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精彩回顾
点击蓝字,关注中国五矿”
今年是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成立75周年。75年来,中国五矿栉风沐雨、披荆斩棘,以坚韧不拔的奋进姿态和深耕矿业的执着定力,书写了一家中央企业在矿业报国中与祖国风雨同进的时代篇章,绘就了一代代五矿人在矿业强国中接续奋斗的历史画卷。
在这承前启后的重要时点,我们开展“中国五矿成立75周年子企业改革发展成就巡礼”主题宣传,从“稳增长、抓创新、强产业、促改革、防风险、保安全、强党建”七个方面,全方位梳理总结中国五矿一路走来、砥砺奋进的高质量发展成果,以及五矿大家庭中各成员奋勇争先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进一步凝聚全体五矿人继往开来、再启新程的强大力量。
中冶赛迪是新中国钢铁工程技术的开拓者和主力军,从我国最早的钢铁设计力量发端,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己任,矢志不渝为钢铁工业提供技术服务,支撑共和国钢铁工业发展壮大、自立自强。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中冶赛迪牢牢把握国资央企新使命新定位,坚持世界一流的使命担当,以原创技术为支撑不断增强核心装备供给能力,同时主动从黑色冶金向先进金属材料领域拓展,积极服务国家高端制造,依靠自主创新走出了一条特色转型之路,以高质量发展成效为中国五矿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金属矿产企业集团提供了强大助力。
为钢铁工业提供优秀设计和坚强技术支撑
夯实强国之基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党中央把发展钢铁工业作为实现工业化的重心。1958年,为响应党中央建设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号召,原冶金工业部鞍山黑色冶金设计院成建制迁渝,成立重庆黑色冶金设计院,即中冶赛迪的前身。
中冶赛迪以优秀的设计和过硬的技术能力,参与了一大批国家重点钢铁基地建设,为推动共和国钢铁工业产业规模由小到大、技术水平由低到高、产业竞争力控制力由弱到强,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支撑国民经济蓬勃发展作出重要历史贡献。
20世纪60年代,在建设大三线的艰苦岁月中,中冶赛迪老一辈作为第一批奔赴四川攀枝花的设计队伍,在人迹罕至的弄弄坪,不到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没有任何山地建厂经验可循的条件下,发挥设计优势,创造性以“4大阶梯23个台阶”的梯田式布局,规划设计了第一座由中国人独立自主设计建设的百万吨级钢铁联合企业攀钢,被国内外钢铁界赞誉为“象牙微雕”钢厂,并攻克了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这一世界难题,树立了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1974年,中冶赛迪承担了武钢一米七热轧工程设计,参与建成我国引进的首条热轧生产线,改变了我国只能用进口原料生产硅钢的历史,解决了独立生产变压器和大电机的核心原材料问题,为电力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1978年12月23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按照党中央战略部署,中冶赛迪负责总包设计管理的宝钢工程在长江入海口打下第一根桩,开启了中国钢铁工业现代化进程,从宝钢一期全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三期完全自主设计,建成了中国最现代化的大型联合钢厂,使得中国大型钢铁联合项目的规划、自主设计、自主集成能力和施工管理能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本世纪初,伴随科研院所深化改革,中冶赛迪积极探索从一家传统工厂设计院向工程公司转型,以新余钢铁转炉炼钢工程为标志,率先开创大型冶金建设项目以设计为龙头的工程总承包业务模式,并相继设计建设了太钢不锈、鞍钢鲅鱼圈、包钢新体系、本钢等国家骨干钢铁基地,带动了中国钢铁工业快速发展。这一时期,公司走出国门,承担巴西GA公司1750立方米高炉等大型海外冶金成套项目,实现了中国钢铁工程技术从引进到输出的转变。
新时代以来,钢铁工业由规模速度型的高速发展向质量效益型的内涵式提升转变,中冶赛迪集数十年领先技术之大成,服务宝钢湛江钢铁建成了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绿色精品碳钢板材制造基地,为中国钢铁迈入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加绿色、更可持续发展之路树立了典范。在“一带一路”沿线,中冶赛迪发挥独占鳌头的多学科多专业系统化解决方案能力,打造了越南台塑河静钢铁、马中关丹产业园联合钢铁等冶金领域标杆工程,首次实现了中国钢铁工程核心技术、标准、装备和项目管理的整体出口。
中冶赛迪是宝钢湛江钢铁总体设计院和最主要的工程技术服务商
中冶赛迪承担总体设计和主要单元总承包建设的越南台塑河静钢厂
