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房报记者 许倩丨北京报道
在大多数房企谨慎投资的市场环境下,一批资金雄厚的实力派企业正逆势向上,成为土地市场最活跃的“买家”。
机构数据显示,1~9月,TOP100企业拿地总额7278亿元,同比增长36.7%,增幅较1~8月扩大8.7个百分点。除公开市场拍地,部分房企还通过收购形式获取大规模土地,北京、上海、厦门等核心城市高总价地块交易频繁。
谁在逆势大规模拿地?央企、国企凭借其资金优势,仍是绝对的拿地主力,今年前9个月,它们拿地金额占比约7成,销售TOP5房企如保利发展、中海地产、华润置地、招商蛇口,拿地金额同比涨幅均超47%。其中,中海地产拿地金额增长5倍以上,中国金茂拿地额增长1278%。
同时,一批新面孔也开始活跃,在1~9月新增土地价值榜TOP5中,出现了中旅投资(中国旅游集团旗下)的身影,新增土地价值488.5亿元,仅次于中海地产、招商蛇口、绿城中国、保利发展。一位地产观察人士称,这说明其他领域的央企正利用自身优势跨界进入地产行业,可能会带来新的竞争模式和资源,重塑行业排名。
此外,邦泰集团、大华集团、金帝集团等成为拿地榜TOP25中少有的民营企业。虽然市场整体偏冷,但围绕热点城市的优质地块,竞争依然激烈。
━━━━
“头部买家”唱主角
土地资源正加速向央企、国企和少数优质企业集中,这意味着,它们将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更主导的地位。
据克而瑞统计,截至9月末,今年仍有近5成销售百强房企尚未拿地,仅16家房企拿地金额超过百亿元。从已拿地企业来看,近6成企业拿地金额较去年同期上涨,主要为央企、国企和部分仍有连贯投资能力的民企。尤其是头部央企、国企,在核心城市积极补仓,同比涨幅均较大。
拿地最多的是中海地产,前9个月新增土地价值1124亿元,同比增长542%;新增土地货值2017亿元,也是行业最高。不仅金额大,拿地范围也广,除上海、深圳等核心城市,中海地产还在一些三四线城市(如包头、惠州)持续拿地。
尤其是三季度以来,中海地产拿地动作更显频繁。7月24日,中海地产拿下上海两宗TOD地块,总金额118.88亿元;9月5日,以81.53亿元获得上海徐汇东安新村项目部分股权;9 月12日,以8.41亿元拿下青岛市北区宅地。
10月9日,在与保利发展7轮竞价后,中海地产以9.2亿元竞得广州市海珠区一宗地块,成交楼面价15285元/平方米,溢价率6.98%。
一位行业资深分析师称,在不同季度拿地对于企业意义是不一样的。一二季度拿地是保规模,拿地“赶当年业绩确认”,因此民企、高负债房企会“抢地”推高溢价。三季度拿地是保利润,这时拿地已赶不上当年业绩(需等次年兑现业绩),多数房企会“收缩”,此时土地市场竞争减少,底价或低溢价地块增多,适合“保利润”。四季度则谨慎为主,房企需预留资金应对年底偿债、工程款等支出,且对次年市场预期不明,投资更谨慎。
“中海抓住了三季度‘竞争少、利润高’的特点,在三季度积极投资获取利润较高的大宗用地,这也是中海多年来逆周期投资的核心逻辑。”该人士称。
拿地规模居第2名的是招商蛇口,前9个月新增土地价值941亿元,同比增长381%;新增土地货值1532亿元,亦居行业第2名。
招商蛇口的拿地动作集中于深圳、上海等核心区域,且拿下多个“地王”级地块。比如,8月15日,其联合华润置地经过187轮竞价,以86.4亿元竞得深圳宝安区一宗宅地,溢价率34.81%,楼面价5.96万元/平方米,刷新宝安中心板块地价;7月14日,其以21.55亿元竞得深圳前海单价地王,溢价率86%,楼面价8.42万元/平方米。
拿地金额排第3名的是绿城中国,前9个月新增土地价值632亿元,同比增长74%;新增土地货值1175亿元,亦居行业第3名。
