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公路安全设施和交通秩序管理精细化提升精品工程案例:浙江省S307北上线宁波段

公路安全设施和交通秩序管理精细化提升精品工程案例:浙江省S307北上线宁波段

为深入推进公路安全设施和交通秩序管理精细化提升行动,交通运输部、公安部组织各地开展了精细化提升精品工程建设工作。为充分发挥优秀案例引领作用,本系列将陆续刊发相关精品工程案例。

浙江省S307北上线宁波段精品工程建设项目

浙江省S307北上线宁波段全长约119公里,是串联宁波舟山港区、石化产业带、文旅景区的交通动脉,交通流量约7万辆小客车/日,穿村镇路段占比高,交叉口密集,安全治理难度大。宁波市通过标准先行、科技赋能、长效治理,系统性提升公路交通安全水平,经过两年建设,将S307北上线宁波段建设成为服务世界第一大港——宁波舟山港的精品工程。

S307沿线产业、景区等分布示意图

一、服务国际强港,把脉提升难点

S307北上线宁波段经过北仑、镇海、江北、余姚,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经过深入细致排查,项目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和难点。

一是货车流量大,安全风险突出。五大核心港区重载交通段总里程约40公里,大型货车及以上占比超53%,超限超载、违停和货车“内轮差”、车身视线盲区等容易引发事故。

图片42.png重载交通路段

二是穿村路段多,路侧干扰严重。沿线穿越20个乡镇(街道),穿城镇段32.8公里,路段平均非机动车交通量为1031辆/日,局部路段机非混行严重,且沿线开口过密导致的机非混行、随意穿越等问题突出,特别是老年人、儿童安全隐患更加明显。

图片43.png穿城过镇路段

三是港产城融合,功能复合性强。S307北上线宁波段是服务临港工业、石化产业、旅游景区的东西向大通道、大走廊,分布有一个万亿级产业集聚区、八大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六处3A级及以上景区,交通需求多元,管理复杂度高。

针对以上难点、痛点、焦点,交通运输、公安交管联合行动,全线实地调查,利用无人机、智能车辆、卡口摄像头等专业技术设备多元化采集信息,梳理问题清单、责任清单。制定《S307北上线宁波段精品工程建设方案》,纳入全市平安建设考核,对穿村而过点段治理、交叉路口提升、交安设施提升、交通安全秩序提升、设施智能提升、综合管理提升“六大领域”开展大会战、大攻坚。

二、锚定本质安全,推进全域治理

(一)党委政府主导,加大专项投入。市委主要领导针对“穿村而过”点段治理3次作出批示,将建设项目纳入民生实事,市交通运输局、公安局成立联合专班,落实“四位一体”工作机制。

聚焦公路本质安全,按照“一路一设计”、“一点一方案”、“一策一成效”要求,对标对表规范标准,开展专项提升设计。实施6个专项工程,其中安全设施精细化提升专项工程3个、大中修叠加安全提升工程3个。按照项目化提升、模块化施工、打包式推进、集成式整治路径,提升标志、标线、护栏、立柱、信号灯等交通安全设施产品质量。对道口深入分析,应关尽关,对不具备关闭条件、安全隐患小的,实行“二次过街”改造。余姚段增设中央隔离护栏4700米,防行人翻越护栏14800米,减速垫、减速带约500米,封闭开口15处、行人二次过街24处、无信号灯路口渠化改造10处、信号灯交叉口改造21处。

图片44.png开口封闭前后对比

图片46.png交叉口渠化改造前后对比

图片46.png

行人二次过街改造

防行人翻越护栏

图片50.png

新型减速垫

道口太阳能警示柱

探索有效有用的“黑科技”。如推广应用太阳能警示柱、试点自发光技术;采用TPU材料隔离护栏,提高护栏耐撞能力,降低事故“二次伤害”;采用超强级柔性反光膜,增强交通设施视认性和清晰度,提高夜间行车安全;应用排水性振动标线,警示和提醒作用明显,尤其是雨夜,反光防滑效果好;采用警示投影灯、附着式大角度轮廓标、感应小喇叭及行人控制信号灯,增强提示提醒。

