开展备汛情况检查,排查水利风险隐患。派出工作组聚焦水工程重点部位全面检查,发现问题以“一省一单”形式督促有关单位及时整改到位。
二是加快水毁修复进度。及时恢复水利工程设施防洪功能,截至目前,纳入水利部监管的4257处重点水毁修复项目已完成4243处、修复率99.6%,其余项目逐一采取安全度汛措施。
三是及时更新方案预案。逐流域修订主要江河防御洪水方案、洪水调度方案和超标准洪水防御预案,开展实战化防洪调度演练。
四是强化“四预”措施。发布山洪灾害气象预警63期;27个省(区、市)1430个县发布10.07万次县级山洪灾害预警,向相关防汛责任人发送预警短信796.7万条,启动预警广播1.26万次,向社会公众发布预警短信1.77亿条。向防汛责任人和社会公众发布江河洪水干旱水情预警244次。
五是科学精细调度水工程。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科学精细调度运用水库、河道及堤防、蓄滞洪区等各类水工程,综合采取“拦、分、蓄、滞、排”等措施,充分发挥流域水工程体系防洪减灾效益。入汛以来长江、淮河、珠江、太湖流域2057座(次)大中型水库共拦蓄洪水254.21亿立方米。
六是坚持旱涝同防同治。精准范围、精准对象、精准时段、精准措施,科学、精细、系统做好水工程抗旱调度,长江流域实施3轮保灌溉补水调度,累计向下游补水72亿立方米,黄河流域春灌期间调度刘家峡、万家寨、小浪底等骨干水工程累计补水92亿立方米,保障抗旱用水需求。
通过一系列汛前准备“组合拳”,有效避免了人员伤亡。例如台风“蝴蝶”登陆期间,我国海南、广东、广西、江西、浙江、湖南、福建等地出现今年以来最强降雨过程,83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广西北流河上游发生2010年以来最大洪水,水利部门及时发布洪水预报、洪水预警,派出工作组赴暴雨洪水防御一线协助指导。
再如6月中下旬,柳江上游干流都柳江发生超历史记录特大洪水,水利部门提前发布超标准洪水预报预警,地方政府根据预警提前安全转移危险区群众近10万人,最大程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截至2025年6月20日,通过系统、科学、安全、精准调度防洪工程体系,初步统计减淹城镇308个(次)、减淹耕地面积145.81万亩、避免人员转移35.71万人(次)。
主动适应极端水旱灾害频发“常态”
《瞭望》:2025年水利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完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在这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
王宝恩:水利部不断夯实抵御水旱灾害坚固防线,加快完善安全可靠的水旱灾害防御“三大体系”。
一是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科学布局水库、河道及堤防、蓄滞洪区等功能建设。实现七大江河干流重要堤防达标三年行动方案目标任务。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三年行动,加快实施72座大中型、2207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启动实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开工建设一批国家蓄滞洪区,严格非防洪建设项目洪水影响评价,常态化开展遥感监测监管。推进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系统治理。推进海堤建设。
二是完善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健全第一道防线,建立健全卫星数据共享机制,深化气象卫星数据应用。统筹规划推进水利测雨雷达组网建设,建设数据归集管理与应用服务平台,制定建设与应用技术规范,加快研发耦合卫星和测雨雷达的“云—雨”降水规律及降水预报模型。强化第二道防线,在暴雨洪水来源区、山洪灾害易发区以及水工程防洪影响区等加密布设雨量站,提高监测覆盖率。深化产汇流规律及水文预报模型研发应用。提升第三道防线,优化水文站网布局,填补监测空白,推进水文测站测验设备和测验方法现代化改造,提升高洪和超标准洪水监测能力,提高极端条件下测验和通讯保障能力。加强洪水演进规律及水动力学模型研发应用,延伸洪水传导预报。以流域为单元,建立健全“三道防线”耦合贯通的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
三是完善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健全责任落实机制,严格落实各项防汛责任制,落细落实水库、河道及堤防、蓄滞洪区管理各层级各环节责任,落细落实山洪灾害预警“叫应”机制和人员转移“五个关键环节”责任,落细落实在建工程、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度汛责任,落细落实薄弱堤段、险工险段、病险水库(闸)巡查防守责任。健全决策支持机制,配强各级水旱灾害防御人才专家队伍。加强“四预”能力建设,并在数字流场“正向—逆向—正向”对洪水风险和工程调度进行推演。健全调度指挥机制,完善会商研判、预警发布、工程调度、专项部署、下达执行环节等措施,落实重大水旱灾害事件调度指挥处置流程,严格指令执行监督。加强旱情、咸情预报和水源调度,确保城乡供水安全和灌区农作物时令灌溉用水需求。
《瞭望》:当前我国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状况如何?
王宝恩:水利部不断加强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工程措施方面,大江大河基本形成以水库、河道及堤防、蓄滞洪区等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通过综合采取“拦、分、蓄、滞、排”措施,基本具备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实际发生的最大洪水能力;全国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达到9000亿立方米,通过综合采取“蓄、引、提、调”等措施,可确保城乡供水安全,最大程度减轻干旱损失。
非工程措施方面,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显著提升,全国各类水文测站由2012年的7万多处增加到2025年的13万余处,收齐全国站点信息由30分钟缩短到15分钟,南、北方主要河流洪水预报精准度分别提升到90%和70%以上,在有山洪灾害防治任务的2076个县建设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
通过综合运用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成功战胜了2020年长江流域性大洪水、2021年黄河罕见秋汛、2022年珠江流域北江特大洪水、2023年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2024年全国26次编号洪水,与上一个十年相比,近十年我国洪涝灾害年均损失率由0.49%下降到0.23%,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供水安全、粮食安全,保障了经济社会稳定运行。逐步消灭了困扰我国几千年的大水大灾难、大旱大饥荒的状况。
(文中所涉数据及汛旱情况截止时间为6月29日)
来源:《瞭望》
作者:贾雯静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