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5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生态文明领域20项重大科技成果”正式发布,“黄河调水调沙理论与实践”成功入选。
2002年以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已持续组织开展了32次调水调沙。这项坚持了24年的系统工程,究竟“调”出了什么?又为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带来哪些新质生产力支撑?
黄河研究专家指出,调水调沙正以协调水沙关系、防洪减淤、改善生态等多重功能,深刻改变着黄河和黄河保护治理理念。
24年探索实践,在重塑水沙关系中关照河流生命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血脉,同时“善淤、善决、善徙”,历史上被称为“中国之忧患”。
如何趋利避害,让黄河成为永远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深刻指出,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要保障黄河长久安澜,必须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完善水沙调控机制。
协调水沙关系、实现黄河长久安澜,是一代代黄河保护治理工作者的不懈追求。
以王化云为代表的老一辈治黄专家,提出“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洪水处理理念。1986年,他概括性地提出“拦、用、调、排”四字治河方略,其中“调”就是调水调沙,为破解“河淤堤高、人沙赛跑”难题开拓了新的思路。同时,他提出把减淤作为小浪底水库的重要开发目标之一,为探索“调水调沙”提供实践条件。
黄委经过长期分析研究,提出“黄河下游河道具有泥沙‘多来、多排、多淤,少来、少排、少淤’的特点,来水量不大时,若将水库前期蓄水加载于来水之上,混合水体将会产生‘1+1>2’的输沙效益”的观点,进一步深化了对调水调沙的认识。
黄委总工程师魏向阳解释,尽管黄河水沙严重不协调,但只要找到合理的水沙搭配比例,水流就能挟带更多的泥沙入海。
调水调沙,正是塑造这种合理的水沙关系的有效手段。它利用干支流水库群对水沙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利用水流冲击力将水库和河床淤积的泥沙冲入大海。这种“以河治河”方式既能减缓水库淤积、刷深河槽,又能优化河道淤积形态,使河道更顺畅,淤积风险减小,中常洪水漫滩概率减少。
2002年7月,随着小浪底水库的建成运用,黄河调水调沙试验正式启动,“拦、调、排、放、挖”系统处理和利用泥沙中的“调”从理论走向实践。
调水调沙实施之初,国内外尚无可借鉴的经验。2002年至2004年,黄委连续开展了3次调水调沙试验,涵盖小浪底、三门峡、万家寨等干支流水库群及近2000千米河道,4.5万人次参与,千万组数据积累,最终创立了单库调节、空间水沙对接、干流水库群联合调度三种基本调水调沙模式,初步构建起水沙调控理论体系,为小浪底等水库多排泥沙、延长拦沙库容使用寿命找到了新途径。
2005年,调水调沙开始转入生产运行,截至目前已开展了29次。虽然调度手段日益成熟,但调水调沙试验创立的3种基本模式至今仍在沿用。
2003年黄委提出“原型黄河、模型黄河和数字黄河”的“三条黄河”,开始试验尝试“三条黄河”联动治理黄河的新方法,并成为保障调水调沙成功实施的核心驱动力。
调水调沙不仅是一项破解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难题的治河实践,更是中华民族“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共生”智慧的当代结晶。
2004年,黄委提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理论框架,通过建设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塑造使河道主槽不萎缩的径流过程、塑造河口三角洲生态系统良性维持的径流过程等9条治理途径,恢复河流应有的健康状态。
这一理论将调水调沙从“工程技术手段”升级为“生命维系工具”,标志着对黄河保护治理的认知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一步升华。
2013年国务院批复的《黄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进一步明确“拦、调、排、放、挖”为综合处理泥沙的方针。2023年4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国家完善以骨干水库等重大水工程为主的水沙调控体系,采取联合调水调沙、泥沙综合处理利用等措施,提高拦沙输沙能力。”正式确立了调水调沙在水沙调控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使这一实践从技术探索、理论创新迈向法治化、规范化的新阶段。
小浪底水利枢纽开启汛期调水调沙运用
36.5亿吨泥沙入海,改写河床淤积抬高的历史
黄河调水调沙,究竟“调”出了什么?