图片52.png

TPU材料隔离护栏

排水性振动标线

图片54.png投影灯夜间应用情况

图片56.png

大角度轮廓标应用

行人控制信号灯

(二)多措并举推动,精准消除隐患。联合开展道路交通安全设施隐患排查治理、一级公路平面交叉口专项治理、国省道交通标志标线专项整治行动等,形成同频共振治理效应。一是北仑路段货车、集装箱车多,在下穿高速路段设置应用旋转式防撞护栏(黄色滚筒式,减轻冲撞力度)。二是在交叉口增设行人右转保护设施,在交叉口进口处增设普通警示柱及黄闪警示柱防止机动车逆行,交警实施中重型货车路口停车让行和靠右通行。三是在行人过街安全岛、右转保护等重点路段增设警示柱,在路侧开口等护栏端头实施警示柱加高。四是隧道内利用检修车道满足人非通行需求,运用隔离护栏分离机非车道,降低机动车与慢行交通冲突,设置轮廓标、反光膜,安全系数明显提升。五是大榭五岔口地面、高架、隧道、国省道相互交叉,走向复杂,在地面平交口采用信号灯控制,增设光带信号灯。六是合理设置信号灯相位,在中间绿化带设置人非二次过街等候区,分段过街。通过改造、完善,路段通行能力得到提高,安全系数进一步增强。

图片58.png下穿高速路段设置应用旋转式防撞护栏

图片60.png右转保护

图片62.png大榭五岔口行人“二次过街”设施

(三)线上线下覆盖,治超执法协同。坚持交通执法、公安交管联动严查,源头管控、路面执法齐头并进。应用浙江省道路运输综合监管平台3.0、“浙运安”智控平台、宁波市“两客一危”管理监控平台等,实时动态监控“两客一危”、集卡车、渣土车等重点车辆,违法整改率100%;交通执法、公安交管每月开展“双随机”检查,全线通行秩序提升显著,机动车“两违”(违法停车、违法行驶)、闯红灯、逆行、无牌等违法率在0.77%以下,其中大货车违停率显著下降。

图片63.png超限检测站指引及非现场超限治理设施

图片65.png联合执法现场情况

(四)科技赋能安全,注重以人为本。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优化创新驱动。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技术集成创新和应用,开发应用“宁波市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平台”和“宁波市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管理平台”,实现事故、流量、设施状态“一图可视、一网掌控、一屏调度”,提升道路交通安全治理水平。关键路段绿波控制后,通行效率提升8%,停车次数减少0.25次。

图片67.png宁波市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平台

图片69.png宁波市公运中心交通设施管理平台

针对“一老一小一外”开展精准宣教,沿线建立52个交通安全志愿协管村社、8个沿线交通安全文明村、文明校园点、35个宣传设施点位。镇海区注重警务优化,交警实行每昼夜查勤务。蛟川街道迎周村等点位,针对外来务工者是主要交通参与者的特点进行精细化交通管理,发动志愿者上路劝阻交通违法,外来务工人员在村暂住登记,观看“交通安全第一课”。利用科技创新安装路口非机动车电警,精准宣教、精准打击,全时段严管,成效明显。

镇海区迎周村安全宣教点

图片72.png行人非机动车电子警察抓拍设备

三、恪守生命至上,共建长效机制

通过精品工程建设,S307北上线宁波段精品工程建设实现预期目标。一是事故率降低,2023年、2024年伤亡事故数及亡人数分别同比下降9.93%、14.1%,25.71%、15.38%。二是通行能力提升,车辆行驶速度提升6.77%,其中交叉口整治后平均行驶速度为60.03km/h。三是行车环境优化,安全设施视认性好,路段交通秩序显著改善。四是满意度提升,总体满意度达到89.37分,得到了沿线群众、企业、乡镇村的充分肯定与支持。

与此同时,宁波积极创新规范化建设,出台《新改建公路交通安全专项评审工作机制》《交安设施五同时(规划、设计、建设、验收、使用)规定》《普通公路养护工程交通安全设施精细化提升设计专篇要求》,形成交通运输与公安交管联合专项设计、专项审查、专项验收的工作流程。

目前,宁波正以S307北上线宁波段精品工程为崭新起点,努力把精品工程建设项目向全域全路网拓展,致力建设为交通强国、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标志性工程,为践行“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理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编丨慎蕾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