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发展之路》课程被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列为全校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养平台课程。课程目标为:
第一,分析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历程、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使学生能够理解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基本制度环境、商业逻辑,建构房地产行业未来的发展图景;
第二,为房地产行业相关领域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个分析的框架,也力求为有意愿在相关领域发展的学生提供未来职业发展规划的前景指导;
第三,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总结,掌握行业分析框架,并能将方法论拓展到其他领域未来机会与挑战的分析中。
上课时间:2025年11月3日(周一) 18:45-22:00
Part I 18:45-20:15 主题演讲
张利:设计科学范式下的城市人因研究
一、课程核心框架
本次课程围绕“城市人因研究”展开,分为4个部分:
存量提质的时代背景、设计科学范式下的城市人因基础理论、实践应用案例、近期攻关方向与展望,突出“时代需求驱动理论创新,理论指导实践落地,实践反哺研究方向”。
二、存量提质的时代背景
随着中国城市快速增量时代的结束,高质量设计正面临从理念到方法的深刻变革。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建筑学科应当聚焦资源效率、设施性能、空间体验及大众舆论等可量化维度,将这些“明确问题”作为实证研究的主战场。
对这些可量化要素的科学回应,不仅构成建筑学中自然科学问题的重要来源,更是推动设计质量提升、实现以人为本城镇化的关键路径。
三、设计科学范式下的城市人因基础理论
1. 科学机理
建筑学科学问题分为“聚焦物”(建筑物理学已有成熟研究)和“聚焦人”(当前亟待突破)两类,需让空间逻辑从“物”回归“人”。建筑学虽无原生的科学基础,但通过引入决策科学、计算科学、数据科学和认知科学等关键测度,能够构建起有效的实证研究框架。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在沉浸式环境中测试顶峰俱乐部内圆与外环相对位置,选择停留时长与活动承载最优方案,实现赛时与赛后可持续利用。
2. 公共建筑与展览空间
三山五园艺术中心:通过行为热力图、视觉追踪等技术精准识别出声光环境与动线布局问题,显著提升了空间使用品质。
威尼斯双年展数字孪生:通过机器人与观众互动,学习并预测人流移动规律,同时收集展品受欢迎程度数据。
上海人民广场地铁站:构建虚拟模型开展寻路实验,分析视线仰角、注视时长等数据,优化标识位置,使寻路效率从44%提升至81%
4. 城市人因决策推演平台应用
清华大学一站式服务大厅:使用“可感知、可互动、可迭代”设计平台,通过虚拟环境实现公众参与设计决策,开创了空间设计的新模式。
上海空间艺术季“量子里弄”:打造公众参与平台,用户可投票选择偏好方案,助力城市微更新。
1. 攻关方向
低穿戴设备依赖的体感任务测试:结合数字环境高还原与屏幕空间交互设计,实现体感任务量化计算。
低算力需求的高效数据采集:依托移动/网页终端,在保障数据质量的前提下,降低算力依赖,支撑大规模人群行为与认知数据库建设。
“好房子”作为一种技术集成的宜居产品:编制《人因化设计导则》,在公共建筑中进行技术集成形成定制化的人因产品,推动人因化设计在居室空间应用,形成新的空间产品规格,联动全产业链迭代。
2. 展望
设计科学化是不可逆趋势,聚焦可量化部分,并非取代创意与文化诠释。
建筑行业需打破学科与行业边界,走向跨学科协作,建筑师能否作为“协调者”继续发挥作用正取决于我们行业看待知识变革的态度。
公共空间干预需以多学科知识为支撑,更好服务于人的真实需求,提升空间品质。
六、关键结论
高质量城镇化进程亟需深化建筑学实证研究,其关键在于从设计实践中凝练科学问题,将实验方法融入设计流程,并通过研究成果指导设计迭代。
“研究—实践”循环模式已成为提升空间设计质量的有效路径。
目前,清华大学建筑类学科正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全球同行共享实证研究经验,共同推动建筑类学科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院长 吴璟教授 为讲课老师颁发感谢状
参加课程的老师和清华校友总会城乡建设专委会到场嘉宾合影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