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次
特别关注
水利部科技委咨询报告
1 我国洪水资源化利用现状与对策建议
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洪水资源化利用专家咨询组
·“十五五”水安全保障规划
5 长江流域“十五五”水安全保障形势要求及思路举措
廖志伟
前
13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成效、问题与对策
方瑜,邹民忠,王素芬等
19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与展望
王欢,陆文红,徐磊
水生态
25 水沙调控背景下长江中游水沙变化及水体营养环境特征分析
石浩洋,杨文俊,郭辉等
32 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流域水质安全保障研究
王凯,梁祎,高媛媛等
河湖保护治理
41 融冰期西辽河主要控制断面流量变化规律及水库优化调度策略
朱钦博,潘英华,王海玲
水资源管理
47 完善用水权改革基础工作的研究与建议
李国正,马素英
工程建设运行
·TBM应用发展专题
56 TBM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进展及发展方向
赵宇飞,张云旆,杨建喜等
65 引江补汉工程超大直径TBM集群设备选型及配置关键技术
宋志忠,李蘅,邵小康等
摘 要
特别关注
长江流域“十五五”水安全保障形势要求及思路举措
廖志伟
摘要: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长江流域水安全关乎国家长治久安。总结了长江流域水安全保障取得的成效,深入分析了长江流域水安全保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并从充分发挥水利战略规划的引领作用出发,提出了长江流域“十五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编制的总体思路,以落实水利高质量发展“六条实施路径”、加快水利新质生产力发展适应重大生产力变革为指引,从守护长江安澜、加快建设现代化水网、全面推进河湖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持续推进数字孪生长江建设、进一步提升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不断完善流域治理体制机制法治体系等六个方面提出了水安全保障重大举措,为支撑新时期水利高质量发展、谋划长江永葆生机活力的发展之道提供决策依据,为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长江力量”。
前 沿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成效、问题与对策
方瑜,邹民忠,王素芬,牛俊,康绍忠
摘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重要基础设施,在保障粮食稳产增产、维护农村水资源安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面临系统性挑战,部分区域存在设施年久失修、功能退化等问题,直接影响工程可持续运行效益。分析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稳定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保障农村用水安全、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和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深入剖析了现行体制中存在的部门职责不清、规划统筹不足、建设资金短缺与分配失衡、缺乏有效的管护机制等问题,针对性提出了厘清部门职责边界、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增加投入和均衡资金配置、系统总结推广管护经验、加强科技支撑等建议,以期推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高质量发展,提升农业生产韧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与展望
王欢,陆文红,徐磊
摘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是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推动灌区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水安全的重要举措。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丰富经验。简述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目的和意义,梳理了改革经历的4个发展时期,以近10年各地改革实践、做法经验为基础,总结了取得的主要综合成效;针对改革的各项机制建设,分析梳理了各地实践中形成的适合推广的经验;详细阐述了用水计量技术、水价形成、工程管护等主要改革机制的基本内容和要求,针对性地归纳提炼出各地改革实践的创新性举措,形成有指导意义的具体做法。剖析了当前改革工作仍面临的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计量设施配套不足、奖补长效机制难落实、基层管护体系不足等困难,并结合改革实际展望今后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工作方向,主要包括深入巩固改革长效机制、以数字化科技手段推进灌区现代化建设、完善以用水量测体系为基础的用水管理机制、健全农业水价和奖补动态调整机制等,以期为我国进一步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水生态
水沙调控背景下长江中游水沙变化及水体营养环境特征分析
石浩洋,杨文俊,郭辉,曹慧群,胡曼,朱鑫鑫,鲍城成
摘要:长江三峡工程及其上游梯级水库群的联合调度运行改变了中下游水沙输移过程,清水下泄与中游大型支流、湖泊的复合水动力作用共同重构了水体营养环境格局。基于2023—2024年完整水文周期的系统监测,揭示了湖北宜昌至江西九江河段泥沙特性、营养盐及溶解性有机质(DOM)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水库调度显著改变了泥沙组成特征,汛期泄洪过程导致粉粒占比急剧升高至95.2%,泥沙中值粒径呈现出3.2~59.5μm的空间分异,支流入汇对局部河段的黏粒富集具有显著贡献;水沙耦合作用对营养盐迁移转化具有选择性影响,极细泥沙显著增强了对磷的吸附能力,溶解态硅酸盐与泥沙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氮素分布主要受人类活动调控,与泥沙特性的相关性较弱;DOM组分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演替特征,非汛期以微生物源腐殖酸为主,汛期则新增陆源黄腐酸和其他特征腐殖质,其组分数量从非汛期的2种增至汛期的4种。研究揭示了三峡工程体系调控下“水沙-营养盐-有机质”的协同变化特征,为长江中下游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流域水质安全保障研究
