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需加入微信榜单,请点击↑↑↑
公路,是经济发展的动脉,是承载民生的纽带。在山东,有这样一位公路人,数十年如一日只做一件事:把路修得更牢,把路养得更好。从济南公路站的筑路工,到全国公路养护专家,他的每一步,都踩得坚实,沾满泥土与汗水。
如今,古稀之年的他早已退休,却依然坚持学习,他的脚步仍没离开公路,有公路养护的地方,时常看到他的身影。
他就是山东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副局长——王松根。
初心扎根:与公路的半生“情”“缘”
“和公路先结‘缘’,后生‘情’。”这是王松根常挂在嘴边的话。说起公路养护,王松根眼中总闪着明亮的光。于他而言,公路不是冰冷的水泥与沥青,而是贯穿人生的“主线”,从青涩到成熟,从懵懂到笃定,每一段成长都与公路紧紧缠绕。
1972年,王松根成为济南公路站的筑路工,初入行业时,他也曾“茫然”,自己今后的路该往哪儿走?当时,不少年轻工友都盼着能学开车、当驾驶员,王松根的心思却全在读书上,他总琢磨着,要是能再走进课堂,把公路专业的知识学深学透就好了。
不久后,这个愿望实现了。
1974年,因表现出色,王松根被推荐到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攻读公路工程专业。三年半的学习时间里,他跟着老师跑遍工地,从地形图测量到沥青路面施工,每一次实操都让他更懂公路的“脾气”。大学毕业后,王松根回到济南公路管理段,恰逢济南黄河公路大桥开工建设,他主动申请到一线,成了一名现场技术员。“最难忘的是一个大年三十的寒夜,钻机的钻头不慎掉入80米深钻孔中,如果打捞不上来,将对主塔墩的施工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王松根冒着严寒守在现场,和工人一起想办法,直到大年初一凌晨把钻头捞上来,才踩着积雪回家。
1983年,王松根被任命为济南市公路管理段副段长,开始分管公路工程、养护与科研。虽然身份变了,但王松根从未忘记自己技术工作者的底色。当时山东的干线公路面临“病害多、养护难”的问题,他带头推广“阳离子乳化沥青筑养路技术”,取得不错成效。1990年,这项技术获山东省交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打造了全国公路养护的“山东经验”。
▲推广阳离子乳化沥青筑养路新技术获奖证书
1991年,王松根调入山东省公路管理局,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主持建设了一系列济南的标志性公路,济南经十东路就是其一。这条道路要在短短8个月里,从双向六车道扩建至双向十车道,还要配套各类管线。那段时间,他干脆住在工地,20多天没回家,白天协调拆迁、盯施工质量,晚上开会、巡视施工现场。爱人见他裤脚沾着泥,脸上带着倦意,心疼得直掉眼泪,他却觉得,陪着大家干,心里才更踏实。
▲济南市经十东路
王松根的苦心经营获得了回报。2006年,全国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会议上,山东获得普通干线公路、高速公路、总分“三个第一”的好成绩,这是山东公路养护管理史从未有过的好成绩。对这份来之不易的荣誉,王松根总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都想把路养好。”王松根和记者这样说。但这份成绩里,藏着他无数个不眠的夜晚。
数十年的摸爬滚打,王松根成为公路养护的行家里手,也把这份公路情延伸到了更多领域。主编专业技术标准、远赴四川色达扶贫、把毕生经验传给年轻人,他始终没停下脚步,守护着每一段路、每一份与公路有关的责任。
行业标杆:让公路养护有“标尺”
做养护不能凭经验,得有标准、有规范。这是王松根从一线摸爬滚打得出的结论。
从1984年推广乳化沥青技术开始,王松根就意识到,要让好技术、好经验落地,必须变成大家能看懂、能执行的规范。2001年,他任山东省交通厅公路局副局长,主编或编著了《公路路基维修与加固》《水泥混凝土路面维修与改造》等10余部专业书籍。
王松根在学术交流研讨会上
此后十余年间,他主编、主审的规范一部接一部:《公路沥青路面养护设计规范》《公路路基养护技术规范》......这些专业内容的背后,是王松根十几年间跑遍北京、新疆、江西等10余个省市的养护工地,在公路工程与养护实践中沉淀下的、经受过检验的经验总结。每一条标准的背后,都沾着他跑遍全国工地的泥土。截至2024年,他主编、主审的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已有数十部,这些规范像标尺一样,让全国的公路养护有章可循,也让无数养护工人少走了弯路。
从“懂路”到“爱路”,从“养路”到“忧路”,王松根深知,公路不仅是通行的载体,更是民生的纽带。在繁华都市,路是经济发展的动脉;在偏远山区,路是百姓脱贫的希望。于是,当交通运输部组织对口扶贫时,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把对公路的专业热爱,变成了支援贫困县的实际行动。
高原守护:把“公路情”种在色达
2017年10月,王松根跟随交通运输部第四帮扶工作组,踏上四川色达的土地。那是他第一次来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稀薄的空气让他喘不过气,可看到当地的路,他的心更沉了:很多农村公路是砂石路,下雨后泥泞不堪;有些路段被山体滑坡阻断,老百姓要翻山越岭,徒步走大半天山路才能抵达目的地。
