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日报新媒体新湖南客户端发布《湖南打造千亿级智能农机支柱产业正逢其时》专题报道,其中以中联重科旗下中联农机为案例,介绍在湖南智能农机产业生态中,龙头企业如何引领产业集群发展。以下是报道全文。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王晓红 于一
丘陵山地起伏的湖湘大地上,一台台智能农机正悄然改变着传统农业大省的生产方式,也孕育着湖南又一个千亿级支柱产业的崛起。
01
产业基础:从“三山一平原”走出的农机强省
翻开湖南的地图,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部丘岗起伏,北部湖盆平原沃野千里。多样的地理特征孕育出复杂多元的农业生产场景,水稻、油茶等传统优势产业对农业机械始终保持着旺盛的需求。
湖南省农机产业正是从这天然的“试验场”一步步成长、壮大。湖南农机产业规模已位居全国第一方阵,以丘陵山区特色农机为主攻方向,涌现出一批细分领域的行业先锋。
目前,湖南农机生产企业超过46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52家,全省农机装备产业产值占全国10%的份额。水稻有序抛秧机、油菜种收机、大豆玉米联合播种机、油茶采收机、红薯收获机……湖南已成功自主研发43款整机装备,破解多个领域“无机可用”“无机好用”的难题。凭借湖南工程机械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势,中联重科、铁建重工、山河智能等全国工程机械头部企业纷纷进入农机市场。在郴州、娄底等地,一批农机专精特新企业崭露头角。
02
战略布局:政策引领与体系构建
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智能农机产业发展,从政策引导、立法保障到资金支持,构建全方位的产业培育体系。2023年,湖南省启动实施“百亿强机工程”,持续3年每年推动投资100亿元用于农机产业发展。目前,以湖南智能农机创新研发中心为引擎,常德高新区、郴州苏仙区、娄底双峰县为基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核心区、丘陵山区设施农业区、数字农业区为示范区,“一中心三基地三示范区” 的智能农机装备产业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为助力智能农机打造又一个千亿支柱产业,2025年7月,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湖南省促进智能农机装备产业发展若干规定(草案)》,标志着湖南将通过立法推进智能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规定草案共十八条,明确省市县三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职责,将智能农机装备产业发展纳入全省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同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推用融合的智能农机装备协同创新体系,加快打造全省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
03
龙头企业:中联农机引领产业集群发展
在湖南智能农机产业生态中,龙头企业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2025年,中联重科宣布投资95亿元,在湖南湘江新区建设数智网联高端农机装备产业项目。该项目占地面积约1500亩,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高端农机装备及成套新型重要零部件“灯塔工厂”。
近年来,中联重科为打破欧美等西方国家对我国高端农机市场垄断和技术封锁,以国之大者为使命、以“产业报国、制造强国”以己任,紧跟国家战略,坚持走自立自强、自主研发振兴民族工业的发展道路。
中联重科自2014年进入国内高端智能农机领域以来,历经十多年“磨剑”,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海内外员工4000多名,公司占地1705亩,有约36.7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智能工厂,工厂遍布河南、安徽、湖南等多个工业园区,销售市场遍布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了与国际农业机械产业水平相一致的现代化制造新体系。去年实现营收创历史新高,以35.2亿元净利润领跑行业,同比增幅显著。预计今年农机板块35%-45%的收入将来自海外市场。
“十四五”以来,中联重科以高端、国际、新能源为指导思想,确定以“聚力转型,精进提质”发展方针,聚焦拖拉机与收获机两大核心产品,通过“突围产品—精品工程—王牌产品”阶梯式发展路径,实现市场竞争力、市场影响力提升。同时,中联农机顺应智能化、绿色化、网联化趋势,紧跟行业发展趋势,突破一批“卡脖子”、新能源、智能化的关键零部件,成功构建一条先进且完整的农机高端零部件产业链,打破欧美农机巨头对我国高端农机市场的垄断与技术封锁,实现“换道超车”。
目前中联重科已是工信部农业机械链主企业。2020年收购德国农机具拉贝公司,2021年成为中国首家联合国农业机械长期采购合作商。2025年,中联重科提出在“十五五”期间着力打造千亿级新能源高端智能农机产业集群战略,着力创建中联重科未来产业智慧城和灯塔工厂,跻身世界一流高端智能农机装备制造业前列。
如今,中联农业机械已建有国家、省部级创新平台9个,50余个测试平台,每年研发投入近2亿元,超1000人从事农业机械研发,专利超1800余件,牵头或参与国家、省部级重大科技创新项目20余项,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团体标准20余项,公司产品覆盖耕、种、管、收、储全流程,建成拖拉机、抛/插秧机、主粮作物收获机以及秸秆捡拾打捆、烘干等11大系列127款农机装备的产品体系。在国内多省以及欧洲、北美建有农业机械研发和制造基地。其中轮式收割机、烘干机、履带旋耕机国内市场份额稳居前列,中大马力拖拉机出口国内第一。从国产最大喂入量联合收获机、350马力混合动力拖拉机,到国内最大批式粮食烘干机、全球首台串联式混合动力智能收获机,再到2025年9月19日下线的全球最大马力高端智能电驱无级变速拖拉机,中联重科快速推出众多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标杆产品,实现多品类、多技术路线产品的全面突破,彰显了公司农业机械的创新速度和全链条协同新成效。
