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陈宇
本文转载自中国冶金报社公众号2025年7月3日文章。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1月—5月份的行业累计利润率为1.0%,而这一水平已经是自2022年7月以来的最好水平。随着房地产行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渐被新兴产业所替代,我国钢铁行业整体利润下滑严重。自2023年1月起,我国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整体利润率始终围绕着零基准线上下浮动,累计利润率由2018年的6.0%下降至2024年的0.4%。
我国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运行状况
钢材价格震荡下跌,粗钢利润持续走低。截至2025年5月底,五大类钢材价格皆呈震荡下滑态势。其中,螺纹钢作为建筑钢材和长材的代表品种,HRB400E(20毫米)自2023年3月的最高4416元/吨下降至2025年的3200元/吨附近,下跌幅度接近28%。而作为钢铁初级产品的钢坯价格则由2023年间的最高3680元/吨下降至2025年5月的2920元/吨,跌幅达到21%。受钢材价格持续走低影响,2023年全年我国吨粗钢利润仅为55元,而2024年的这一数值则下降至历史最低的29元。2025年1月—5月份,我国累计吨粗钢利润略有回升至73元,但仍低于2023年的水平,处于历史的低位。
钢材出口激增,成为支撑钢铁市场的重要砝码。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2024年全年,我国共出口钢材11072万吨,其中,棒材1344万吨,角钢型钢591万吨,板材7466万吨,线材262万吨。在中国国内钢材市场渐现疲软的情况下,钢材出口有力支撑了2024年我国钢铁市场的发展。纵观中国钢材出口的历史,2003年后,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加速发展,中国粗钢产量逐年升高,中国从钢材净进口国转为净出口国,而2024年中国钢材出口量达到1.11亿吨的历史第二高值。
对自1980年以来的中国钢材出口量及年产量进行计算分析得出,中国钢材出口占年产量的比例在6.5%~9%之间,按均值7.75%计算,未来中国钢材出口量将大概率在8500万吨,与2024年相比,存在至少3000万吨的敞口。也就是说,一旦3000万吨以上的钢材出口受阻,势必回流国内市场寻求销售,这将对本已饱和的国内钢材消费市场形成巨大压力。如何实现可持续的钢材出口或将成为中国钢铁行业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料强材弱”态势下的中国钢铁工业“举步维艰”。截至2025年5月末,普氏铁矿石价格(CFR中国青岛,62%,干基,不含税)已下降至自2008年6月该指数运行以来的长期价格50分位线附近运行。相比钢材价格自2009年以来的长期价格接近25分位线的运行态势,铁矿石价格依旧表现得相对强势。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我国进口铁矿石及其精矿12.37亿吨,创历史新高。从当月进口数量及进口单价来看,我国进口铁矿石“量价齐飞”的长期趋势依然十分明显。
相对高的原料价格和较低的钢材价格,形成了我国钢铁工业整体“材弱料强”的行业格局,加上产能过剩、环保高压、下游需求偏弱等因素影响,当下的中国钢铁企业可谓是“步履维艰”。
大国竞争下 我国钢铁业面临多重挑战
钢铁行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对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未来,中美大国博弈引发的种种摩擦还将在多层次、多角度频繁暴发甚至升级,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钢铁行业势必面临来自多方面的严峻考验和挑战。
第一,大国竞争导致资源国站队意识明显,我国钢铁原料供应链风险激增。2024年,我国铁矿石进口来源国主要集中于澳大利亚和巴西两国。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2024年中国铁矿石进口总量为12.37亿吨,来自澳大利亚和巴西两国的数量就达到10.14亿吨,占比接近82%。在大国博弈中,美国为了维护其全球经济的霸权地位,不惜采用各种手段,阻碍我国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料的稳定供应。俄乌冲突中,乌克兰被迫采用的“资源换军事支持”的做法被其他国家效仿或复制:刚果(金)近期向美国提出“资源换保护”的做法,就极度威胁了中国企业在该国权益矿的实际产出;菲律宾近期提出的禁止原生镍矿出口的政策,也将极大威胁我国镍金属资源的稳定供应;而特朗普政府就职后的一系列做法,更是刺激和胁迫全球主要资源国“选边站队”。由于澳大利亚本就是美国战略联盟国之一,巴西所在的南美洲又素来被称为“美国的后花园”,这种格局将很大程度上增加我国铁矿石资源稳定供应的风险。
第二,美国重启传统化石能源使用,或将使我国钢铁行业面临一定挑战。2025年1月份,特朗普政府执政伊始就宣布再次退出“巴黎协定”。在美国重启传统化石能源使用后,这一决定使得我国致力于弯道超车的新能源电池行业面临尴尬选择。对我国钢铁行业而言,一方面,欧盟碳关税征收已迫在眉睫;另一方面,传统化石能源影响下的钢铁冶金工艺需加速调整。由于美国业已完成工业化进程且平稳度过了粗钢产量的峰值区间,其废钢及国内铁矿石产量足以支撑该国钢铁工业生产原料的平稳供应,因此,美国重启传统化石能源使用,将有利于其钢铁产品的成本控制以及其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增强,有利于其国内钢铁产业链的重构和完善。我国钢铁行业面临的挑战将增大。
第三,关税战、贸易战将对我国钢铁产品直接、间接出口形成巨大阻力。2025年4月份,特朗普突然对全球各国祭出“关税大棒”,尤其对原产自我国的商品关税一度达到荒唐的340%。虽然经过强有力的对外谈判,最终以美国向我国征收34%关税的结果暂告一段落。不过,作为全球商品制造中心,我国应做好长期应对关税战、贸易战的准备。
第四,国家意志和国际资本操作下的海外投资风险增大。2023年后,国际矿业巨头间的兼并重组逐渐替代了传统行业中的“大鱼吃小鱼”,国际矿业形势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其中,全球排名第一的必和必拓(BHP)公开收购传统行业巨头英美资源(Anglo America)和全球矿业排名第二的力拓合并全球大宗商品翘楚嘉能可引起广泛关注。这两起并购无论哪一件成功,均会掀起大宗商品市场的“轩然大波”。
中国钢铁引领全球钢铁发展 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未来,中国钢铁要继续引领全球钢铁发展,必须解决以下关键问题。
