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经营发展篇 | 中冶华天:逐浪碧水砺初心 智领新质谱华章

经营发展篇 | 中冶华天:逐浪碧水砺初心 智领新质谱华章

往期精彩回顾

点击蓝字,关注中国五矿”

今年是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成立75周年。75年来,中国五矿栉风沐雨、披荆斩棘,以坚韧不拔的奋进姿态和深耕矿业的执着定力,书写了一家中央企业在矿业报国中与祖国风雨同进的时代篇章,绘就了一代代五矿人在矿业强国中接续奋斗的历史画卷。

在这承前启后的重要时点,我们开展“庆祝中国五矿成立75周年·经营发展篇”主题宣传,从“稳增长、抓创新、强产业、促改革、防风险、保安全、强党建”七个方面,全方位梳理总结中国五矿一路走来、砥砺奋进的高质量发展成果,以及五矿大家庭中各成员奋勇争先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进一步凝聚全体五矿人继往开来、再启新程的强大力量。

奋起“千钧棒”,荡涤污泥浊水;践行“两山论”,助建生态福地。作为国内领先的水环境治理综合服务商,中冶华天积极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以独具特色的技术创新、核心装备、方案规划、工艺设计、工程施工、智能运营等全产业链竞争优势,为客户提供工业水处理、市政水处理、村镇水处理、河道水利、水环境综合治理等治水领域全过程、全方位服务。

近年来,中冶华天秉承“矿业报国、矿业强国”初心使命,以专业协同融合打造经典工程,以科技创新驱动提升城乡环境,以资源优化配置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在水环境治理领域承建近千项工业水处理项目、百余座城镇污水处理及湿地净化项目、17座城市20多项水环境综合治理区域示范项目。其中,马鞍山市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不仅开创了长江流域重工业城市治水治污先河,更助力马鞍山市斩获“全国首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首批中央财政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项目”等多项高级别荣誉,在中国五矿75载壮阔历史中谱写出一曲动人的绿水青山赞歌。

汇智融合:专业协同打造经典工程

历经多年发展,中冶华天聚焦“一低三高”(低成本、高标准、高技术、高质量)核心竞争能力,在技术与装备研发、标准编制、专利申请和评优评奖等方面积累了显著的先发优势,能够汇聚多方专业力量,打造堪称典范的水环境工程。

截至目前,中冶华天已构建起涵盖河流诊断及基于环境容量的解析技术、黑臭水体异位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水体生态系统构建与维护技术、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与生态消纳技术、农村污水处理工艺技术、畜禽养殖粪便无害化与资源化利用技术、水环境监测、预警与维护系统等全维度绿色技术体系;自主研发的离心自吸混合式倒伞型曝气机、联通均衡高效曝气转盘、少齿差减速潜水推流搅拌机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成功构建不停水检修装备体系,一举解决困扰污水处理行业的检修停水难题;主编16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拥有120余项国家专利、1项美国发明专利授权,获国家级、省部级、市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

在马鞍山水环境项目中,中冶华天面临18条水系、91处水体、35处黑臭水体、398.49公顷水域面积、28座排涝泵站、1150千米市政雨污水管网清疏、检测、修复,以及315个小区雨污分流改造等庞大治理体系,工程难度之大、建设之复杂、任务之重,在国内水环境综合治理中实属罕见。由于矿渣、化工废水、重金属等水源污染复杂且点多面广,项目需要统筹考虑水质净化、生态修复、排涝防洪、景观建设等多重目标,对技术集成和跨专业协同提出了极高要求。

项目团队创新性整合了水资源、水安全、水污染控制、水生态、水经济、水文化六个专业领域,形成跨专业协同的综合治理方案。按照“三查、三治、三联动”治理思路,组织专业团队摸排全市水系管网,精准把脉问诊,实现了一水一策的精准治理。在治理过程中,团队将水利工程的防洪排涝功能、环境工程的污染控制技术、生态工程的系统修复方法、景观设计的美学理念、经济学的成本效益分析和文化传承的历史脉络有机融合。以慈湖河治理为例,不仅解决了黑臭水体问题,还通过生态驳岸改造、湿地系统构建、滨水景观打造,将昔日的“龙须沟”变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网红打卡地”,实现了从单一治水向水环境综合治理的跨越。

马鞍山水环境项目建成后,慈湖河、雨山河等清亮入江,实现了河畅、水清、安全,多处水域不仅吸引众多市民前往休闲娱乐,还先后接待多地政府部门考察团参观,成为长三角乃至整个长江流域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明星项目”,持续发挥绿色示范效应。

在此后的深圳新洲河流域水环境提升工程(深圳市新洲红树碧道项目)中,中冶华天进一步展现了跨专业协同攻坚的强大优势。项目融合水利工程、景观设计、生态修复、智慧水务等多专业技术,打造了深圳福田区首条都市型碧道,不仅提升了水质,还创造了丰富的滨水空间,以崭新的“生态名片”带动了周边区域价值提升,树立了水环境高端治理领域治水融城新标杆,成为跨专业协同的又一典范之作。

中冶华天深圳市新洲红树碧道项目

科技赋能:创新驱动提升城乡环境

科技创新是中冶华天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公司始终坚持将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持续从政策、资金、人才、考核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在关键技术攻关和装备研发应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近年先后获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实现科技创新核心驱动,为提升城乡环境提供支持。

在马鞍山项目中,中冶华天将水环境监测、预警与维护系统等多项自主研发技术集成应用,实现了从传统治理向智慧治水的跨越。项目团队建立了完善的智慧水务平台,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河道水质、水流状态、设备运行等的实时监测和智能调控,不仅提高了治理效率,大幅降低了运维成本,还实现了长效管理。