2005年1月,由多位院士和专家组成的水利部鉴定委员会,对调水调沙试验进行审查鉴定。专家一致认为,其首要成效是显著提高黄河下游河槽过流能力。这对改善日益恶化的河道形态、减少洪水漫滩及滩区受灾概率、遏制“二级悬河”发展、减少黄河大堤决口风险等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为何河槽过流能力如此关键?历史数据对比非常鲜明:20世纪80年代,黄河下游流量6000立方米每秒时两岸安然无恙;而1996年8月,东明段流量仅1920立方米每秒就漫滩,致使23.8万亩农田绝收。
这种“小水酿大祸”的反常现象,症结在于黄河下游主河槽过流能力严重不足——如同“浅盆盛水”,稍有来水就会漫溢。
“要破解这一困境,必须刷深河槽,提高河道输水能力。黄河下游河道全长786千米,若采用机械清淤,成本高且可能破坏生态环境。开展调水调沙,充分利用自然力量提升河道水沙输送能力,方为可持续之策。”魏向阳说。
32次调水调沙,实现小浪底水库以下河道全线冲刷,累计输沙入海36.5亿吨,下游河道主河槽平均下切3.1米,河道最小过流能力从2002年的不足1800立方米每秒提升至5000立方米每秒左右,彻底改写了下游河床持续淤积抬升的历史。
2021年黄河中下游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秋汛,干流形成3次编号洪水,经水库调蓄后,两次将花园口水文站天然洪峰流量超10000立方米每秒削减至4800立方米每秒,避免了下游滩区140万人转移和266千公顷耕地受淹,充分验证了调水调沙的实战成效。
调水调沙在提升流域整体防洪能力的同时也减少了下游滩区漫滩概率,改善了滩区发展条件。此外,调水调沙期间黄河流量增大,沿河省份抓住有利时机,加大引水力度,仅2025年就引水6.9亿立方米用于抗旱保灌,有力保障了粮食安全,最大限度支撑了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31.5亿吨泥沙出库,小浪底水库寿命得以延长
库容是水库的生命。当泥沙不断淤积在库底时,水库的蓄水能力、调节能力将大幅下降甚至完全丧失,水库就“名存实亡”了,成为河流的过水通道。
小浪底水库总库容126.5亿立方米,其中拦沙库容75.5亿立方米。按照原设计方案,拦沙库容预计可以使用20年,到2020年就全部淤满了。但如今水库运用了26年,泥沙淤积量仅35.31亿立方米,占拦沙库容的47%,远低于预期。
小浪底水库寿命得以延长,调水调沙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截至2025年,通过调水调沙,小浪底水库累计排沙31.5亿吨。这不仅大大延长了小浪底水库的使用寿命,还为完善黄河水沙调控体系赢得了时间。
当前调水调沙主要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开启小浪底水库闸门下泄清水,冲刷下游河道,直到水位降至预定高程;第二阶段同步启用万家寨、三门峡水库,让高含沙浑水潜入小浪底水库清水层下方,扰动库尾泥沙形成异重流,携带泥沙出库。
2004年第三次调水调沙试验首次成功塑造人工异重流,将440万吨泥沙带出小浪底水库,同时,水库的淤积形态得到调整改善。
“目前,调水调沙已为小浪底水库赢得40%以上的拦沙库容,未来在建设完善中游水沙调控体系基础上,持续优化水沙调控调度机制、创新调水调沙方式,长期维持一定的拦沙库容是可能的。”黄委水旱灾害防御局方案处处长张丙夺表示。
调水调沙不仅为小浪底水库“扩容”,也为其他水库泥沙淤积“减负”。2025年8月上旬,精准调度刘家峡水库,利用异重流排沙技术成功应对洮河年度最强沙峰,既减少库区泥沙淤积,又保障电站安全运行,成为“浑水排沙+清水发电”模式的有益实践;9月上旬,组织实施上中游重点水库联合排沙调度,累计排沙1.3亿吨,创下海勃湾、万家寨、龙口三库联合排沙最高纪录。数据显示,2023年至2025年,黄委通过持续开展上中游重点水库联合排沙调度,促使5座水库累计排沙3.5亿吨,黄河干流水库库容实现系统性恢复。
三门峡水利枢纽开启汛期调水调沙运用
16.5亿立方米黄河水滋养,河口三角洲焕发生机
深秋俯瞰黄河三角洲,浅滩芦花似雪,万亩苇荡翻金。远处,轻云与万鸥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在15.3万公顷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380种、约600万只鸟儿长空穿梭,形成蔚为壮观的“飞行编队”。黄河三角洲也因此被誉为“鸟类国际机场”。
然而20多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由于天然水资源匮乏、人类用水量激增、缺乏科学管理,黄河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断流,1972至1999年的28年中,有22年出现断流,其中1997年断流长达226天,断流河道绵延704千米,从入海口一直上溯至河南开封。
珍贵的黄河水既是尾闾河道的命脉,也是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的生命之源。频繁断流导致河口地区水沙资源量锐减,引发淡水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降低、土地盐碱化加剧等一系列问题。
黄委从2008年调水调沙开始,向黄河三角洲清水沟流路生态补水。2010年,又开始向断流34年的刁口河流路补水。通过两条流路大流量期间持续补水,河口生态得到保护修复,生态系统实现正向演替。
截至2025年,调水调沙期间已向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实施17次生态补水,总补水量16.5亿立方米。特别是2020年以来,年均补水量不少于2亿立方米,有效促进了保护区湿地面积恢复和生物种类增加,生态与社会效益显著。
补水中的黄河三角洲现行流路
曾一度消失近30年的珍稀鱼类——黄河刀鱼,因栖息繁衍环境改善迎来种群复苏。“最近一次生态调查中,我们仅撒网3次,就在一网中捕获3条野生黄河刀鱼,最长的竟然达到34厘米。”济南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高级工程师郑琳琳兴奋地说。
除了黄河刀鱼,鲤鱼、鲫鱼等鱼类,同样得到保护。从2023年开始,黄委在调水调沙小浪底水库排沙期,调度陆浑、故县、河口村等支流水库加大下泄流量,稀释干流高含沙水流,在伊洛河、沁河入黄口形成大面积清水带,让鱼类有了新的“庇护所”。调水调沙持续冲刷河槽、稳定河势,使生物栖息地不断优化,促进了河流生态系统稳定和水生物多样性提升。
随着古贤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作为解决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后续动力不足的关键工程,两大核心水利枢纽携手提供强劲动力,将让调水调沙更加“游刃有余”。
从历史深处走来,向未来奔流而去。调水调沙,这项凝聚着中华民族治水智慧与生态哲思的宏大实践,已深刻重塑了母亲河的模样与命运。这条承载着民族记忆的大河,正以安澜、健康的新姿态,见证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