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近日发布《煤矸石山生态修复技术规范》国家标准(GB/T46425—2025)(以下简称《标准》),《标准》由中国矿业大学教授胡振琪牵头制定,确立了煤矸石山生态修复的总体原则、工作流程、调查评价、生态修复工程设计、主要技术要求、监测与管护等全链条技术措施的相关要求,将于2026年2月起实施。
随着煤炭资源持续开发,煤矸石作为排放量最大的工业固体废弃物之一,其治理与利用已成为制约矿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历年堆积的煤矸石不仅压占大量土地,还可能引发粉尘污染、水体污染、土壤酸化等环境问题。特别是酸性煤矸石山,由于硫分含量高,易自燃产酸,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长期危害,治理难度较大。面对煤矸石“增量大、历史存量多、规模化处置难”的现状,制定科学、统一的生态修复技术标准迫在眉睫。
《标准》提出应按照“安全优先、因地制宜、分区治理”的总体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状况,针对原始压占地貌及煤矸石堆积复合地貌,采取相应的生态修复措施,确保生态修复目标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生态修复工作与当地的生态环境相协调,并有利于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稳定提升;应根据煤矸石山灾害隐患以及生态环境问题调查与评价结果,进行合理分区,并选择适配的生态修复技术进行科学治理,达到长效稳定的目的。
在工作流程方面,明确在煤矸石山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开展生态环境问题识别与评价,进行生态修复工程设计,确定修复目标,选择适配的生态修复技术,形成设计成果,经施工、验收后,做好监测与管护。
《标准》的出台,将有效解决长期存在的治理技术不规范、治理效果参差不齐等问题,推动煤矸石山生态修复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全文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