“路虽然通了,但建设质量和管养水平急切需要提高。”王松根在调研时深切地感受到。色达是国家级重点贫困县,也是藏族聚居区,地广人稀,自然条件恶劣,农村公路养护和管理基础非常薄弱。调研结束后,王松根跟爱人商量:“我想捐点钱,给色达建个公路养护中心。”爱人没犹豫,支持他捐出一部分积蓄,用于色达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基础设施建设。
这并非王松根第一次捐款,早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他和家人就曾毫不犹豫地为灾区捐了6万元——那是山东省人民政府奖励他“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的津贴,“既然是政府的奖励,自己花着不安稳,要回馈给社会。”王松根说。
2018年,为了继续完成帮扶色达县的意愿,王松根以志愿者的身份再赴色达,无偿提供技术指导。近三周的时间里,他的脚步踏遍了全县17个乡镇,高原的天气变幻莫测,雨雪交加却未挡住他前行的方向。他将现场调研发现的问题编写成《高海拔季冻区农村公路路基建设技术及质量控制要点》,给当地干部和技术人员做了专题培训。
王松根在调研途中(左二)
养护中心建在哪?经实地调研,最终在霍西乡选定了地址,这里地处交通要道,既能管养周边公路,又能给自驾游游客提供服务,一举多得。
“不能只建房子,要让养护中心真能用起来。”王松根说。在设计方案时,他想得格外细致,生产区要能放养护机具和装备,生活区要能住养路工人、配备水电暖,使养路员工和旅行者有回家般温馨的感觉......每一处细节都透着对一线工作者的关怀。
思来想去,王松根又有了新的考量,色达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和交通服务保障工作难度大,要是只建功能单一的基层管理养护站点,难免会出现利用率低、作用发挥不充分的问题。反复琢磨后,他提出建议,将“农村公路养护中心”更名为“交通综合服务中心”,同时适当扩展功能,让站点在“四好农村路”建设和为交通服务保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霍西(片区)交通综合服务中心
如今,这座矗立在高原上的交通综合服务中心,早已成了色达的“公路驿站”:养路工人在这里检修设备、规划养护路线;自驾游游客在这里休息;甚至周边的牧民也会来这儿歇脚。
2020年12月,色达县获评四川省“四好农村路”模范县,王松根收到消息时,特意翻出当年的调研照片,看了又看:“值了,没白跑这几趟。”
建国70周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模范个人证书
一次次无偿的付出,王松根把对色达的深情,藏进了这座温暖的服务中心中,也留在色达的每一条道路上,他不是生于此的高原人,却用实干与坚守,成了色达路上最动人的风景。
薪火相传:将经验留给年轻一代
三个18年的职业生涯里,王松根从“徒弟”变成“师傅”,他深知薪火相传的重要性,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也抵不过一群人的努力;一代人的技术再精湛,也需要下一代人来创新。揣着这份信念,从1997年开始,他先后受聘于河海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担任博士研究生联合指导教师,手把手教出14名博士,把自己一辈子的公路经验,都传给了那些像他当年一样热爱公路的年轻人。
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王松根把尘土飞扬的工地当作课堂,把工程中的难题当作课题。每一个学生的论文选题、试验设计、工程验证,他都亲自把关。在他看来,一个人的能力终究有限,把本事传给年轻人,公路事业才能行稳致远。
2014年5月27日,对王松根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那天,他的学生弋晓明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而当天恰好也是他60岁的生日。学生们特意凑到一起,为他准备了一场简单却温暖的生日会,烛光摇曳间,既有对学业有成的庆贺,更有对为人师表的敬重。
一名名博士生的顺利毕业,映照着王松根多年育人路上的付出与坚守。14名博士里,有的成了高校教授,有的成了公路科研院所骨干,有的在交通主管部门专攻技术……每当学生们带着成果来看他,王松根都特别欣慰,能把经验传给他们,看着他们为祖国公路事业做事,比什么都高兴。
路无止境:“公路人生”源远流长
有人说“修路是过年,养护是过日子”,公路养护最需要一份耐得住平淡的恒心。而王松根在公路养护行业一干就是五十余年,这样的坚守,在全国也实属少见。问他坚持半生的初心,王松根总说得朴实:“舍不得离开这个行业。”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藏着他对公路最深沉的眷恋。
五十余载与公路相伴,王松根的手沾过沥青的黑、水泥的灰、泥土的黄,却始终干净而有力;他的脸上刻着岁月的沟壑、映过日晒的痕迹,却始终带着对公路的热望。他以“过日子”般的恒心,把这份热爱变成了岁月里的细流,绵长而坚定。
如今,70岁的他仍未停下脚步,对他而言,公路养护的路还在延伸——就像他养护过的那些路——平坦、坚实,通向更远的地方。
推荐阅读
来源:山东省交通运输厅
责编:闫可欣
校对:程子研
审核:余大鹏 苗挺节
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本文由《中国公路》杂志社数据与新媒体发展中心整理编辑,转载请在文章前注明转载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公路”
商务合作:010-84990709
投稿邮箱:zggl_xmt@163.com
觉得文章精彩,点个在看 吧↓↓↓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