以自主创新推动企业转型
由设计走向核心技术和装备供给
随着全球钢铁工业大发展,在国内外两个市场与国际竞争对手同台竞技的经历让中冶赛迪强烈感受到,在传统工厂设计院直接交付设计图纸的服务模式中,设计的价值未能充分体现、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而企业没有核心技术和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就难以在市场上立足。公司下定决心推动再转型再升级,加强自主创新,从提供设计和工程总承包的工程技术公司向提供核心技术和装备的科技型企业转型。
以核心技术突破实现核心装备自主化
2008年,中冶赛迪设立了独立法人的研发机构,牵头组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工艺、控制模型等核心技术自主研发体系,打造核心装备中试及制造基地,解决核心技术装备“卡脖子”难题。
中冶赛迪核心装备中试及制造基地
以生产高品质轨道钢材的核心技术装备为例,因其工艺复杂、技术难度大、制造精度高,长期依赖进口。中冶赛迪经过多年研发攻关,成功实现闭口牌坊式万能轧机装备自主化设计,并将其从图纸变为产品。2021年,公司承建的首条全国产化大型万能重轨、型钢生产线在河北永洋特钢成功热试,实现了我国精品重载轨梁钢的自主化生产,业主和下游客户称赞产出了“争气钢”。
公司形成了集研发、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后市场服务于一体的产品体系,从过去核心装备依靠进口,到现在钢铁全流程核心装备全面自主可控,实现了质的转变,支撑中国钢铁工程技术和装备供给水平迈向世界一流。
原料场作为钢铁企业的“粮仓”,过去是无组织颗粒排放最严重的地方,作业环境恶劣、生产效率低下。中冶赛迪首次在业界提出了对露天料场进行整体封闭的构想,并率先开展技术研发和工程实践,形成了ECIA品牌产品集群,可减少占地50%、减少污染90%,拥有业绩150余项,全球市场占有率70%,加速了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进程。为保障国家铁矿石安全,公司于2018年研发了以一体化混配矿技术为核心的绿色炉料制备技术,先后在曹妃甸港、马迹山港、镇江港等多个矿石加工中心应用,实现了多元化矿产资源的高效利用,助推重塑大宗原料流通格局。
作为中国高炉炼铁技术的骨干力量,中冶赛迪以全面自主创新,成功构建了完全自主的核心理论、工艺、装备和智能控制体系,形成高效、低耗的独有技术特点,荣获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公司拥有34座4000立方米级以上特大型高炉业绩,国内市场占有率76%,近十年海外市场占有率60%,在宝钢和湛江钢铁建成世界级特大型高炉群,稳定实现燃料比≤485kg/t,煤气利用率52%,为我国降低高炉能耗发挥了标杆引领作用,超越了日本、欧美等传统钢铁强国的技术水平。
中冶赛迪是转炉国产化和大型化的推动者。2006年,全国产化CISDI-SACS三点下悬挂转炉在攀钢投产,打破了我国150吨以上转炉装备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公司构建了四点下悬挂转炉设计理论,并于2012年在梅钢250吨转炉工程成功应用,以独特的空间受力体系,解决了生产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问题,标志着我国大型转炉装备技术跃居世界前列。
中冶赛迪是我国第一台弧形板坯连铸机的设计和成套建设单位,也是大型先进板坯连铸机国产化建设的先行者,自主研发了高速板坯连铸、无人浇铸、铸坯质量在线预测等核心技术,在大型板坯、圆坯、扁坯连铸领域已有200台业绩,其中2000mm以上板坯连铸机业绩最多。
连铸连轧工艺技术及装备是热轧带钢实现绿色低碳生产的关键,长期被国外工程公司垄断。中冶赛迪经过十年的研究和探索,创新提出铁素体轧制工艺,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薄带无头连铸连轧技术和装备(UTE)。相比引进机组,UTE技术可将产品的屈强比降至0.7以下,并实现7t/min的通钢量,显著提高了成品带钢的成型性和表面质量,标志我国在连铸连轧领域取得了国产化重大突破。
国内传统小口径无缝钢管的生产方式落后、能耗高、污染大,中冶赛迪突破“以热代冷”的技术瓶颈,使用连铸坯、一火成材生产高品质小口径无缝钢管,在林州凤宝建成世界首套小口径三辊六机架连轧管机组,吨钢生产综合成本降低100元以上,被客户评价为投资回收期最短的项目。
中冶赛迪在线材、棒材及型钢领域形成了门类齐全的系列化核心装备产品。线棒材高速柔性轧制技术与装备、型钢万能轧制技术及装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实现了高品质线棒型产品的高精度、高效率生产。
中冶赛迪从1997年攀钢冷轧厂的建设起步,持续推动国产冷轧技术装备快速进步,从四辊/六辊单机架冷轧机、1450酸轧联合机组,到高速连续酸洗平整机组、20辊冷轧机、1750酸轧联合机组、大压下极薄料6机架酸轧联合机组,产品系列不断扩展。单机架六辊可逆冷轧机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被工信部评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