当前,在国家战略的加持下,中联重科抢抓发展机遇,搭乘国家战略的“快车”,正依托在工程机械领域积累的技术、制造、管理优势,全力推动农业机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打造科技型领军企业和千亿产业集群,争做世界一流的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助力我国“人工智能+农业”国家战略和农业强国战略的实施。
04
培育壮大:像培育工程机械一样培育智能农机
湖南智能农机产业“掌门人”——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认为,智能农机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更是一个万亿级的庞大市场,蕴含着巨大的商机与潜力,国家层面也相继出台了一些利好政策,鼓励支持高端智能农机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湖南打造智能农机又一支柱产业正逢其时,机不可失。他建议省委、省政府决策层要像当年培育工程机械产业一样,培育壮大农机产业,打造湖南又一个千亿级支柱产业集群。
当下的湖南智能农机产业就像40年前的工程机械产业一样,正处于一个前景广阔的初创发展期,既需要政策层面的“阳光雨露”和“输血”,又需要市场“造血”。湖南工程机械历经40年来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强到优,如今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工程机械研发和制造基地。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作为湖南省首个千亿产业集群,早在2022年产业规模就突破2500亿元,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全球的7.2%,规模连续十年居全国第一。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铁建重工等4家企业跻身全球50强,成为湖南制造业的支柱产业和享誉全球的响亮“名片”。
翻开湖南工程机械产业的发展史,主要经历四个阶段的发展历程:
一是萌芽初创期(1978-1990),从无到有,政府奠定产业根基。初创期长沙工程机械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起步。通过组建长沙建筑机械研究所(1978年)、布局一批国有机械企业(如浦沅工程机械总厂),以及推动资源要素向重点企业倾斜,完成了核心基础条件的积累。实现了技术奠基、国企成立、明星企业示范的三重突破和产业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起步。
二是加速发展期(1991-1999),从有到大,政府聚焦产业培育。随着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推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长沙工程机械产业进入加速发展期。中联重科(1992年改制成立)、三一重工(1994年)、山河智能(1999年)等龙头企业相继诞生,形成整机“四小龙”格局,产业集群初步成型。构建了国有、改制、民营三类企业并进的发展新格局,产业集群初步成型。
三是扩张追赶期(2000-2011),从大到强,政府推动产融结合与开放创新。借助中国加入WTO(2001年)及基建、房地产需求爆发,长沙工程机械进入黄金十年。中联重科(2000年)、三一重工(2003年)、山河智能(2006年)相继上市,产业规模于2010年突破千亿元,成为全国最重要工程机械基地。2010年长沙工程机械产业成为全省首个千亿产业集群,实现从大到强的历史性追赶。完成了“资本市场登陆——国际扩张——技术追赶”三级跳,国内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扭转关键设备依赖进口局面。
四是调整跨越期(2012-2025),从强到优,政府主导逆周期调控与智能化升级。面对行业周期性波动(2012-2016年低迷期)及中美贸易摩擦、疫情等挑战,长沙工程机械通过智能制造、服务化转型实现跨越。2021年集群获工信部首批先进制造业优胜集群,四大企业连续入围全球50强。2020年产业规模突破2500亿元,四大企业跻身全球50强,实现从强到优的生态化升级。“湖南工程机械产业的迅猛崛起,是省委、省政府决策层战略引领、市场活力激发、多主体协同治理的典范。政府从战略前瞻性、政策连续性、智力创新性等多方面对产业发展起到了聚力引领的重大作用,特别是在产业发展的关键节点,省里都出台了一系列前瞻性的扶持政策和财力支持,助力工程机械产业做大做强,为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的‘长沙模式’典型案例,为新时期湖南智能农机产业发展壮大提供了成功经验与典范。”湖南省委重大决策咨询智囊团首席专家、省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首届委员、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刘茂松教授说。
05
技术创新:攻坚丘陵山地农机瓶颈
没有丘陵山区的农业机械化,就没有湖南省的农业机械化。湖南省近七成的国土面积为丘陵、山地,田块细碎分散,高低不平、形状不规则,导致农机下田难、作业难、转运难。对此,湖南省以丘陵山区农机装备关键共性技术为主攻方向,推进重大科研项目“揭榜挂帅”。
2023年5月,为攻克我国南方丘陵山地适用农机装备少、复杂地形地貌下动力性与机动性差、智能化程度低的技术瓶颈,湖南省启动“丘陵山地适用高效智能农机装备研发”项目。近年来,在利好政策指引和市场需求下,科研单位与农机企业群策群力,已自主研发出轻型履带拖拉机、水稻油菜机收减损装置等41款适合南方丘陵山区使用的特色机具。中南大学牵头研发的水稻除草机器人、湖南大学牵头研发的农用变速箱、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研发的芥菜收获机等已进入中试阶段。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教授戴宏亮团队牵头,成功研制出我国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用拖拉机液压机械无级变速箱,实现平滑换挡,让农机在丘陵山区复杂地形条件下作业更灵活。
