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内突发火灾、车辆故障,或是遭遇暴雨浓雾等极端天气——这些曾经让司乘人员揪心的突发状况,如今在G60沪昆高速雪峰山隧道有了更智慧的应对方案。近日,这条重要交通要道落地了一套“全程化管控+体系化预警”的隧道安全智慧体系,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将应急响应提速50%,风险识别准确率达95%以上,让每一次穿行隧道的旅程都多了一份安心。
全息感知,让风险“看得见”
过去,隧道内的安全问题多依赖人工巡查或单一传感器监测,难以做到全面覆盖、实时响应。如今,雪峰山隧道内部署了千余个高精度感知设备,形成一张覆盖结构、环境、交通、设备等多维度的“无形监测网”。
隧道衬砌的细微变形、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的微妙变化,“两客一危”车辆的异常轨迹,都已被系统实时捕捉。借助AI视频分析,系统对追尾、抛洒物、行人闯入等事件的识别准确率超98%;通过数字孪生技术,隧道整体“健康状态”以三维可视化形式动态呈现,管理人员可一目了然,提前干预。
智能研判,让预警“更精准”
“风险预警不能只靠单一指标,而要像医生看病,综合多项‘症状’来判断。”技术团队介绍,该系统构建了多维度预警指标体系,从结构安全、环境风险、交通事件和车辆行为四个层面协同分析,可大幅提升预警准确性。
依靠该系统,能更早发现前方隧道内的异常情况——无论是环境恶化、设备故障,还是有车辆出现异常行为,系统都能在风险萌芽阶段发出精准预警,为后续的疏导和处置争取宝贵时间。
全程闭环,让应急“更快一步”
预警之后,如何快速响应是关键。雪峰山隧道建成的应急管控体系,实现了“监测—预警研判调度处置评估”的全流程闭环管理。
“过去出事后再响应,现在系统在风险刚出现时就开始自动处置。”项目负责人表示。一旦系统识别到火灾、车辆故障等突发事件,会立即触发预警,同步推送处置方案,一键联动隧道内通风、照明、情报板等设备,引导司乘人员安全通行,并为救援力量开辟快速通道。这一闭环模式将应急响应效率提升了50%以上。
跨域联动,构建“安全共同体”
隧道应急不是“单打独斗”。该系统打通了设备、隧道、层级之间的壁垒,构建起跨域联动的“安全共同体”。当某条隧道内发生事故,系统会自动触发周边隧道的分流方案,避免次生拥堵。同时,建立“隧道管理所市级监控中心省级应急指挥部”三级响应机制,预警信息将根据事件等级,自动推送至对应层级,实现信息直达、协同指挥。
在一次货车超温事件处置中,系统实时识别风险,并通过沿线情报板发布车辆超温信息,快速引导车辆至处置区,成功避免了一起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从“单点监测”到“全程护航”,雪峰山隧道的智慧升级,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以司乘需求为核心的生动实践。随着这套“全程化管控+体系化预警”模式在更多隧道推广应用,未来,每一位司乘人员在穿越隧道时,都将感受到一份由科技编织的“隐形守护”。
公路知识派
《中国公路》杂志社旗下公路交通领域的知识分享平台。公路交通领域最前沿知识、最权威百科、最实战干货全搜罗。
推荐阅读
长按下图识别小程序
即可订阅2025年杂志
编辑:李贝贝
校对:闫可欣
审核:余大鹏苗挺节
来源:湖南高速公路
转载请在文章前面注明转载于微信公众号“中国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行业资讯传播平台,《中国公路》(高速版)杂志话题交流、编读互动平台。
长按可关注并标星
觉得文章精彩,点个在看吧!↓↓↓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