针对慈湖河这一马鞍山“母亲河”水动力差、生态系统脆弱、景观效果差等痛点,项目团队综合应用了人工湿地技术对污水厂尾水进行生态活化、水质提升,以水系和绿地景观为依托,打造城市绿肺,贯通河道、绿道,显著改善了生态景观面貌。通过设置循环水泵,形成“造流”,提高河道水体流动性,增加水体溶解氧含量,真正做到“流水不腐”。经过整治,慈湖河在黑臭水体消除黑臭基础上,断面水质陆续达到地表V类、Ⅳ类甚至是Ⅲ类水标准,无污水直排入河,沿河景观显著提升,母亲河再现青春靓丽。

马鞍山尖担沟治理更是科技赋能的生动体现。面对曾被国家长江办、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列入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黑名单”的严峻局面,中冶华天组织技术攻关团队,针对性制定了“截污纳管雨污分流,排查排口追根溯源,清淤驳岸生态修复,活水保质内部循环,在线监测智能管理”五步治理方案。通过“箱涵开窗+正本清源”技术创新,将工业企业偷排污水的暗涵打造为水清、岸绿、景美的靓丽工业园区“水地标”,水质指标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Ⅳ类标准,成为工业园区河道治理的典范,其治理模式可全面推广。

农村污水处理同样彰显科技力量。在马鞍山市郑蒲港新区农污项目中,中冶华天立足农村实际,为每个村庄量身定制微型污水处理站,采用专有水处理工艺,日处理能力达15吨,出水清澈见底,完全达到排放标准。项目还配备了自主研发的农村生活污水信息化监管平台,实现运行数据实时监测和远程操作,用科技手段解决了农村污水治理中普遍存在的工程点分散、处理效率低、运营维护难等痛点问题。

在技术装备研发方面,中冶华天持续推动装备研发应用,已研制并推广应用漂浮式排水管道缺陷探测船、分散式农村污水处理设备等多个水环境治理高端装备。其中,分散式农村污水处理设备有效解决了农村污水处理设备处理效率低、闲置率高等问题,依托公司装备制造基地实现标准化生产并成功对外销售,市场反响良好。这些技术装备的研发应用,不仅提升了项目实施效率,也推动了行业发展。

中冶华天马鞍山水环境项目治理后的慈湖河焕然一新

精细管理:优化资源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精细化管理是企业打造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中冶华天注重完善管理体系,创新管理方法,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对庞大治理工程的有效管控,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保驾护航。

面对马鞍山水环境项目长达16年的运营维护期,中冶华天构建起以污水泵站、调蓄池、景观绿化、人工湿地、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末端截污设施、雨(污)水管网运营维护为核心的“护水、保水”长效管理机制。通过建立完善的巡检制度、保养规范、应急响应流程,确保每个设施都处于良好运行状态。同时,依托智慧水务平台,实现对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和故障预警,大大提高了运维效率和质量。这种精细化的运维管理模式,真正实现了“长治久安”。

在马鞍山市郑蒲港新区农污项目中,针对14个行政村、100多个自然村的分散施工特点,项目团队创新管理方法,采取分片分区、化整为零的施工策略,建立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从材料进场到工序验收实行全过程精细管理。同时,提炼并应用“当天开挖,当天埋管,当天回填,及时清扫”的高效施工法,最大限度减少对村民的影响,并建立畅通的沟通协调机制,及时解决施工中的问题,既确保工程顺利推进又体现民生温度。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大部分工程,正全力冲刺年底全部完工,展现了精细化管理的高效执行力。

中冶华天总承包马鞍山郑蒲港新区水环境治理和农污项目整治工程

资源有效配置同样体现在人力资源建设上。中冶华天高度重视水环境板块的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通过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打造了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技术研发团队,为技术创新、项目攻坚提供坚实支撑。目前,团队拥有高级工程师、博士等高层次人才,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高达88%,专业覆盖水处理技术、环境工程、生态学、自动化控制等多个领域,确保在关键技术领域保持领先优势。团队主持研发的“城市河湖智慧检测及生态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城市雨污水污染削减及管控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研发”项目分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中国中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在市场拓展中,中冶华天同样贯彻精细化管理理念。公司建立“总部—区域—项目”三级营销体系,配备专业团队深耕重点区域,实现从单一项目承接向区域市场开发的跨越。2024年以来,相继在江西、江苏、山东、安徽等地中标多个污水处理、湿地净化、水环境治理和运维项目,覆盖工业园区、城市片区等多个场景,构建起覆盖多个区域的市场网络。

精细化管理带来了显著成效,是打造新质生产力的生动体现:2018年,助力马鞍山市高分入选全国首批20个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2019年,马鞍山中心城区33条黑臭水体消除黑臭,通过安徽省住建厅验收,超额完成国家序时进度考核目标;同年,中冶华天被授予“长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工作先进集体”;2022年,助力马鞍山市获得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落实重大政策取得明显成效督查激励;2024年,深圳市新洲红树碧道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同时也是广东省唯一获奖的碧道项目;2025年,助力马鞍山市入选首批中央财政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项目。

中冶华天马鞍山水环境项目尖担沟黑臭水体治理工程

从长江之畔的马鞍山到南海之滨的深圳,从工业园区污水提质提标到农村地区分散污水治理,从“全国首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到“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冶华天始终坚守“矿业报国、矿业强国”初心使命,将技术创新与工程实践深度融合,不断奉献治水精品、践行央企责任。展望新征程,中冶华天将继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握科技创新“利剑”,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新质生产力,推动水环境治理行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五矿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金属矿产企业集团,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智慧与力量。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中国五矿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