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4年底,
共有6.6亿吨产能投身能效标杆培育,
平均每千万吨产能年节能量
0.5万标准煤。
据此推算,
全行业2024年总节能量高达
1050万吨标准煤,
碳减排约2750万吨
相当于约5.7亿棵成年树木的
年碳汇量……
这组数据是“十四五”时期
中国钢铁工业绿色低碳之变的最佳注脚。
自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以来,在《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双碳“1+N”政策体系等的指引下,中国钢铁工业积极践行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理念,加快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面对国内“双碳”目标和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双重压力,钢铁行业勇当“碳”路先锋,走出了一条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引领的奋进之路。
2022年,中国钢铁全产业链EPD(环境产品声明)平台诞生,截至2025年9月底已陆续发布260份报告,开发了15份PCR(产品种类规则),注册用户超过8500家;2024年,凝聚了3.5亿吨粗钢产能排放数据的中国版“低碳排放钢”标准发布,如今已成为国内钢铁企业生产低碳排放钢的权威依据与规范;BeyondECO®、HINEX Steel®等低碳排放钢品牌在市场中相继涌现,中国宝武、河钢等企业与汽车等重点下游行业共建绿色供应链联盟,推动低碳排放钢的规模化应用……
中国钢铁工业正致力于解决绿色低碳转型的可行性、可持续性和“透明度”问题,不仅实现了从能耗大户到降碳先锋的华丽转身,还在努力实现从国际规则“跟随者”向“定义者”的身份转变,为全球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精彩的“中国方案”。
虽然成就显著,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钢铁行业低碳发展之路仍面临诸多挑战,行业整体能效水平距离实现国家要求的目标仍需继续努力,绿色低碳技术规模化应用仍需进一步突破。
新时期、新任务、新挑战。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的历史交汇点,我们要总结好“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经验,向着“十五五”绿色低碳目标铿锵出发。
集行业之力,以科技创新突破绿色低碳技术壁垒。稳步推进前沿低碳共性技术研发,重点攻坚富氢碳循环高炉、氢基熔融还原、近零碳排电炉等八大前沿低碳技术,推动实验室技术向规模化应用转化。同时,加快现有成熟节能技术的推广普及,通过《钢铁行业极致能效技术清单》等工具,让好技术从“纸面”快速走向“车间”。
借金融之力,构建激励与约束并行的政策支持机制。积极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转型金融等金融工具,引导金融市场“精准滴灌”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为还未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对于已经完成超低排放改造、能效水平优良的企业,实施环保税减免等差异化政策;对于环保绩效差、改造进度滞后的企业,实施融资限制,真正做到扶优汰劣,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驭市场之力,塑造中国钢铁工业绿色竞争新优势。随着钢铁行业正式纳入全国碳市场,企业在碳市场参与上要摆好新姿态、展现新作为,不仅要完成好碳配额清缴的规定动作,还要主动学习利用CCER(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碳交易等多种碳市场工具,尽快完成从“算碳账”的被动履约者向“赚碳钱”的主动经营者转变,将企业绿色投入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市场竞争力。此外,还要持续推进中国“低碳排放钢”标准、EPD平台与国际标准的互认衔接,提升我国在国际绿色贸易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助力中国绿钢产品畅通全球。
中国钢铁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任重道远。站在当前这一关键节点上,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绿色洗礼的中国钢铁必将在建设美丽中国、打造低碳未来的新征程上,书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来源丨中国冶金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