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砥砺“七五载” 奋进“十五五”丨②开创篇 · 新中国的五矿:在红色使命召唤中诞生成长

砥砺“七五载” 奋进“十五五”丨②开创篇 · 新中国的五矿:在红色使命召唤中诞生成长

往期精彩回顾

点击蓝字,关注中国五矿”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为“十五五”良好开局奠定基础的关键之年,同时也是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成立75周年。

在这意义非凡的重要历史时点,中国五矿策划推出系列报道《砥砺“七五载”强矿脉筋骨 奋进“十五五”铸大国重器》,以“三个阶段”的历史跨越和“七个方面”的辉煌成就,全面展示中国五矿“十四五”期间及成立75年来的壮阔征程和突出贡献,带领广大干部职工一同在历史回顾中重温初心使命、在成就总结中增强发展信心、在未来展望中凝聚发展共识,勠力同心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金属矿产企业集团,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五矿力量!

本期刊发系列报道第二篇《开创篇 · 新中国的五矿:在红色使命召唤中诞生成长(1950—1978)》,敬请关注。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共和国建设的紧迫任务,中国五矿在没有货源网络、没有对外销售渠道、没有具备外贸经验的专业人员的背景下,于1950年4月挂牌成立。之后克服重重困难,想方设法成功突破对华贸易封锁禁运,成为新中国金属矿产品、五金制品及建材等进出口贸易的主渠道,为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大庆油田等重大国民经济建设项目提供了重要物资保障,也为国家出口创汇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年进出口额一度占到全国进出口总额的近四分之一。1972年,与外方签署钢材共同谈判协议,所达成的“五矿价格”成为世界钢铁行情的重要参考。1975年,五矿人主动出访伦敦,实现2000万美元的成交额,西方主流媒体评价此举标志着中国改变了出口只靠交易会的传统做法。

白手起家:从两块拼图到“五矿”诞生

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基础薄弱,百废待兴,国内工业经济几乎处于停滞边缘。然而,当时工业设备和物资严重匮乏,需要通过商品出口获得外汇,继而从国际上购买。

1950年3月10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通过《关于统一全国国营贸易实施办法的决定》,计划设立一批对外贸易专业公司。其中,作为今日中国五矿两个前身之一的中国矿产公司(简称矿产公司)于当年3月16日开始筹建。4月7日,矿产公司在北京市西城区宝禅寺街(现名宝产胡同)三号院正式挂牌办公。公司的任务是组织矿产输出,恢复与开展国际销路,换取外汇达到恢复与发展矿业生产的目的。筹备负责人商广文,这位参加过百团大战的采矿专业人才,带领另外13名初创成员白手起家、从零起步。

矿产公司按照中央贸易部要求,以经营外销为主,并调剂国内需要。经营矿产品主要包括钨砂、锑、锡、矾土、云母、水银、石膏、石棉、砩石、钼砂、铋砂等。

创立后不久,矿产公司接到一项艰巨的任务,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出口炼锡4211吨。但当时矿产公司国内货源网络尚未建立,同时国内炼锡生产能力还无法应对如此庞大的需求。为此,矿产公司和有关单位一道,想方设法、历尽艰难,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为此,周恩来总理曾于1951年1月27日向中国矿产公司颁发了“表扬令”。同年1月,丁克坚被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任命为中国矿产公司副经理(主持工作)。成立第一年,中国矿产公司实现出口创汇5137万美元,占全国各类商品出口贸易总额的9.24%,成为新中国打破封锁的“经济先遣队”。

1951年,周恩来总理签发的中国矿产公司副经理任命状

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撤销了中央贸易部,组建了商业部和对外贸易部,内外贸管理正式分家。对外贸易部将中国进出口公司按商品划分,改组成若干个专业外贸公司,其中天津进出口公司被改组为中国五金电工进口公司(简称五金公司),这是今日中国五矿的另一个前身。天津进出口公司经理王磊然成为五金公司的筹建者。

1952年,五金公司从天津搬进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的办公楼,并于9月1日挂牌办公。11月,五金公司迎来了首任经理周化民。起初,五金公司业务范围主要包括:统一经营钢材、有色金属压延材及制品、电工、电讯四大类商品对苏联、东欧各国政府间贸易协定的进口业务。1954年,按照对外贸易部要求,五金公司剥离了电工、电讯业务,并于1955年7月更名为中国五金进口公司,为武汉长江大桥提供的桥梁钢、为大庆油田定制的无缝钢管,均出自其手。