一是我国钢铁行业依赖海外资源的整体状况仍将长时间持续。随着中国钢铁工业进入粗钢产量峰值区间运行,未来中国对以铁矿石为代表的钢铁原料需求仍将持续旺盛。因此,在国内资源因自然禀赋限制而增产乏力的情况下,我国必须做好海外权益资源的安全保供。
二是中国较大的粗钢产量、较低的出口价格招致频繁的反倾销调查。出口对于现阶段粗钢产量达峰后的中国钢铁工业而言十分重要,能够起到关键的调节和纾解产量压力的作用。因此,中国钢材出口的整体协调和疏导工作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三是中国巨大的内需市场未来需承载中国钢铁工业健康有序发展的主要责任。因此,确保国内大市场对我国钢铁行业的容量支撑,以及面对种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应急指挥与风险管理能力必不可少。
四是中国钢铁工业在粗钢产量达峰的同时,还将面对国民经济增速下降、以房地产为代表的下游需求减少等困难,以及“双碳”、节能环保、打造新质生产力的使命担当。
虽然现阶段,我国钢铁行业将面对国内外种种不确定性问题的严峻挑战,但我们坚信,钢铁行业全产业链全产品品类的优势是我国参与全球钢铁行业竞争的最大底气。未来,如何化优势为胜势是中国钢铁工业继续引领全球钢铁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新形势下我国钢铁行业 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大国博弈下的全球钢铁行业总体格局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对于目前正在奋力迈向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道路的中国钢铁行业而言,面对新形势下行业发展的重重考验,必须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考虑问题,思考应对之道。钢铁虽“冷”,其背后的博弈却很“热”。
基于以上考虑,笔者对新形势下我国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坚持改革开放并坚定不移地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作为全球的制造中心,我国每年贡献全球粗钢产量的53%。作为钢铁生产的主要原料资源,铁矿石的安全保供不能单靠国内资源实现,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开放,为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和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活水。要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与投资国就合作机制、税收、文化、法律等方面进行全面沟通,避免海外投资过程中文化、宗教、法律、财税方面的矛盾和冲突,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绿色发展。积极倡导“走出去”企业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大力实施ESG行动工程,树立中国良好国际形象。加强大国外交的发力支撑,通过外交途径赢得所在国政党、民众的支持,通过共建、互助赢得当地社区、工会的信任,保障并增强我国金属矿业海外投资的权益、质量和效益。
第二,加速制定国家铁矿石资源常态化监管制度和资源安全保障应急预案。中国作为全球粗钢的主要生产、消费国,建议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针对国家铁矿石资源安全问题实施常态化监管,在国家层面制定必要的应急预案,确保在市场关键节点和面对突发事件时有章可循、有备无患;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市场监督、行业协调和舆论监管能力,全力做好市场调研;针对行业存在的“痛点”精准施策、精确“打击”。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高度重视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保密工作,关键步骤前必须严防和杜绝市场消息“满天飞”的现象。
第三,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借助市场化力量,挤出相对低效产能,保证我国钢材的整体市场竞争能力。同时,相关部门要全力发挥督导、组织、监督和协调职能,既要持续约束过剩产能,又要避免钢铁产品细分领域“内卷”加剧、集中增产、“一哄而上”,确保在钢铁全链条、各环节的协调、有序和健康发展,鼓励行业内企业横向重组和产业链企业纵向兼并。
第四,周密规划长周期动态合理的资源收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和平与发展成为全球的主旋律。而国家战略收储作为和平时期有效化解一国稀缺资源高度对外依存的关键有效手段,在“二战”结束后被各国“高频”使用。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相关信息,美国自1955年起,为确保充足的航空航天领域资源保障,对钽这一重要小金属资源进行国家收储至今。建议国家相关部委尽快设计出符合中国钢铁工业未来发展实际国情的最优方案,总体规划铁矿石资源的整体收储,适时加大对铬、铌、锰等国家稀缺资源的收储力度,鼓励、加大企业社会责任收储力度,通过多种储备组合的方式从容应对潜在的资源断供风险,保障国家钢铁原料供应安全。
第五,长远谋定,着力打造原生、再生资源并举的资源保障新格局。建议国家相关管理部门根据国家重点行业、重点工程的需求,制定适合我国经济高质量健康发展的长期资源梯次开发策略和严格的资源开发监控机制,避免“小矿大开”和“大矿小开”。同时,要因时因势循序渐进、加大国内废钢资源的利用水平,着力打造我国原生、再生资源并举的国内铁资源大循环系统和铁矿石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保供的新格局。
作者 | 左更 中国金属矿业经济研究院首席专家
(本文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中国金属矿业经济研究院)
免责声明
上述内容仅代表研究员个人观点,不代表经研院观点和立场,并非给他人所做的操作建议。内容仅供参考之用,读者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信息而取代自身独立判断,应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本公众号不对任何因使用本公众号所载任何内容所导致或可能引致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Email: mr@minmetals.com 长按、扫描二维码,或者微信中查找“金属矿产”关注。主编:金志峰责任编辑:陈琦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