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峦叠嶂的黑山梁上,一群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铁路青年,用洋镐和铁锹亲手移走一座石山,在茫茫戈壁过上了诗意生活。
景峡站是兰新铁路新疆段上一个不起眼的小站,它蜷伏在黑山梁西侧一处皱褶里,四野皆是戈壁,就像是被外界遗忘的“一粒沙”。
2021年,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哈密工务段新成立了景峡线路车间,负责兰新铁路尾亚站至思甜站间189公里线路的养护维修工作。车间共有39名职工,平均年龄不过30岁。
初来时,大家只能窝在这个山梁里,手机信号时断时续,窗外是望不尽的土黄。与城市的喧嚣相比,这片土地尽显荒凉。但荒凉的底色上,总有人不认输,在景峡的这群年轻人没有放弃,决定亲手改造自己的家园!
建家的第一步,是从“移山”开始的。
工长阿力木江·尕依提发现,在车间院落一侧有一个小山包,要是挖走了,不但会增加一个很好的休闲角落,还会使“家”里开阔许多。这个想法得到全车间人的一致同意,挖山改造,说干就干!
“没有机械,我们就自己动手干”,困难没有让这群年轻人屈服,更没有退缩,他们干起了工务人的“老本行”,一镐一锹,一车一石,像极了现代版的愚公移山。
数日之后,15车石块被清走,170平方米的空地豁然开朗。
他们在这里修馕坑、架烤炉,打造露天休闲餐吧,亲手在这片戈壁滩上,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温馨小家”。 工作之余,年轻人聚在这里看电影、聚餐烧烤、唱歌跳舞、为工友庆祝生日,小站的日子越来越有烟火气。
有了这一个成功的案例,景峡线路车间的“愚公移山”改造工程就算是正式启动了。
他们发现不远处的山梁上手机信号满格,于是每当黄昏时分,大家不约而同地走向那里,打电话、和家里人视频通话、散步、看风景……很快,这个山梁就成了景峡“公园”的观景台。
观景台的风景还不错,近处可以看到驰骋的火车、风力发电机;远处可以看到夕阳、雪山,还有哈密方向隐隐约约的灯火。
灵感在寂静中发芽,这群年轻人又搞起了“大动作”。他们用废弃的水泥盖板,从车间向山顶铺出了一条路,把废弃的暖气包制作成了休闲桌椅,又将废旧的器材盒子做成道路两侧的花盆。
他们在山梁的最高处,立起了一个凉亭,命名为“砺风亭”,一路上还安装了太阳能景观灯,天黑以后,一片赤橙蓝绿青蓝紫。
说到安装这些景观灯,大家也费了不少功夫。由于风大,裸露的灯和电线用不了几天就会被刮坏,甚至干脆被大风刮走。
年轻人们聚在一起头脑风暴,想出了解决办法——把灯和电线都隐藏到石头的缝隙里固定,这样不但解决了风大的问题,若隐若现的灯光还给小站的夜晚增加了一丝神秘。
小站越变越美,职工们也越干越有劲儿。他们依次修建了三条通往凉亭的路,还按照哈密铁路地区的道路进行了命名,分别是“复兴路”“光明路”“奋进路”,大戈壁也有了“街道”。
没有绿意,家园终究少了“呼吸”,大家都渴望能看到一抹绿意,可在这方圆百里的戈壁滩上种树,并非易事。
这里一年四季都在刮风,6级以上大风更是占半数,大风连石头吹得都跑,地上根本存不住土,寸草不生。
这群年轻人不服输,为种树费了不少功夫。他们挖走石头,从远处运来新土,再砌上围栏防止土壤被风刮走,最后才栽下了小树苗,就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悉心照料着。两年间,历经“栽了死,死了再栽”,树木终于扎根,枣树、桑树、杏树,在风沙中倔强生长。
春天,杏树结出拇指大的绿果,桑树挂满暗红色的桑葚,枣树开出一串串黄色小花…… 这片曾经连土都存不住的戈壁荒滩,如今却孕育出了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家园。
同事们在一次交谈中提到,哈密的绿洲上有甜瓜、有西瓜,要是在这里也能种上西瓜和甜瓜,那就更像家了。尽管知道在这贫瘠的土地上瓜果可能长不大,但是他们种下的是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盼。
今年开春,这群年轻人又忙活起来,他们在院子里开辟出两小块瓜地,搭遮阳棚、铺滴灌管……在大家的精心呵护下,蔓条纵横间竟真结出了拳头大小的西瓜,瓜虽不大,但却甜过了整个夏天。
夕阳西下,砺风亭沐浴在余晖中,远处列车疾驰而过,景峡的灯火次第亮起。年轻人们三三两两,或坐在长椅闲谈,或沿着蜿蜒小路漫步,戈壁小站的风依旧在吹,却再也带不走这里的灯光和欢声笑语。
他们在戈壁砥砺风沙、愚公移山的奋斗故事被深情凝练成《新时代 新景峡》,墨香里流淌着的是他们热爱生活、笑对人生、扎根边疆的精神状态。
黑山梁的底色依旧荒凉,但这群年轻的铁路人心中都燃着一团不灭的火,点点星火是他们对事业的热忱,是对生活的热爱,是守护万里铁道线安全畅通的温暖力量,更是平凡岁月里,最不平凡的诗。
供稿:《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新疆记者站(乌鲁木齐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
文字:关拥军 时聪颖 朱坤
图片:田小燕 徐倩雯 张永继 摆风亮 朱坤
编辑:孙晓远
审校:高珊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