就此,中国五矿的两个前身——中国矿产公司和中国五金电工进口公司,因共和国的需要而诞生了,并开始活跃于世界贸易的舞台上。1960年12月,两家公司合并为中国五金矿产进出口公司(简称五矿公司)。新公司简称的命名方式简单朴素,即从“五金”取一“五”字,从“矿产”取一“矿”字,“五矿”的名字由此而来。1961年开年的第一天,新生的五矿公司正式迁入北京西郊的二里沟进口大楼。

1960年12月,五金、矿产两家公司合并后,部分员工在二里沟进口大楼前合影

破局之路:突破封锁与贸易开拓

尽管同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往来让中国对外贸易得以发展,但因为历史、资源、发展水平等诸多原因,很多关乎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重要产品,这些国家也无力提供。

如何开展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贸易?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矿产公司通过各种渠道,利用中间机构和民间力量,慢慢向资本主义国家了解情况,等待机会。

1950年6月,矿产公司获悉某西方国家铁砂需求后,立即开始对国内铁砂货源进行摸底。经过努力,矿产公司在较短时间内成功完成了5笔铁砂交易,共约6.7万吨,开启了两国民间贸易的先河。

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矿产公司抓住机遇,与外方贸易团近10家企业达成合作,成为首个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直接签约的中国外贸公司。为进一步打开对资贸易局面,矿产公司和五金公司还利用从1957年开始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来吸引外商。

为了能够在对资销售工作中占据主动,五矿公司一方面调出大批干部到基层工作,深入了解各厂矿资源,对国内货源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派出项目小组远赴欧洲,开展同西欧友好国家的平等贸易,并以低于国际市场的价格购买国家急需的钢材、有色金属等战略物资。

1960年四季度和1961年一季度,五矿公司承接了共4375吨的白银出口任务。五矿公司成立专项小组,实施从冶炼厂品质管控到运输存储管理再到国际市场价格博弈的全流程把控。面对突如其来的价格暴跌,五矿公司深入分析、综合研判,坚守住了价格底线,最终以每吨白银高出预期160美元的价格成功售出,实现了超额创汇。

1962年,五矿公司赴德国代表团合影

20世纪60年代,在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五矿公司承担起特殊的历史使命,为中国摆脱外交阴影、突破封锁压制作出了重要贡献。

1965年,五矿贸易代表团访问法、奥、意、英欧洲四国

1965年8月,中国五金矿产进出口公司更名为中国五金矿产进出口总公司(简称五矿总公司)。

这一时期,五矿公司积累了丰富的贸易经验,更加深刻地认识了市场,形成了对资贸易运作的一整套经营管理机制和原则,为日后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财富。

融入世界:“走出去”与“共同谈判”

1975年1月,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得以重申。五矿总公司敏锐把握外交突破机遇,决心打破依赖广交会的传统贸易模式,创新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重点开拓西方市场。3月,五矿总公司首个欧洲推销小组抵达伦敦,通过积极开展活动、精准对接客户,成交额达2000万美元,完成了从“坐商”向“行商”的转变。

20世纪70年代,中国因工业化需求急需进口钢材。面对国际钢铁卡特尔垄断,1972年10月,五矿总公司钢材谈判代表团取道广州、香港,飞赴某钢铁大国。经过65天艰苦磋商后,五矿总公司与外方达成了钢材共同谈判的协议,成交量150万吨。

钢材共同谈判从1972年到1994年坚持了22年,年贸易量达400万—500万吨,占中国钢材进口总量的50%以上,“五矿价格”也因此成为全球钢铁行情的重要参考。

钢材共同谈判不仅为中国工业化争取到了低价优质的钢材,更塑造了五矿总公司在国际钢铁市场的议价能力。以“走出去”破局市场封锁,以“共同谈判”构建平等贸易关系,彰显了五矿总公司在改革开放前夜的前瞻性,为自身从贸易商向国际市场参与者转型奠定基石,更成为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早期探索样本。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中国五矿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