传统镀锌板在高湿高盐环境下耐腐蚀能力弱,使用寿命短。为此,中冶赛迪开展了镀层氧化凝固机理研究,自主研发了锌铝镁涂镀技术及装备,产品耐蚀性能提升5—10倍,使用寿命显著提升,且具备断口修复功能,突破了日韩等国长期以来对该项技术的垄断,开辟了全新市场。近五年来,公司在国内外累计建设产线60余条,市场占有率80%以上。
大型轧机主传动装备对动静态性能和可靠性要求极高,长期被国际电气巨头垄断。中冶赛迪于2008年起组织研发攻关,掌握了电励磁同步机高性能矢量控制理论、大功率半导体器件散热和驱动等技术,开发了全数字高实时性控制平台。MVC1100系列交交变频装备是目前国内唯一实现全场景应用的国产化交交变频装备。
将核心技术搭载在装备上,中冶赛迪已拥有536项核心技术及产品,支撑了钢铁生产全流程工艺、装备、模型控制、材料科学等方面自主可控,彻底改变了“卖图纸”的传统业务模式。
坚持自主创新,绿色低碳系统解决方案重塑产业未来
向绿而行是钢铁工业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2024年底,中冶赛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CISDI HYGRIF氢基竖炉万吨级工业示范线验证成功,助力我国摆脱对进口铁矿石的依赖,实现本土矿产及重要战略资源高效利用,为产业深度低碳转型提供了一条全国产化的发展路径。
中冶赛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氢基竖炉工艺示范线
近年来,中冶赛迪深耕绿色低碳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品,构建起绿色低碳系统化解决方案。
为解决高炉大幅经济减碳这一全球同行公认难题,中冶赛迪拓展传统高炉碳还原理论,创新提出碳氢耦合增强还原理论体系,首创CISDI-3R低碳高炉,成功开发“极致富氢+顶煤气循环”碳氢高炉技术,第一代产品已应用至7座2000立方米级高炉,实现稳定经济减碳10%,每年为客户减排约70万吨。
电弧炉短流程炼钢是钢铁行业降碳的主要路径之一。中冶赛迪自主开发的绿色电弧炉2019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并持续创新开发了以IGBT柔性直流电源、阶梯扰动水平加料、高效余热回收等技术为核心的第三代绿色电弧炉产品CISDI-SuperARC,较常规电弧炉减少吨钢碳排放10%。
中冶赛迪自2008年起自主研发固废转底炉绿色高效处置技术及装备,实现有价元素的资源化利用和固废零出厂,球团产品金属化率>75%、脱锌率>90%,助力钢铁企业“变废为宝”,目前已累计建设19座转底炉,年处理尘泥固废500万吨,回收铁资源250万吨、锌资源10万吨,近五年全球市场占有率80%以上。
在钢铁冶金能源利用领域,中冶赛迪历时十年研发,实现了高温超高压、超高温超高压、超高温亚临界、超超临界发电业绩全覆盖,发电效率提升50%以上。拥有国内外发电机组业绩100套,总功率超过6000MW。在涟钢建成的165MW超超临界煤气发电机组是目前全球钢铁行业参数等级最高、容量最大、发电效率最高的煤气发电机组。
中冶赛迪突破自连高压电网、流体高效感应加热技术,成功开发高电压、大功率、高效率熔盐储能感应加热装置,电热转化效率达98%,设计寿命大于25年,应用于全球装机容量最大的熔盐线性菲涅尔光热电站,首次实现35kV高电压直接接入,入选工信部、生态环境部低碳技术装备目录。
激活数据要素,以“领域知识+AI”推动制造业数智化转型
智能制造正带来工业制造的颠覆性变革。中冶赛迪在产业实践中把领域知识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牢牢抓住数据这一关键生产要素、平台这一关键底座和数据治理这一关键手段,构建起了数据要素卷入再生产创造价值的良性经济循环。
公司自主研发的国家级“双跨”平台——CISDigital工业互联网平台,首创扁平化“平台+应用”智能工厂新架构,颠覆传统信息化架构,为行业提供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近年来赋能18个行业的百余家标杆企业,每年为客户提升直接经济效益超50亿元。
2018年,公司在中国宝武韶钢成功打造世界首例钢铁一体化智能管控平台,实现长流程钢厂的智能制造,彻底改变传统钢铁生产方式,引领中国冶金行业智能制造发展。2021年,公司在山东永锋临港基地建设了全球首个统一平台全流程智能钢厂,率先实现全流程生产要素和过程的数字化。2022年,公司在南钢智慧中心首创物料跟踪系统,解决铁区原燃料不确定性难题,创造高炉历史最佳状态。2024年,公司在日照钢铁打造了行业规模最大、产线最多、全流程集成度最高的钢铁智慧中心,融合生产经验与模型算法,使得数据驱动决策更高效、更科学。
中冶赛迪打造的全球首个全流程统一数字底座的精益智能数字工厂在永锋临港投用
公司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构建了CISDigital AI知信行业大模型体系。冶金行业首个视觉大模型——CISDigital AI金睛大模型,构建了覆盖钢铁生产全流程的100多个边缘模型群,其中炼钢火焰识别模型结合氧枪操作实现了闭环控制,喷溅、跳渣等状态的识别准确率超99%;工业智能决策模型群,形成炼铁、轧钢、物流等12大类共800多个智能应用,实现对生产全流程智能预测和协同优化;面向冶金高危、复杂作业环境,打造了矿冶系列机器人,保障生产本质安全,大大提高作业效率,在十余家钢铁企业推广。
中冶赛迪机器人研发团队
在数据要素的赋能下,中冶赛迪以数实融合的生动实践,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科技创新支撑核心主业
