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中国中煤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树东:推动国际化经营与品牌建设一体推进、同频共振

中国中煤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树东:推动国际化经营与品牌建设一体推进、同频共振

“推动国际化经营与品牌建设一体推进、同频共振”

——访中国中煤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树东

“中国能源企业需要深刻理解并尊重东道国的差异性,实施高度定制化的本土化战略,推动国际化经营与品牌建设一体推进、同频共振。”在2025国际能源变革论坛召开期间,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树东在接受中能传媒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

能源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领域。近年来,中国中煤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能源项目建设,深化与各国在能源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新能源开发等领域的协同创新,致力将合作项目打造成环境友好、资源高效利用的典范,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能传媒:

作为煤炭全产业链央企,中国中煤如何统筹传统能源安全与绿色转型的关系?未来还将采取哪些举措进一步推进绿色发展步伐?

王树东:中国中煤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坚定推行“产炭不排碳”发展理念,在确保煤炭作为燃料的同时,加速向高价值的材料领域延伸,大力推动“煤-电-化-新”产业深度融合,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碳排放,探索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通过煤炭开采领域“少人无人”,煤炭消费领域“少人少碳”,实现“提效降碳、过程减碳、末端用碳”的目标。

第一,提效降碳,聚焦“减能耗、减排放”,全面提升系统能效。中国中煤全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在煤炭开采领域聚焦“少人无人”,不断提升煤矿智能化水平,目前已累计建成智能化煤矿51处,智能化煤矿占比超80%,产能超1.7亿吨。积极探索新型“煤-电-化-新”多业耦合的园区式开发模式,通过煤炭与煤电的联营,破解煤电博弈难题,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通过煤电与可再生能源联营,破解清洁能源送出难题,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

第二,过程减碳,推动技术和模式创新,减少生产过程碳排放。中国中煤在煤炭消费领域聚焦“少人少碳”,通过技术创新优化煤化工工艺流程,减少碳排放,未来有望达到近零排放。中国中煤积极助力煤炭从“燃料”向“材料”延伸,积极开展现代煤化工重大科技攻关,延伸高端聚烯烃、煤基炭材料等产业链,实现煤基硬炭千吨级量产,推动硬炭技术在钠离子电池领域的应用。

第三,末端用碳,推动排放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中国中煤致力于“变废为宝”,探索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在煤基新材料领域聚焦“少人无碳”,让“煤-电-化-新”产业园区内煤电、化工产生的二氧化碳,与利用新能源制备的“绿氢”进行合成,生产出尿素、甲醇等化工产品,实现“无煤化工”路径。

中能传媒:

我们了解到,“10万吨/年液态阳光项目”“适用中厚煤层的550米超长运距高端刮板输送成套装备”等核心产品入选了“中国能源好物”,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这些项目的技术亮点与应用价值,未来中国中煤还将在哪些领域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

王树东:“10万吨/年液态阳光项目”“适用中厚煤层的550米超长运距高端刮板输送成套装备”,是中国中煤坚持科技创新、推动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的典型成果。

“10万吨/年液态阳光项目”的核心技术亮点在于利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取“绿氢”,再与捕集的工业尾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催化剂作用下合成甲醇,不仅将间歇性的可再生能源转化为便于储存和运输的液体燃料,实现了能量的“时空转移”,更开创了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新路径,具有显著的负碳效应。

“550米超长运距高端刮板输送成套装备”技术亮点是通过创新设计和材料工艺,实现了单台刮板输送机在复杂地质条件下长达550米的超长距离、高可靠性、高强度连续运输,打破了传统设备的距离限制。不仅大幅减少工作面的设备配置数量,更显著提升煤炭开采的集中化和自动化水平,为煤矿实现少人化、智能化开采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望未来,中国中煤将继续加强与各国在先进低碳技术与装备方面的合作,深化能源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结合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丰富的太阳能、风能资源,合作开展“风光火储氢”等多能互补项目,助力当地构建清洁、稳定、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提供从勘探、设计、建设到运营、管理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并联合培养人才,促进标准互通,强化协同联动等,全面提升整体合作水平。

中能传媒:

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能源资源与结构差异显著,您认为中国能源企业应如何定制“走出去”方案,从而避免国际合作中的“水土不服”?

王树东:中国能源企业要把握目标市场需求和品牌定位,围绕海外业务发展,立足优势产业加快向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延伸发展,持续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深化前期研判,做到“知己知彼”。项目决策前,必须超越简单的资源或市场分析,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尽职调查,包括但不限于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

创新合作模式,强调“互利共生”。摒弃单一的“工程承包”或“资源收购”思维,探索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如与当地有实力的企业组建合资公司,利用中方技术和管理优势,结合本地企业的市场资源和公共关系,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

实施深度本土化,实现“融合发展”。将本土化贯穿于项目全周期。如在管理方面,增加中高级管理岗位的本地雇员比例,培养属地化管理团队。社会责任方面,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支持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公益事业,与当地社区建立和谐互信的关系。

坚守合规经营,注重“绿色共赢”。严格遵守东道国法律法规和国际惯例,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项目设计、建设和运营全过程,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最大限度降低对环境影响,主动回应全球气候变化关切,树立可持续发展典范。

中能传媒:

中国中煤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开展了多个能源项目,如果用几个关键词总结中国中煤在能源国际合作中的经验,您会选择哪些关键词?为什么?

王树东:我认为 “互利共赢”“技术引领”“本土融合”和“可持续发展”这几个关键词更能体现中国中煤在能源国际合作中的亮点。

“互利共赢”是中国中煤开展国际合作的核心理念。我们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不仅要关注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更要高度重视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带动作用。坚持长期主义的合作视角,有助于建立稳固的互利共赢关系,有效降低项目运营风险,进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技术引领”是中国中煤国际合作模式的核心竞争力。中国中煤拥有煤炭全产业链的先进技术和装备制造能力。国际业务致力于构建超越传统工程的综合性解决方案,系统性输出涵盖先进技术、高端装备与成熟运营管理的全方位能力。通过推广绿色开采、高效清洁利用技术以及智能化矿山等具体实践,可有效助力合作伙伴提升资源价值、保障生产运营安全并实现绿色目标。

“本土融合”是海外项目成功落地的基石。面对共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资源禀赋、政策法规及文化习俗上的多元性,将项目扎根于当地是连接短期运营与长期价值的纽带。项目实施阶段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确保项目与当地环境有机融合,保障技术上的先进性与社会层面的接受度,有效避免“水土不服”。

“可持续发展”是我们不可动摇的根本遵循。全球能源转型正经历深刻变革,中国中煤在国际能源合作中坚定不移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通过规模化应用低碳化技术,系统化探索煤炭与可再生能源耦合发展路径,助力东道国能源体系的清洁低碳转型,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