在娄底市双峰县,湖南省农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计划投资1.2亿元进行数智化设备改造升级。公司负责人刘若桥介绍,投入5200万元改造的加工车间即将投入运行。全自动智能设备将替换人工分拣、人工上下料、人工转运等原有工序,应用智能激光切割、机器人焊接、3D视觉检测等技术,预计产能将提高3倍左右。
智能农机正改变传统农业的“农耕模式”。
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界牌乡木浪村,种植大户何江介绍,智能插秧机插出的秧苗笔直、均匀,可以节省一个劳动力,作业精准度高。植保无人机,在农田上空按照预先设定的航线和参数进行施肥作业。他购置的新款无人机配备70升超大药箱,相比同类型号容量提升40%。何江算了一笔经济账,“100亩左右的水稻,人工做下来的话要50—60名劳动力,纯人工大概3天才能够完成。现在用机械化插秧机、旋耕机和无人机,基本上是一天半可以完成100亩的工作量,比以前的手工作业每亩成本降低了200元左右。”
在郴州市安仁县,湖南省气象局与湖南生平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打造了一款“天帮忙·农机一键达”信息服务平台。平台实行“共享农机”,农户将所需农机机型、作业面积、价格等信息填好,就会有农机手在线“接单”。通过平台匹配,已有1000多名种植户和600多名农机手实现互惠互利。
06
服务体系:构建现代农业服务网络
为全面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湖南省农业农村厅于2025年7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省级区域农事服务中心建设切实提升粮油生产综合保障能力的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坚持“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功能定位、统一规范管理”,在建设省级区域农机服务中心基础上,延伸推进集中育秧(苗)、机械化作业、飞防植保、烘干加工、秸秆综合利用、农机维修及技术培训等“一站式”综合农事服务。到2027年底,全省重点打造投资1600万元及以上的农事服务中心15个以上、投资1200万~1600万元的30个以上。
双峰县荷叶镇金门村,鑫农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当时,由于地处丘陵山区,很多农机进不了田,一到农忙时节,农民苦不堪言,越来越多的人放弃耕作。
葛可为、贺俊青夫妇主动返乡创业,购置一批小型农机具,为农民提供机耕,集中育秧、机插、机抛、机收、机烘、运输、储藏以及农资供应等全程社会化服务。10年过去,合作社成员发展到465人、带动当地农民2000余户、服务面积1.42万亩。
通过多年努力,湖南省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各项关键指标稳步提升。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0月,湖南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58.59%。水稻产量连年稳定在615亿斤左右,综合机械化率为83.89%;通过使用水稻插秧机和有序抛秧机,机种水平由2019年的34.1%提高至54.11%,有序抛秧比机插秧的单产高8个百分点以上。油菜连年稳定在2200万亩以上,综合机械化率每年以3.3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2024年达到69.02%。通过使用油菜开沟施肥播种一体机,作业更加简便,作业成本降低,油菜单产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
07
挑战与对策:突破产业发展瓶颈
尽管湖南智能农机产业发展迅猛,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湖南农机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分布相对分散,集聚效应不足,研发创新存在短板。与农机使用相配套的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与人工智能、5G、北斗导航等信息技术结合应用的先进产品较少。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新技术与农业融合不够。
目前,湖南省正多措并举推动产业升级:一是强化创新支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推用融合的智能农机装备协同创新体系;二是优化产业布局,打造智能农机装备特色产业集群、构建产业链;三是加大财政支持,安排智能农机装备购置、应用等方面补贴资金;四是完善基础设施,建立智能农机装备推广应用示范基地,打造智能农机装备典型应用场景。此外,2025年5月,湖南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高效实施2025年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补贴政策的通知》,将补贴范围从15类机具扩围至27类,并提高补贴标准,单台最高补贴额可达8万元。
08
未来展望:打造以中联农机为龙头的世界级产业集群
湖南智能农机产业的未来发展路径已经清晰。2025年6月,湖南省领导调研中联农机时强调,要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发挥湖南所能为导向,突出丘陵山区农机这个优势特色,持续锻长板、补短板、强基础,加快打造智慧智能农机产业链发展高地。
要凝聚合力,强化政策、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聚焦增强创新动能,强化科技自立自强;聚焦提升发展质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一是聚焦培育竞争优势,锻强产业链供应链;二是聚焦拓展发展空间,加强融合示范应用;三是聚焦提高开放水平,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四是多措并举推动我省农机装备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跃升。
在湖南湘江新区,中联重科投资95亿元建设的数智网联高端农机装备产业“灯塔工厂”即将拔地而起。这是湖南打造世界级高端农机装备产业集群的核心制造基地。湖南智能农机产业正稳步向着千亿产业集群的目标大步前行,刷新湖南农业强省新版图。
关注我们,新鲜资讯一手掌握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