就在10月10日,绿城中国拿下广州白云区一宗城中村改造项目安置地块,成交总价13.3亿元,楼面价3.33万元/平方米。此前的8月4日,绿城中国以12.15亿元拿下深圳宝安区一宗地块。过去,绿城深耕华东大本营,虽在粤港澳大湾区也有零星项目,但去年以来绿城加码粤港澳大湾区的决心更加凸显。
保利发展排第4名,前9个月新增土地价值597亿元,同比增长47%;新增土地货值1149亿元,亦居行业第四。
中国金茂则“满血”归来,前9个月新增土地价值469亿元,排在第6名,同比增幅高达1278%。整个2024年,中国金茂拿地金额才187亿元。
有分析称,变化或许是从今年3月开始,内部培养的陶天海开始成为中国金茂一把手,一番整顿自此开始,一边是组织压缩,一边是大举拿地、冲刺销售,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杭州、合肥等地都有拿地。
━━━━
新势力强势入局
更引人注目的是,一批“新面孔”的强势入局,正试图改写传统的地产江湖格局。
在1~9月新增土地价值榜TOP5中,中旅投资的身影格外醒目,这家隶属中国旅游集团的公司,新增土地价值高达488.5亿元,位列行业第5名;新增土地货值703亿元,排在第8名。
9月5日,中海地产、招商蛇口、徐汇城投、中旅投资联合摘得位于上海徐汇区的“巨无霸”地块,总出让金额高达439.5亿元,成为新的全国“总价地王”。
具体出资结构为:中海地产出资81.53亿元获得125-31地块50.5%权益和127b-24地块30.5%权益;招商蛇口出资65.52亿元获得125-31地块35%权益和127b-24地块55%权益;中旅投资出资7.74亿元获得两个地块各4.5%权益;徐汇城投继续持有两个项目公司各10%股权。
在中海、招商蛇口这类“头部企业”面前,中旅投资的入局令人意外。一位业内人士称,中旅投资这两年拿了十几块地了,投资力度很大。
其实,中旅投资并不算“新面孔”,其全称是“中旅(海南)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是中国旅游集团八大重点战略业务之一,也是国务院国资委确认的以“房地产开发和运营”为主业的16家中央企业之一的所属企业,由国资委旗下中国旅游集团有限公司100%持股。
自2023年开始,中旅投资猛攻房地产开发行业,招兵买马,攻城略地。2023年8月,胡若翔(龙湖原副总裁)加入中旅投资担任总经理后,到现在,已有不少地产行业职业经理人加入中旅投资。
2023年10月,中旅投资联合招商蛇口拿下上海闵行区一宗居住地块,总价27.74亿元。同期,又以10.12亿元竞得成都成华区一宗地块。2024年,中旅投资相继在三亚、上海、成都、北京等地拿下10多幅地块;2025年,又在成都、上海等地加大布局。
中旅投资的地产销售额也在快速增长。今年1~9月,中旅投资全口径销售额116.7亿元,排在行业第50名。而在2020~2023年,其销售额尚排在百名以外。
尽管央企、国企唱响拿地主角,但榜单中仍能看到少数民营企业的坚守。作为民营房企的先锋之一,滨江集团一直是拿地典范,今年前9个月新增土地价值352.6亿元,同比增长29%,排在第10名。
此外,邦泰集团、大华集团、金帝集团等民营企业,前9个月新增土地价值分别为73.2亿元、66.4亿元、55.8亿元,分别排在拿地榜第21名、22名、25名。
一位企业人士称,以邦泰集团为例,这类企业通常聚焦于特定区域,以低溢价低成本策略重仓非热点城市,这种反周期操作令其在行业出清期积累了大量优质土地资源,但扩张模式同样潜藏多项隐忧,比如资金实力、市场去化力、管理能力等,能否走得长远还需要市场来验证。
值班编委:马琳
责任编辑:马琳 温红妹
审读:戴士潮
中国房地产报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以及任何形式使用
如需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了解规则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