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煤炭行业正处在破局求变的十字路口。一方面,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加速推进,风光水电等可再生能源的替代效应持续凸显,一定程度上挤压煤炭市场空间。另一方面,煤炭行业“内卷式”竞争仍存,部分煤炭企业“以量补价”,创新动能不足。
在保供稳价与转型突破任务并重的关键节点,煤炭行业如何优化提效?近日举办的中国煤炭经济30人论坛(CCEF-30)第三十四次专家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凝聚共识、分享灼见。
“煤炭行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将会从总量扩张转向弹性调控,从粗放开采转向创新驱动,从单一能源供应转向多能互补保障。”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党委委员、副秘书长张宏表示。
健全价格机制,保障市场稳定运行
回顾我国煤炭行业发展历程,张宏指出,自2000年以来,我国煤炭市场经历了高速增长、深度调整、企稳回升、剧烈波动四轮行情:2000年至2010年随经济扩张量价齐升,2011年至2015年陷入全行业亏损,2016年至2020年企稳,2021年至今又因多重因素陷入剧烈波动。
张宏认为,2012年起逐步实施的电煤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基础价+浮动价”定价机制,为电煤价格稳定和行业平稳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但近年来,部分地方和企业“保供紧张时扩大长协比例、市场宽松时缩减比例”的短期行为,加剧了煤价大幅波动情况。
“这种波动会打乱企业的生产计划,加剧市场无序竞争。”张宏说,稳定价格不能仅局限于煤电领域,还要在煤焦钢、煤化工等产业建立长协机制,保障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稳定运行。
业内人士指出,作为全球最大的煤炭进口国,我国每年煤炭进口量约5亿吨,占全球煤炭贸易量的近40%,但庞大的采购规模并未转化为相应的议价权,反而长期陷入“国际高价买入、国内低价消化”的被动循环。
河南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原常务副总经理宋录生认为,可以参考我国铁矿石集中采购的相关经验,探索由行业协会牵头或龙头企业带动,组建煤炭进口领域的协同机制或联盟,尝试推动统一采购、统一谈判,避免内部竞争;探索人民币结算模式,减少汇率波动对采购成本的影响,让进口煤成为稳定国内市场的“缓冲器”。
锚定高质量发展,共谋新增长赛道
“要千方百计从我们的脚下寻找新的增长空间和新的增长赛道。”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原司长李福龙说,煤炭行业需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工作流程再造和生产方式转变。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校长汪文生直言,当前行业的“内卷”仍停留在“量的简单竞争”,而真正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在“质上卷”。
华电煤业集团党委副书记刘书德表示,煤炭行业长期存在“价高时多产创收、价低时以量补价”的思维定式。这恰恰加剧了市场供需失衡与行业内耗。而要实现长远健康发展,必须践行“向上卷、向外卷、向前卷”的三维转型逻辑。“向上卷”聚焦生产端提质,是要从“挖得多、挖得快”转向“挖得好”,通过智能化、绿色化提升每一吨煤炭的科技含量;“向外卷”着眼产业链延伸,要打破单一煤炭生产的产业边界,拓展“煤电路港航化工”一体化布局;“向前卷”则瞄准绿色转型目标,推动“黑色产业”向“绿色产业”跨越,充分利用矿区资源发展风光电项目,实现生态修复与能源生产的协同推进,筑牢行业高质量发展根基。
煤炭产业布局优化同样至关重要。新疆作为未来我国煤炭核心增产区,其发展模式成为专家关注的焦点。数据显示,2024年,新疆煤炭产量首次突破5亿吨,达5.4亿吨。2025年,新疆煤炭产量预计同比增加2000多万吨。“运距长、成本高”的现实难题,阻碍着新疆煤炭产业的长远发展。
煤炭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经理付兆辉表示,应统筹研究新疆煤炭的最优利用路径,对原煤外运、煤电外送、煤制油气等多种利用模式的经济性进行科学论证,并结合国家宏观产业布局,合理规划新疆煤炭开采与消纳规模,让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市场优势。
多能融合发展,守牢能源安全底线
“能源革命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紧密相连,新能源的高质量发展需以传统能源的安全可靠替代为基础,而煤炭行业的转型也离不开新能源技术的赋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原副所长张有生说。
“十五五”期间,我国煤炭消费总量将进入峰值平台期。“燃煤发电仍然承担着全国55%的发电量、70%的顶峰能力和近80%的电网调峰能力。尤其是在极端气候与国际能源市场波动的大环境下,煤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保障作用。”张宏说。
煤炭与新能源如何实现高效融合?付兆辉表示,推动煤炭与新能源耦合发展的技术也是新质生产力,“零碳矿山”正是煤炭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典型场景。他进一步解释,“零碳矿山”就是以“源网荷储”一体化为核心路径,系统性挖掘矿区资源潜力,利用塌陷土地、屋顶空间发展光伏发电,推广绿电直供以降低对外部传统电力的依赖;高效利用高低浓度瓦斯及矿井水余热余压等资源,补充微网电力供应;搭配电化学储能、绿电制氢技术,提升能源存储与转化效率;将煤炭开采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结合,实现低碳转型。
中国煤科重庆设计研究院副总经理马骁介绍,该研究院在稳固传统煤炭设计业务基础上,深化与低空产业、机器人产业、人工智能产业的跨界合作,将多领域技术成果赋能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业务,形成“煤炭技术+新兴产业+新能源”的协同发展模式。
马骁说,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不应局限于单一领域的延伸,而是要通过技术跨界、产业联动,将产业链做得更深、更长、更宽,为煤炭行业在新型能源体系中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翟丽影版面编辑:谢吉东
编辑
来源:中国煤炭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