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风电新增装机规模登顶全球,来自东方的创新力量也在重塑传统风电制造模式,实现从“人海战术”向“人机协同”的演进
10月26日,央视财经频道《经济信息联播》栏目三集连发聚焦三一重能韶山叶片“灯塔工厂”,以时长11分钟的专题报道,深度解码这座工厂如何凭借数字化赋能、人机协同,重新定义“产业工人”的价值与能力模型,在革新作业环境的同时,实现生产效率与制造精度的跨越式提升,在全球竞争中铸就新的核心竞争力。
报道原文
当前,超大规模的工程师红利、全产业链的人才配套体系,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发展优势。接下来让我们认识两位产业工人,来看我国如何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路忠林,是一位深耕行业17年的“老风电人”。他告诉我们,过去叶片的生产,从铺层、灌注、合模到后处理的一些工序,都需要大量的人工协同配合才能完成,这也导致了有时产品质量一致性难以得到保证。
三一重能韶山叶片工厂工艺院工艺技术所副所长 路忠林:(三一重能)从2022年建厂就意识到了行业内的这个问题,所以说引进了一系列的自动化的、还有智能化的一些设备,赋能我们叶片的制造。
在他的引导下,我们见到了集中灌注设备。叶片的灌注环节类似于“工业输液”,是将树脂通过真空注入叶片骨架,逐步渗透至玻纤布中,经固化后能为叶片赋予强劲的“肌肉”力量。
三一重能韶山叶片工厂工艺院工艺技术所副所长 路忠林:相比于传统的移动式胶机,它会更加精准,更加便捷。像我们118(米)叶片的话,灌注一次一般在2个半小时到3个小时左右。 以前大概是在3个小时到3个半小时。在这些辅材用料方面可以减少用料大约20%。
传统工种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内容,新一代的员工也正积极融入这一智能化的生产环境。“00后”的周耀庭刚进工厂满一年,作为一名后处理车间的工人,他主要的工作是通过输入参数,让机械臂在激光指引下对风电叶片进行精准打磨。
三一重能韶山叶片工厂初级工 周耀庭:刚进工厂的时候大概培训了一个月,刚看到这个机器的时候我还拿手机拍照,还是高级,有高科技。
在这座灯塔工厂中,像周耀庭这样的新员工已不再依赖体力与重复劳动,而是通过与机械臂、激光引导系统和数字化平台协作来完成工作
三一重能韶山叶片工厂初级工 周耀庭:刚开始手动打磨这个叶片,8个人都要三四个小时,但是现在一个人操作一个机器,一支叶片打下来也就两三个小时的样子,效率和时间方面还是节省了很多。
此外,工厂还自主研发了一套质量数字化系统,为每一片叶片刻下完整的“数字脉络”,建立起了可追溯、可优化的制造新范式。
三一重能韶山叶片工厂工艺院工艺技术所副所长 路忠林:以前的话我们从叶片生产到交付,一只叶片的话大概会有个上百页的一个纸质的一个记录,那么通过我们这套系统的话,我们完全无纸化,会把我们叶片的每一个重要的参数都在系统里面体现。
从“制造”到“智造”,人才是核心引擎。工厂近年来在提升制造效率的同时,也在重新定义“产业工人”的价值与能力模型。
三一重能韶山叶片工厂初级工 周耀庭:人机协作,我也靠它,它也靠我。以后我们厂里面肯定有更多新的科技,我还是愿意去学习那些新的东西,接受新的变化。
三一重能韶山叶片工厂副总经理 彭海兵:韶山工厂一共有员工700余人,对于一线员工在定岗定员之后做了一整套完整的培训体系,非常重要的就是数字化系统培训,以便于(员工)充分参与到数字收集和数据的管理当中。
总台央视记者 杨紫薇站在三一重能这个叶片工厂的车间,我看到了,集中灌注系统让树脂像输液般精准注入模具,机器人自动打磨让叶片平整度变得更高,节约人工成本约75%在这里工匠的智慧从未消失,而是被沉淀到了数字平台上,成为可复制可优化的算法。
近年来我国在风电领域,关键技术持续实现突破,风机大型化进程加速推进,海上风电技术不断创新。2024年全年,我国风电产值全球占比达64%,中国制造的风机不仅大量供应国内市场,还出口到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灯塔之光,照见的不仅是高效的智能化生产和供应链协同,还是中国风电产业从“追赶者”向“领跑者”跃迁的完整轨迹。
↓更多报道详情如下↓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