打造先进材料“科技+产业”新模式科技创新支撑核心主业
作为中国五矿骨干子企业,中冶赛迪践行保障国家金属矿产资源供给与安全战略使命,围绕中国五矿主责主业,坚持科技创新先导作用,把推动“资源变成材料、材料变成产品、产品形成产业”作为重要路径,以先进金属材料为抓手推进技术产业化,积极发展科技产业,全力提升金属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不断夯实中国五矿作为具有金属矿产全产业链一体化优势的全球领航者和优势金属产业引领者的地位。
早在2012年,中冶赛迪就成立新材料研究所,聚焦铜基材料、高端铝材等开展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推动相关产品向产业链下游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经过十余年潜心攻关,中冶赛迪在高端铝材领域取得突破,成功开发7XXX系高性能铝合金铸锭、超级焊丝及粉末产品。超级焊丝主要性能指标显著超越传统产品,达国际领先水平,攻克了高强铝合金焊接及增材制造中高热裂倾向与性能损失的难题,广泛适用于航空航天、国防军工、轨道交通、新能源等高端装备的生产制造和运行维护。
在铜基材料领域,中冶赛迪围绕铅黄铜愈发突出的环保问题,创新提出了复合改性易切削方法,开发出铅含量低于5ppm的新型环保黄铜铸锭、丝材及棒材产品,完全符合欧盟ROHS等国际最高环保标准,作为绿色材料,可广泛应用于内窥镜等医疗器械、海工管路阀门及叶轮、电力电子连接器端子、汽车同步器齿环、制动系统精密阀体、电动/混动汽车高压连接部件、食品机械阀门与轴承、无铅饮用水阀芯等。
当前,中冶赛迪瞄准先进金属材料技术产业化,积极构建“基础研究—产品开发—生产制造—产业应用”全链条创新体系,加速推进高端铝材、环保黄铜等技术产业化落地,努力探索一条摆脱传统发展路径依赖、实现科技创新成果价值最大化的新路。
奋进未央
矢志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央企力量
从一家传统设计院发展为科技型企业,中冶赛迪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发展动能进一步集聚。目前,中冶赛迪研究院拥有869名专职研发人员开展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推进技术成果转化。钢铁低碳冶金、产业数字化两个原创技术策源地近五年累计科技投入32.5亿,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5%。科技成果累计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272项。累计主编国际标准14项、国家标准及外文版标准103项,两次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一等奖。
通过创新驱动,公司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相继入选国务院国资委遴选的国企改革“双百行动”首批试点企业、“创建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企业”。同时,依托中国五矿金属矿业全产业链布局,加速向矿山、新材料、有色等领域拓展,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中冶赛迪项目现场党员突击队
经验是对过去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启示。肩负使命,中冶赛迪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始终立足工程技术公司是连接应用科学与产业实践的纽带,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持续增加高质量的科技供给;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夯实理论基础,把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有自身优势的领域布局战新产业、未来产业;始终坚持把人的建设作为根本,完善学科体系,优化知识结构,涵养“学习型、开放型、创新型”文化,以“实干、干实”的工作作风书写昂扬奋进的崭新篇章。
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创新者、搏击者。面向未来,中冶赛迪将保持战略定力,坚守“矿业报国、矿业强国”初心使命,践行“五大核心要义”,朝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奋力前行,不断增强为全球金属行业提供核心技术和装备供给的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助力中国五矿加快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金属矿产企业集团,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央企力量。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中国五矿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