王凯,梁祎,高媛媛,闫峰陵,蒋蓉,陆海明
摘要: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流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其水质安全直接关系到京津冀豫受水区近1.18亿群众的饮水安全。系统梳理了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流域水质安全保障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及规划方案,从水源地水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水环境综合治理、综合监测体系完善、水资源优化调度、突发水污染事件应对、体制机制法制建设等方面全面总结了水质安全保障已取得的成效。针对新形势下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流域水质安全保障仍面临的长期性、复杂性问题,分析了水源地汛期水质波动、局部库湾水华、面源污染负荷、消落区管理困难、突发水环境事件等影响水质安全的问题,探讨了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体制机制有待完善、资金保障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等水质安全保障工作面临的挑战,并结合国家战略水源地定位及新阶段发展要求,提出深化水源地水质风险防控、推动法律法规制修订、建立健全治理体制机制、完善资金保障机制、加强科技创新攻关等对策建议,为持续保障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流域水质安全提供参考。
河湖保护治理
融冰期西辽河主要控制断面流量变化规律及水库优化调度策略
朱钦博,潘英华,王海玲
摘要:以西辽河2025年春季调度为研究背景,以水库联合调度和海日苏水文站流量过程为研究对象,系统揭示了河道融冰-水库调度-流量演变的协同作用规律,探究西辽河春季调度期间更加合理的水库调度方式。研究表明,融冰初期需在保证行洪安全前提下适当增加水库下泄流量,以加快冰盖融化速度,抢抓有利调度窗口期;河段冰盖破裂后,依据海日苏水文站断面流量变化节点,适时调整水库组合下泄流量;开河初期,水库组合下泄流量可增加至20~30m/s;开河中后期需逐步增加水库组合下泄流量,以抵消入渗损失增大的影响,水库组合下泄流量可增加至50~60m/s,以满足开河期海日苏水文站断面60m³/s的最优调度流量;畅流期,水库组合下泄流量需继续增大,同时遵循“调增滞后”原则调整水库组合泄流方式,规避洪峰叠加影响。该研究可为西辽河流域生态水量调度科学决策和优化管理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水资源管理
完善用水权改革基础工作的研究与建议
李国正,马素英
摘要:围绕深化用水权改革,系统阐述了用水定额、取水许可、计划用水、用水计量和水价改革等在用水权初始分配、用水权交易、水资源监测3个关键环节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用水权改革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6方面21条对策建议。围绕强化用水定额管理,提出将用水定额作为取水许可审批、用水计划下达、水费计收的强制性依据,并将在黄河流域实施的强制性用水定额做法推广到其他缺水地区;围绕严格取水许可管理,提出将专项审计、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纳入取用水监管体系,明确试运行期、运行期和延续期精准确定许可水量原则,探索开展对用水户持有水权收取基本费用等;围绕深化水价制度改革,提出根据投资来源合理确定水利工程资本收益率,参照生产资料价格、生活公共服务成本的价格水平和调整期限,合理确定供水价格的调整幅度和期限,并对水价改革影响进行定量分析,提出探索建立风险评估及预警制度;围绕完善计划用水管理,提出推进计划用水管理向水预算管理转型,统一公共供水管网内、外用水户政策等;围绕健全取用水计量监测体系,提出实施用水计量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构建用水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数据集中管理与分级共享等;围绕生态补偿,提出构建统一规范平台规则体系,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并就用水权与排污权总量同步划转、水权收益反哺生态补偿相关场景进行了探索。
工程建设运行
TBM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进展及发展方向
赵宇飞,张云旆,杨建喜,叶明,徐全
摘要:TBM广泛应用于水利、交通、采矿等相关行业隧洞/隧道工程中。得益于高度的机械化和信息化集成,相较于传统钻爆法施工,在适宜掘进的围岩(中硬岩)条件下,采用TBM工法能够保障施工安全、高效。近年来水工隧洞工程呈现出距离长、洞径大、埋深大等特点,建设要求逐渐提高,更宜采用TBM法施工。国产TBM制造水平的提高使得装备的整体性能、关键部件制造能力和智能化水平得到了充分提升,增强了TBM对于复杂地质条件的适应能力。系统梳理了TBM技术在我国水利工程中的应用进展与未来方向,重点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总结引汉济渭、滇中引水等标志性工程中TBM应对复杂地质的实践经验,梳理我国水工TBM隧洞工程的发展脉络;二是分析新型装备、新材料与新技术在提升TBM适应性方面的创新突破,总结提炼核心技术和瓶颈问题;三是探讨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在实现TBM自主决策、状态自感知与绿色施工中的前沿应用,展望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水利工程发展中的重要性。研究旨在为我国水利工程TBM技术发展与实践提供体系化参考,推动行业技术迭代与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引江补汉工程超大直径TBM集群设备选型及配置关键技术
宋志忠,李蘅,邵小康,牛运华,朱学贤,李雅诗
摘要:引江补汉工程是我国骨干水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我国在建单洞最长、洞径最大、综合技术难度最高的有压输水隧洞,工程建设中首次应用超大直径TBM集群施工,突破了我国水工隧洞TBM选型与配置的技术局限。在引江补汉工程输水隧洞TBM集群选型研究中,应用了基于不利地质条件阈值和深部复合地层TBM适应性模糊数学综合评价等量化选型技术,通过地质与结构适应性、安全性、经济性、工期保障率等多要素综合评价,提出了4台敞开式、3台单护盾式、2台双护盾式和1台双模式共10台TBM集群选型方案,同时配置了敞开式TBM钢管片安装系统、法向预应力锚固钻机、双护盾式TBM锚网喷支护系统、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多功能超前钻机系统和TBM集群智能管控平台装备等创新性技术系统,探索形成我国复杂地层深埋长大隧洞工程超大直径TBM集群选型与针对性配置新模式。
责编 | 王慧
排版设计 | 赵墨
校对 刘磊宁
审核 | 杨轶
监制 | 李坤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