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缱绻,岁月悠悠,总有一些地方去过便在心底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张广才岭南麓,有这样一座百年小镇——横道河子镇,它散发着历史沉淀的醇厚韵味,恰似一坛尘封已久的陈酿美酒,韵香悠悠,令人沉醉。小镇中的机车库更像一颗璀璨的明珠,让人回味无穷。
横道河子,这个名字本身就蕴含着一段独特的地理渊源。一条南北向道路如灵动的丝带,轻盈地穿过河流,赋予了它一个质朴而又贴切的名字。也正因小镇把历史与自然完美融合,横道河子才有了历史文化名镇的美誉。
横道河子建于1897年,有“火车拉来的小镇”之称。在中东铁路长达百余年的沧桑岁月里,从星罗棋布的车站布局中不难发现,位于哈尔滨与绥芬河之间的横道河子站,凭借着得天独厚的特殊地理位置,在铁路投入运营后成为较大的二等站,且一度成为当时的指挥调度中心,镶嵌在中东铁路东段线路上,绽放出独特的光芒。
横道河子的街道布局、住房、教堂等建筑,均为俄式风格。256栋建筑,现今仍保留着原有的独特建筑风情。在横道河子镇中心,有座始建于1903年的横道河子机车库。它是我国重要的工业遗产,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横道河子机车库占地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160平方米,整个建筑平面呈扇形,犹如一把被岁月精心打磨的折扇,优雅地撑开在张广才岭的臂弯里。
横道河子机车库铁瓦铺顶,如青空静覆,给机车库添上一抹古朴安宁。红砖外墙经岁月浸染,色泽渐深,似在默默诉说往昔。花岗岩石加固门立柱,坚实稳固,尽显力量与坚毅。砖砌檐口挑成锯齿状线脚,韵律感十足,宛如一首无声乐章,于时光琴弦上,弹奏着历史的旋律。整个机车库,从顶到墙,从立柱到檐口,无不散发着独特魅力,静静诉说着岁月沉淀下的旧时光。
每座机车库房,都有拱门圆顶与五六米高的黑大门。15扇拱形库门均匀分布,恰似一把折扇上整齐有序的扇骨,庄严而规整。库门高大宽敞,拱顶连成一体,呈波浪状起伏,赋予车库古朴庄严的气质。那独特的建筑风貌,仿佛是时光的使者,展露着中东铁路鼎盛时期的辉煌。
从空中俯瞰,横道河子机车库形如一台优雅舒展的扇形手风琴,与镇上那些星星点点的黄房子相映成趣。
修建中东铁路时,工程技术人员面临一个巨大难题——如何让火车顺利穿越张广才岭。横道河子地处中东铁路东段咽喉,是连接哈尔滨与绥芬河的重要节点。从绥芬河方向驶来的火车出横道河子站,便要面对陡峭的山岭。所有西去的火车都必须加挂车头助推才能翻越山岭。
在横道河子站修建的这座大型机车库,成为当时重要的交通枢纽,有效破解了机车翻越山岭的技术难题。机车库中央位置建有一个圆形转盘,是整个机车库的核心所在,是为蒸汽机车调头转向而设置的一种设备。机车转盘是180度的活动道岔,当机车返回折返段进车库时,需驶至转盘,转盘轻轻转动,精准地对准15个库房的某条进出轨道,机车便可顺利进出。
为保障停电或电器故障时转盘能正常运作,在其两端加装4个推动杆,遇到故障时由工人推动转盘,可谓考量周全,细致入微。转盘转动装置由精密齿轮和轴承构成,历经百年风雨剥蚀,轮廓依旧。
百余年来,横道河子机车库见证了铁路发展。圆形转盘以其独特构造,承载着铁路调车的使命,如同一部无言的史书,记录着时代的风云变幻与铁路人的奋进历程。
时光流转,蒸汽机车渐被内燃机车取代。1990年,横道河子机车库停用。如今,昔日的机车库变成中东铁路博物馆,以优雅姿态迎接着五湖四海的来客。
博物馆内弥漫着浓重的工业气息。高大的钢梁与桁架纵横交织,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空间。这里,绝非只是机车停放之处。它宛如一部承载着岁月风云的鲜活史书,斑驳的钢轨、沧桑的机车,皆是它的书页。每一道辙印,都镌刻着横道河子站的奋斗足迹。每一处锈迹,都诉说着它往昔的繁华与荣光。在这个空间里,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一幕幕鲜活可感的场景,静静等待人们去翻阅、去探寻。
百年机车库,宛如巴扬琴遗落的音符,在大地晕染出袅袅余音。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底蕴的机车库建筑,在岁月的长河中屹立不倒。它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化的传承者,更是中国铁路人智慧与精神的象征。
来源:《人民铁道》报
文字:尹栋
图片:陆思男 楚志明
编辑:金炫美
审校:李孝佺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